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学会对孩子说话章节目录 > 第7节:最不该说的话

第7节:最不该说的话

学会对孩子说话作者:学会对孩子说话 2017-01-10 13:14
    1、别跑,会摔跤的。

    在呵护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出于溺爱或“责任心”,做父母的常常以“消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所遭遇的一切。

    比如,父母怕孩子出意外,便在孩子的探索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常常对孩子说:“别跑,会摔跤的”、“别乱动”、“我来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子”、“我来帮你叠被子,你去玩或听儿歌”等等。你当然是好心,作为父母,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因为,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你肯定他会出事;你肯定他会打坏你的杯子。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小心一点”、“把杯子拿稳”等等。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是小心、是杯子,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地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只不过,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不算太要紧。若从更深一个层面来看,父母对孩子设置的这种障碍还会“蔑视”、“限制”并“剥夺”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没有了需要,人的生命便会在无所欲求中自形枯萎。而需要分不同的层次,从生理的需要到安全的需要,从社交的需要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于最高层次。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呢?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是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向完美。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因为虽然他对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无自觉,但是,通过积极的看、积极的听和积极的触摸,他也就已经开始努力实现自我的需求,以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成人们大都比较重视“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能充分领会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生命的意义。但为什么做父母的往往却对孩子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加以“蔑视”、限制呢?答案就在于:正如前文所说,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考验的是父母的勇气而不是孩子的勇气。也就是说,做父母的往往无法接受孩子受到伤害的事实,他们的心理没有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

    他们习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无处不是危险,这个世界到处都可能发生意外。因此,为了防止孩子遭遇危险和意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孩子时时置身于“安全”的范围之内或自己的庇护之下,远离一切想象的或可能的潜在威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在“保护”了孩子的同时,却限制了孩子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空间,从而也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生命。

    2、你还小,让妈妈来帮你。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一篇教育观察日记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才有的那种呆滞表情。

    蒙台梭利的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他告诉了我们,过分爱护孩子的结果,就会过分地只注意到细节,从而阻碍孩子发展他的生活技能。对孩子来说,这等于是提前遭遇了一种残酷的待遇。

    然而,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母亲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便陷入无穷的担忧之中,担心孩子长得不好,甚至活不下去。在这样的母亲眼里,那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极其平常、普通的事情,也会被当成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她随时处于极度紧张和敏感的状况之中,深怕一不小心,哪儿就出了问题。

    在一天之中,她只要有空就会检查孩子的呼吸,测量孩子的体温,担心孩子的睡眠。孩子睡着了的时候,她怕孩子着凉了;孩子哭的时候,她怕孩子哪儿又不舒服;孩子发烧了,她就认为孩子已到了死亡的边缘。

    这样的母亲过得非常辛苦。不论事情有多么小,她都要为孩子去做。凡是她能做的,孩子就不必动手,哪怕是孩子愿意做而且做得到,也不让他去做。这样的母亲为孩子穿得厚厚的,吃得多多的,如果办得到的话,她甚至愿意帮孩子消化吃下去的东西。

    简单地说,这样的母亲把孩子生活所必须的工作和机能都接了过来,其结果必然是相当糟糕的:孩子长大了,但是不成熟。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却生活在借来的自我当中,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识。他始终停留在依靠母亲的婴儿阶段,不知道自己的感情和愿望。他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对周围的世界也缺乏洞察力。他不会从原因推出结果,只会满足于奇幻的解释。如果他有什么暗淡的愿望,想自发自为,那么,即使这点点暗淡的愿望,也会被在长期依靠母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依赖性而消耗殆尽的。

    3、因为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原因,小草的颜色总是绿色的。

    一位新上任的牧师到草原上的教区里去作他第一次的讲道,可是到时候只来了一位牛郎,别的人一个也没来。这个牧师拿不定注意到底是该照原定计划讲呢,还是不讲算了。他给牛郎说出了他的犹豫。

    牛郎说:“我只是个赶牛的,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我只知道,我要是去喂牛的话,如果因为只有一只牛来,而不喂它,那我就成了大笨蛋了。”

    牧师听了,谢谢他,就照原定计划讲了一个钟头的道。他讲完了以后,问牛郎觉得他讲的如何。

    牛郎回答说:“我对讲道的是一窍不通。我只是个赶牛的,但是如果我去喂牛,而只有一只牛来的话,我要是把所有的饲料全给它吃下去,那我不是笨蛋也是糊涂虫。”

    3岁的吉姆是一个“问题篓子”,对什么都很好奇。一天,他问正在修剪草坪的爸爸,“爸爸,为什么小草的叶子是绿色的?”

    听到儿子的询问,受过大学教育的爸爸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儿子智商颇高的一个标志,于是开始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述关于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道理。整整10分钟过去了,爸爸耐心地、完整地讲解了“叶子为什么是绿的”的科学道理。听完爸爸的解释后,吉姆蹒跚地在草坪上走着,低头自语,“我只是想知道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什么叶绿素和阳光的事情。”

    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