自尊自敬,自强自立(2/2)
《藏獒精神: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18条生存法则》作者:程书博 2017-01-30 23:23
藏獒是一种自强自立的动物。失败的英雄是不配回家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意识是祖先的遗传,是藏獒世界的普遍记忆。经过惨烈的战斗之后,藏獒从不向主人诉说,不向同伴求助,不去求得安慰,而是远远地离去,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舔干身上的血迹,治愈精神上的创伤和**上的伤痛。自强自立的藏獒尊重灵魂的需要,丢弃委曲求全的生存姿态,自觉地选择独去之路、冷远之途。正因为藏獒具备自强自立这一优秀品格,所以它们能独自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你足够聪明,就要像藏獒一样自强自立,学会独立地生活,自主地工作。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强自立都显得不可或缺。生活中的一切,工作中的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因为你自身就是你自己的生存环境之一,你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鲁迅先生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传诵。鲁迅小时候,由于家道的败落和父亲的病情,使还是孩子的他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不仅要学习,还要每天往返于药店与当铺之间,为生活而奔波。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忘自强自立的精神。一次,由于上学迟到,老师对他加以批评,鲁迅从此在书桌上刻上了一个“早”字,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刻意提醒,更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人只有勇于闯荡、自强自立,方可大有作为。只会蜷伏在父母身旁的藏獒,充其量不过是只柔弱的大狗,而绝不会成为搏击野兽的“东方神犬”;只会依偎在长辈身边的孩子,充其量不过是个惹人怜爱的小“皇帝”,而绝不会成为自强自立的小“大人”。自强自立,摆脱对别人的仰仗和依赖,经历风霜雨雪的磨练,正是我们需要塑造的优秀品格。
在中国,几千年来,人们依赖的性格和盲从的意识仍然十分顽固,自强自立的意识依然比较淡薄。但是,历史上也不乏提倡自强自立精神的有识之士。
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并不溺爱,而是力促其自强自立,要求他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过多的仰仗和依赖,只能造就平庸孱弱、无所作为的凡夫俗子;过分的温存和溺爱,只能消磨意志,磨平锐气,养育娇嫩的花朵。我们要勇于自强自立,要相信自己也能探索出一条成才之路来。
一位美籍华人曾谈起他和儿子在美国的一段经历。为了16岁的儿子能成才,他狠下心来,把儿子送到一所虽远离住家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要历时3个多小时,转3次公共汽车,换2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2个街区。而纽约的地铁是世界上最脏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
为什么这位美籍华人让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反而冒这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这样的危险地带呢?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儿子以后能考上美国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则是他希望儿子自强自立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具备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精神。这位美籍华人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错综复杂、险象横生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危险,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如果稍有不慎,整个人生都将受到打击。因此,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孩子,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你应该养成自强自主的习惯,并且用这种习惯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