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女人的心灵城堡: 心里维生素丛书章节目录 > 燃烧的欲望

燃烧的欲望(2/2)

女人的心灵城堡: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2-07 10:27
”。而作为儿子的小通宝,想的却是要走出这贫瘠的山村,去开拓新的事业。

    父子两代人都存在“焦虑”,但在层次上确有很大的差异:老通宝的“焦虑”是生存需要,是油、盐、柴、米、酱、醋、茶。而儿子的“焦虑”,却是自身的解放和他人的解放。

    在今天的社会里,大凡知识女性,在吃饱和吃好之后,事就多了,常陷入一种“事业心受阻”状态之中。用时髦的话说,她们总是找不到人生的坐标,找不到实现自我的支点。伊甸园也好,绿洲也好,她们总在苦苦寻求。寻求的本身,就是源于“焦虑”的内驱力。

    而当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人与社会的矛盾及人与人的矛盾,还包括同自己内心的矛盾。

    于是,知识女性,或者徘徊,或者痛苦,或者消沉,在情感世界的深处都表现出一种“焦虑”。

    过河流

    面对焦虑,有种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自暴自弃。大凡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正如《凤凰涅槃》中唱的,凤也困了,凰也倦了,也该安息了,

    二是“顺其自然”。即“平常人平常心”,以一种“不为则不能为”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在蓄势待发的哲理中,寻找人生的支撑点。

    更有甚者,干脆遁入佛门,伴晨钟暮鼓,在万籁俱寂的世界里,安抚受伤的灵魂。

    三是奋进。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她们坚信“曲径通幽”,好事多磨。这种人始终有顽强的意志,甚至还有“涅槃”的悲壮:永不回头,至死不渝。不管他们是否成功,也不管是否真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单就奋斗的本身而言,就有几分壮志人生了。

    为什么人们崇尚悲壮?

    悲剧的背后,就是理想的延伸,也是人生价值的重新肯定。

    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叶挺的《囚歌》,为什么今天读起来,还掷地有声?还有“力拔山兮”的气势?因为它是一首献身的颂歌。

    四是转移。

    艺术就是“焦虑”的转移。

    现代艺术越来越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总在模拟人的某种精神瞬间。人在“焦虑”中,只求表现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从而形成了“不求形似”的“同质异构”的艺术审美观。

    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覆盖中国大地?年轻人唱得那么摇头摆脑,如痴如醉?并不是因为歌词描述了什么故事,也不是歌词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而是旋律、音节及铿锵的节奏,述说了人的情绪,给人以震憾和一种排出“焦虑”的快乐。

    “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你感悟了什么?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你明白了什么,是对他乡为客的悲愁解脱。

    现代歌曲,反映了一种被“焦虑”熬煎的浮躁。浮躁中没有细腻,浮躁只认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