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学会对孩子说话章节目录 > 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

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

学会对孩子说话作者:学会对孩子说话 2017-01-10 13:14
    1、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轻地擤着鼻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烈。这使我有点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为伤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是,从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这天,当我要离开学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叫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

    许多做父母的或许都还记得,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因为不会擤鼻子、不会洗脸、不会穿衣服、不会拿碗筷,没少受到过父母的训诫和批评。而他们训诫的腔调又如此千篇一律:“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动一点脑筋……”。那时候,父母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那么强烈的尊严感,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蔑视,从而导致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

    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以孩子为骄傲,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需要不断的规训和矫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成人蔑视儿童,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其花很多精力来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一些小小的缺点通过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就可以矫正,而且还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2、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不和他们说心里话,不对他们陈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边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他们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某些时候,父母在训诫孩子时,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辩,就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还嘴硬!”“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明知道自己错了,你还敢狡辩!”时间长了,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便产生了: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干脆就不听父母讲话,也不对父母说过多的话,以免话多了,冷不丁又招来一顿无端的教导或责骂。

    事实上,研究表明,孩子在与父母发生争辩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最快的时候。这一方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好,因为发生争辩时,孩子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思维非常集中。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自信心,提早锻炼孩子应辩能力和交际能力。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要允许孩子争辩。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丧失权威的事情。不要因为允许孩子争辩,就担心孩子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好处,它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真正了解。

    当然,允许孩子争辩的目的不是容忍他们的胡搅蛮缠、随心所欲,允许孩子争辩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基于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和策略。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自然应加以制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遵循平等的原则。

    提倡孩子与父母争辩,并不是容许时时事事都让孩子与自己争辩。父母应该控制住,孩子争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通过争辩能澄清相关事实和道理的,也是有范围和次数的。而且争辩应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不能没完没了,不着边际。

    总之,训诫孩子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讲清一个道理。通过争辩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意见是有差异的,通过争辩,可以很好地达成一致。

    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争辩,不仅能弄清事实真相,而且还能掌握住事物的分寸,从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