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2/2)
《学会对孩子说话》作者:学会对孩子说话 2017-01-10 13:14
所欲不逾矩。
3、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在父母训诫孩子的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父母自取失败。自取失败的结果,不仅不能达到我们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而且会随时在家里制造暴乱情景。
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这些情形包括威胁孩子、贿赂孩子,给孩子以难以实现的允诺、讥刺孩子等等。
为什么父母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时常常自取失败呢?且以威胁孩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殊不知,威胁孩子,就等于是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下一次再做”。有时候,他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的使你不高兴的事再出现一次。因为警告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会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五岁的小卓然在经过好几次警告以后,仍然继续向窗子扔皮球。最后,妈妈生气了,只好拿出杀手锏说:“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说到做到。”只过了一分钟,玻璃的破碎声音告诉母亲,她的警告产生了一个效果:皮球最后一次击中了窗子。随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
相反地,下面这个例子却说明了不需要威胁,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
七岁的佩佩用小气枪的橡皮塞打他妈妈的宠物狗小弟。小弟很小,很害怕,不会躲藏,只会汪汪叫。妈妈听见了,对佩佩说:“不准开枪打小弟,去打枪靶。”接着,妈妈又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枪声。于是,妈妈走过来拿走了气枪,并对佩佩说:“枪不是用来打小动物的。”
在这个例子中,佩佩的妈妈做了她必须做的事:保护弱小者,同时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佩佩在他的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从他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了一课。对他来说,母亲所暗示的意义非常清楚:要是不用枪打枪靶,就会永远失掉玩枪的权利。
因此,在这一件事情上,母亲避免了通常会遭遇到的可悲的失败。她没有走上注定要失败的路:“佩佩,不准这么做!除了小弟,你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打?为什么不去打枪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听着,只要你再做一次,你就永远别在玩枪!”如果佩佩不是很谦恭顺从的孩子,他对于这一种忠告的反应就必然是再重复做一遍禁止他做的事。
4、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
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轻蔑的、讥刺的、侮辱的形容词就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施加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训诫和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碍事”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不听话、调皮,或头脑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迟早有一天要报复你。
的确,语言的魔力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当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评价施加与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初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这样讽刺、评价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以你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认为他真的就是野蛮、不将规矩、迟钝。于是,他就会放弃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这样了,努力也没用,无所谓。”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恶劣的,无过于父母具有讽刺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像巫师一样,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来施加语言的魔力:
“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见?”
“你野得就像是个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长大的?你知道吗,你也只配在那种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是疯子,还是头脑有毛病?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些父母可能没有警觉到,他们的“评注”是有攻击性的,必然会遭到反击。因为他们的评判阻隔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寻求报复的野心。
尖酸刻薄、伤人的陈腔滥调不容许存在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类似下列的说话方式应该尽量回避:
“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
“你真是个豆腐脑!”
“你以为你是什么?”
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这种语言方面的“机智”,还是没有这种机智,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所看到的他,与他们内心中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贬损。
3、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在父母训诫孩子的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父母自取失败。自取失败的结果,不仅不能达到我们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而且会随时在家里制造暴乱情景。
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这些情形包括威胁孩子、贿赂孩子,给孩子以难以实现的允诺、讥刺孩子等等。
为什么父母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时常常自取失败呢?且以威胁孩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殊不知,威胁孩子,就等于是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下一次再做”。有时候,他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的使你不高兴的事再出现一次。因为警告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会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五岁的小卓然在经过好几次警告以后,仍然继续向窗子扔皮球。最后,妈妈生气了,只好拿出杀手锏说:“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说到做到。”只过了一分钟,玻璃的破碎声音告诉母亲,她的警告产生了一个效果:皮球最后一次击中了窗子。随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
相反地,下面这个例子却说明了不需要威胁,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
七岁的佩佩用小气枪的橡皮塞打他妈妈的宠物狗小弟。小弟很小,很害怕,不会躲藏,只会汪汪叫。妈妈听见了,对佩佩说:“不准开枪打小弟,去打枪靶。”接着,妈妈又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枪声。于是,妈妈走过来拿走了气枪,并对佩佩说:“枪不是用来打小动物的。”
在这个例子中,佩佩的妈妈做了她必须做的事:保护弱小者,同时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佩佩在他的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从他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了一课。对他来说,母亲所暗示的意义非常清楚:要是不用枪打枪靶,就会永远失掉玩枪的权利。
因此,在这一件事情上,母亲避免了通常会遭遇到的可悲的失败。她没有走上注定要失败的路:“佩佩,不准这么做!除了小弟,你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打?为什么不去打枪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听着,只要你再做一次,你就永远别在玩枪!”如果佩佩不是很谦恭顺从的孩子,他对于这一种忠告的反应就必然是再重复做一遍禁止他做的事。
4、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
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轻蔑的、讥刺的、侮辱的形容词就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施加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训诫和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碍事”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不听话、调皮,或头脑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迟早有一天要报复你。
的确,语言的魔力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当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评价施加与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初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这样讽刺、评价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以你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认为他真的就是野蛮、不将规矩、迟钝。于是,他就会放弃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这样了,努力也没用,无所谓。”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恶劣的,无过于父母具有讽刺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像巫师一样,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来施加语言的魔力:
“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见?”
“你野得就像是个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长大的?你知道吗,你也只配在那种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是疯子,还是头脑有毛病?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些父母可能没有警觉到,他们的“评注”是有攻击性的,必然会遭到反击。因为他们的评判阻隔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寻求报复的野心。
尖酸刻薄、伤人的陈腔滥调不容许存在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类似下列的说话方式应该尽量回避:
“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
“你真是个豆腐脑!”
“你以为你是什么?”
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这种语言方面的“机智”,还是没有这种机智,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所看到的他,与他们内心中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