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欲望
《女人的心灵城堡: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2-07 10:27
女性风姿美的最高层次,离不开智慧的营养。
——金马
女性的需要,在倾向于物质的同时,更倾向于精神。
一般地讲,人对需要的追求,分几个层次。这要依据每个人自身的条件,即已经获得或未获得的差异而定。
求 真
饥饿者对于食物,大漠爬涉者对于水,丧偶者对于性生活,都是一种需要。
食、色的满足,对于维持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是最基本的需要。
当这种“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获得生理的快感。人与动物在这点上没有什么区别。其区别仅仅是人类可以用言语加以描述。
作为人的另一种“快乐需要”,即“交流”的需要,这是人类发展的另一重要部分。
——交友。
与新旧朋友一起聊天,会获得“友谊”渴望的满足。人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的祖先就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自然而获取食物的。当食物的来源得到解决之后,这种交往的形式,逐渐成为人类“交友”的精神需要。交流不仅使人在海阔天空的闲侃中增长知识、获取信息,也可以“激活”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应变能力。
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当他们自以为成了“大人”的时候,常认为“朋友”重于“父母”,抱成一团,彼此信赖。孩子喜欢平等而无约束的谈话,而不是教导式的训话,这是渴望独立的征兆。
只有此时的“交友”,他们的感情宣泄才获得一种满足,这叫少年的“群居时期”。群居需要,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显得十分重要。这来自于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的“互助活动”。
街坊、邻居,喜欢走街串户。老婆婆喜欢坐在自己的房檐下纳着鞋底,谈谈儿子、孙子的故事。为什么敬老院的老人较独自在家的老人愉快?因为他们有“同类”的交流。
大姑娘、小媳妇,在夏日庭院的树阴下,洗着衣服,谈论着东家的鸡、西家的鸭,南村的小伙子耍了几个朋友,北村的姑娘在瓜地里幽会等,一阵阵私语,一阵阵笑声,最后各自回到家里,回想着白天的话……
大老爷们,尤其北方质朴的老汉,他们以家长的姿态,不屑于这些吱吱喳喳的无聊事。但是老哥们碰在一起,抽上几袋烟,也会说说天气,谈谈收成。老汉们以“昨天的故事”来期待未来。而“昨天的故事”,正是老哥们碰在一起的话题。
当改革春风吹进村子的时候,小伙子的谈话方式最特别。
他们不想在家里与自己父母或自己的媳妇谈论他们的“见识”和哲学。他们认为,家人没文化,谈不拢。但他们会邀三集四,聚在一家小酒馆,几个炒菜(当然不是当年爷爷的茴香豆),喝着烈酒,大块吃肉,谈着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广东的姑娘黑,山东的姑娘白。什么东西最赚钱,什么东西最赔本等等。
谈够了,喝醉了,留下一句豪言壮语:“哥儿们,明天我请客。”扬长而去,有点像“城里归来”的阿Q。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精英。
——恋爱。
恋爱与交友不同。交友是“群居性”的,而恋爱是“对应性”的。这时的男女,离群索居,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青春女性的恋爱,除了维系人类发展的“性”以外,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大踏步走向文明的中国农村,年轻人的最大愿望是盖一幢自己的大瓦屋,与城市人想购买别墅的愿望一样。
安居在先,乐业在后。
俗话说,俩口子,俩口子,不要爹妈要儿子。一年新,二年奇,三年就听娃娃啼。作为文明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男婚女嫁的中心,仍是为着“生存与发展”的轨迹运行。孩子、票子、房子,是一生奋斗的核心。至于车子,可以放后一步。没有奥迪,奥拓也可以考虑,总比走路神气。
求 美
食色是“生存需要”,交友和恋爱是“发展需要”。
当这一切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走向了“审美需要”。这种需要,是精神的需要。其终极目的,就是追求情感的愉悦。
城里青年人较农村人的感觉要“摩登”得多。他们大多受过一点教育,更确切地说,有一个专科以上的文凭。当然,用不着细问文凭中有多少“含知量”。他们大多未婚,家庭经济像“农夫山泉”那样,有点甜。家境殷实的程度,是决定他们旅游能走多远的尺度。
大凡在“生存发展需要”解决以后,“审美需要”就上升了。
旅游往往把交友和恋爱包容进来,同时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有点文化的人,都喜欢谈论这些主题:“返朴归真”、“自然之子”、“绿色食品”、“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等等。这既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人的内心的需要。
少男少女的父辈们,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没有今天青年的“罗曼蒂克”。当时,他们不仅“囊中羞涩”,而且还在“语录”的红海洋包围之中,他们只想着“解放全人类”,还来不及“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金马
女性的需要,在倾向于物质的同时,更倾向于精神。
一般地讲,人对需要的追求,分几个层次。这要依据每个人自身的条件,即已经获得或未获得的差异而定。
求 真
饥饿者对于食物,大漠爬涉者对于水,丧偶者对于性生活,都是一种需要。
食、色的满足,对于维持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是最基本的需要。
当这种“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获得生理的快感。人与动物在这点上没有什么区别。其区别仅仅是人类可以用言语加以描述。
作为人的另一种“快乐需要”,即“交流”的需要,这是人类发展的另一重要部分。
——交友。
与新旧朋友一起聊天,会获得“友谊”渴望的满足。人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的祖先就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自然而获取食物的。当食物的来源得到解决之后,这种交往的形式,逐渐成为人类“交友”的精神需要。交流不仅使人在海阔天空的闲侃中增长知识、获取信息,也可以“激活”自己的语言天赋和应变能力。
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当他们自以为成了“大人”的时候,常认为“朋友”重于“父母”,抱成一团,彼此信赖。孩子喜欢平等而无约束的谈话,而不是教导式的训话,这是渴望独立的征兆。
只有此时的“交友”,他们的感情宣泄才获得一种满足,这叫少年的“群居时期”。群居需要,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也显得十分重要。这来自于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的“互助活动”。
街坊、邻居,喜欢走街串户。老婆婆喜欢坐在自己的房檐下纳着鞋底,谈谈儿子、孙子的故事。为什么敬老院的老人较独自在家的老人愉快?因为他们有“同类”的交流。
大姑娘、小媳妇,在夏日庭院的树阴下,洗着衣服,谈论着东家的鸡、西家的鸭,南村的小伙子耍了几个朋友,北村的姑娘在瓜地里幽会等,一阵阵私语,一阵阵笑声,最后各自回到家里,回想着白天的话……
大老爷们,尤其北方质朴的老汉,他们以家长的姿态,不屑于这些吱吱喳喳的无聊事。但是老哥们碰在一起,抽上几袋烟,也会说说天气,谈谈收成。老汉们以“昨天的故事”来期待未来。而“昨天的故事”,正是老哥们碰在一起的话题。
当改革春风吹进村子的时候,小伙子的谈话方式最特别。
他们不想在家里与自己父母或自己的媳妇谈论他们的“见识”和哲学。他们认为,家人没文化,谈不拢。但他们会邀三集四,聚在一家小酒馆,几个炒菜(当然不是当年爷爷的茴香豆),喝着烈酒,大块吃肉,谈着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广东的姑娘黑,山东的姑娘白。什么东西最赚钱,什么东西最赔本等等。
谈够了,喝醉了,留下一句豪言壮语:“哥儿们,明天我请客。”扬长而去,有点像“城里归来”的阿Q。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精英。
——恋爱。
恋爱与交友不同。交友是“群居性”的,而恋爱是“对应性”的。这时的男女,离群索居,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青春女性的恋爱,除了维系人类发展的“性”以外,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大踏步走向文明的中国农村,年轻人的最大愿望是盖一幢自己的大瓦屋,与城市人想购买别墅的愿望一样。
安居在先,乐业在后。
俗话说,俩口子,俩口子,不要爹妈要儿子。一年新,二年奇,三年就听娃娃啼。作为文明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男婚女嫁的中心,仍是为着“生存与发展”的轨迹运行。孩子、票子、房子,是一生奋斗的核心。至于车子,可以放后一步。没有奥迪,奥拓也可以考虑,总比走路神气。
求 美
食色是“生存需要”,交友和恋爱是“发展需要”。
当这一切得到满足之后,人们走向了“审美需要”。这种需要,是精神的需要。其终极目的,就是追求情感的愉悦。
城里青年人较农村人的感觉要“摩登”得多。他们大多受过一点教育,更确切地说,有一个专科以上的文凭。当然,用不着细问文凭中有多少“含知量”。他们大多未婚,家庭经济像“农夫山泉”那样,有点甜。家境殷实的程度,是决定他们旅游能走多远的尺度。
大凡在“生存发展需要”解决以后,“审美需要”就上升了。
旅游往往把交友和恋爱包容进来,同时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有点文化的人,都喜欢谈论这些主题:“返朴归真”、“自然之子”、“绿色食品”、“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等等。这既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人的内心的需要。
少男少女的父辈们,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没有今天青年的“罗曼蒂克”。当时,他们不仅“囊中羞涩”,而且还在“语录”的红海洋包围之中,他们只想着“解放全人类”,还来不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