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学会对孩子说话章节目录 > 第9节:最不该说的话

第9节:最不该说的话(2/2)

学会对孩子说话作者:学会对孩子说话 2017-01-10 13:14
遭受奚落。这样的孩子的座右铭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因此,他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别去尝试”!

    为了尽量不用污蔑性的言词伤害到孩子,父母在对孩子生气发火的时候,首先是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愤怒,并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因为在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举动就可能像是一个失去了头脑的人。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也可能要犹豫一下,可是对我们的孩子,却毫不犹豫。我们会向孩子大叫,侮辱他们,体罚他们。等到这一场锣鼓喧天的戏唱完之后,我们又感到内疚,慎重其事地决定今后再不做这样的事。可是过不了多久,愤怒就会重新袭击我们,破坏我们原有的仁爱心,从而忘了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愿意奉献出我们生命和幸福的人。

    其次,就是对于可能会制造怨恨和愤慨的字眼与批评,我们都应该有所警觉,并尽量避免如下说话方式:

    侮辱:“你给我们丢脸了,没给我们带一点荣耀回来”。

    加头衔:“懒鬼,饭桶,笨蛋,小虾米!”

    预言:“你早晚会犯罪,在监狱里蹲一辈子”。

    威胁:“如果你再不定下心来,就别想再在我这儿拿到一分零花钱”。

    指责:“总是你领头闯祸”。

    呵斥:“住嘴,听我说!”

    第三,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在棘手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要比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有效得多。

    父母一旦抛开了锐利伤人的批评,开始用关爱的态度去倾听,用不带侮辱性的方式说明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同情的气氛有如磁铁的吸引力,拉着孩子亲近父母。他们的态度、性情、思考、礼节相应地会有显著的改变,而且效果持久。

    4、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在大多数的家庭里,父母因为责备子女而与子女发生的冲突总是以有规律的、可以预期的步骤进行:先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说错了什么话;接着便招来了父母的侮辱;而被羞辱的孩子的反应是表现得更坏;接着,父母又会以更高亢的驳斥加以威胁,甚至施以体罚;最后,就成了大家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五岁的小安安正在玩一个玻璃杯子。

    妈妈看见了,警告说:你会打破杯子的,你常常会打破东西。

    安安不同意妈妈的警告,申辩说:我才没有呢。

    正说着,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

    妈妈这下生气了:哎呀,你看!你真笨,家里的东西都让你给破坏光了。

    安安一听,毫不思索就脱口而出:你也笨。你把爸爸的电动剃须刀给弄坏了。

    安安居然敢反唇相讥!这下妈妈更生气了:什么?你竟敢说你妈笨!你真是没教养!

    安安毫不退让:你才没教养,是你先说我笨的。

    妈妈气急败坏: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安安显得很无所谓:随你说吧,你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

    妈妈在自己的权威受到直接的挑战之后,自然是气得不得了。她怒火冲天地抓住孩子就打。安安为了躲避母亲的体罚,顺势推了母亲一把。本来就没站稳的母亲这下摔倒在沙发上,划落的手臂碰到了茶几上的玻璃花瓶,玻璃花瓶从茶几跌落到地板上,摔得粉碎。

    见到妈妈平时一向珍爱的花瓶摔碎了,安安惊恐万分,他知道这下祸闯大了,急忙跑出家门,只到天色很晚后才被找到。

    不用说,这样一来,全家人都闹得鸡犬不宁,又是打电话,又是上街找,又是求警察,当天晚上肯定没有一个人睡得好觉。在这种情形下,安安是否得到了不该玩空玻璃杯子的教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他妈妈都得到了一个否定性的教训:在这场冲突中,他和妈妈都失败了!事后再来总结这场冲突——它是不是必须的?可不可以避免?像这一类的事情是否可以换一种较好的方式来解决?——或许便多少有点后悔的意味了。

    事实上,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解决办法:当刚看到儿子在玩玻璃杯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给他拿走,逗他玩比较适合他玩的游戏,比如橡皮球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即使在玻璃杯摔破了的时候,妈妈也可帮儿子把碎片拣起来,同时用“这个杯子很容易摔破,而且一旦摔破了,到处都是玻璃渣”之类的话加以评论,这样,安安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知不觉便会感到内疚,并为自己的失误而向妈妈道歉了。在没有喊叫和体罚的情况下,安安的脑海里可能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玻璃杯不是拿来玩的,我今后再也不玩这个了。

    5、我最讨厌你了!看看你的德性!

    总结起来看,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应该掌握如下一些分寸:

    首先,责备要有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要依场合、时间、状况而有所差异。责备的六字真言就是“马上、当场、认真”。

    第二、责备有一些禁语,做父母的一定要少用这些禁语。比如,“我最讨厌你了!”、“看看你的德性!”等等。责骂的语言一定要针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针对孩子“本人”。这样,在责备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就能正确地传达给他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第三、责备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孩子,责备的方法应该有所差异。比如,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调皮捣蛋的时期。这是小孩的成长规律所致。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的调皮,稍微让他尝试一点挫折感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必须禁止他做的事,可以重复地教导他,让他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三到四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年纪。但是他们也开始比较的“懂事”、“讲道理”。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在责备他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说出责备的理由,并且采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责备方法。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很倔强,但基本上已能感受别人的情绪。

    五到六岁的孩子非常“狂妄”,神气活现。这时,单纯的责骂已很难奏效。即使你跟他讲道理,他也可能对你所讲的道理加以质疑,甚至将其推翻。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逐渐让他学会承认并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容忍差异,并独立地完成自己身边的事。

    恰当的责备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不是为责备而责备,而是“交流”,“达成共识”。因此,责备之后有个如何安抚的问题。如果当妈妈的事后实在是心疼孩子,安抚最好以肢体语言来表示。可以抱住孩子告诉他:“妈妈也许是严厉了一点,但是你也有错”。这样,做妈妈的既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会与孩子产生情感的隔阂。肢体语言所表现的爱,可以让孩子明了,即使是自己受到责难,也不会因此受到歧视。

    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对不起”。在我们一般的印象当中,对孩子说“对不起”是家庭民主的表现。但是,除非是我们错怪了孩子,在孩子被责骂后,即使孩子的心情非常郁闷,做妈妈的也不要向孩子道歉说“都是妈妈不好,对不起”,“因这么一点小事妈妈就冲你发脾气,真对不起”。如果这样做,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便很难判断是对是错,从而会导致孩子在价值观上的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