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女人的心灵城堡: 心里维生素丛书章节目录 > 女性的欲望

女性的欲望(2/2)

女人的心灵城堡: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2-07 10:27
放自己”。

    父辈的这一代,从来不奢谈“返朴归真”。他们认为“绿色食品”与“红色食品”一样,生存成为当时人生的第一要义。

    而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父辈们想走一走,但手脚不那么听使唤了;他们也想唱一唱,但嗓音已没有过去圆润了;他们也想喊一喊,但没有过去那份激情了;他们也想笑一笑,但笑中总有着历史尘封的回忆。

    少男靓女们,作为“新生代”,既没有“历史记忆的重负”,也没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不管他们在红原的草地上、九寨沟的海子旁、天涯海角的浪潮中、泰山的峰峦里,是否真的融进了大自然?是否真的对着山谷喊出“我来了”?是否真的聆听了山泉的诉说和松涛的细语?这融入的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走出去了,走到了他们爷爷奶奶们从未去过的地方。

    旅游中,他们体味了大自然的伟岸和力量;体味了人性的萎缩和个体的渺小;体味了生命的短暂与高山的永恒;体味了尘世中“人格面具”的负担;体味了“说假话”与“说真话”的区别。不管收获了多少,但他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耕耘”。

    ——看画展与听音乐。

    绘画和音乐是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是“物质创造”之后的“精神的创造”。

    我们常说,悲则大叫,乐同大笑,淋漓尽致走一回,坦坦荡荡过一生。总之,绘画与音乐展现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及对未来的渴望。绘画和音乐这个玩意儿,自然是吃饱了和吃好了之后的事。

    人们在“生存与发展”需要满足之后,就从“男女对应”中走出来,转向了自我感情的内在运动。

    听音乐与看画展,不再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更多是“个人精神享受”。

    对音乐与绘画的欣赏,不存在“占有”的功利性目的,而只是对被欣赏对象“形式”的精神感悟,欣赏对象与内在情感体验发生“共鸣”。

    在音乐或戏剧的欣赏中,可以看出审美历程的“沉积岩景观”:

    传统的戏剧总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有的情节,一定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铡驸马》一定要看到陈世美死在龙头铡下,《白毛女》一定要看到黄世仁戴上手铐。这种“警世”或“训世”之作,是戏剧的一种叙述方式。

    通俗歌曲,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感受。而且,这种“生活”一定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生活。从“爱不明白”到“说不明白”,从“把根留住”到“无言结局”,从“只要拥有”到“何必苦苦相求”……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少男靓女的一种情感的“突变”和“流动”,一种情感的“无奈”和“空蒙”。这种“感世”和“叹世”之作,是感悟,不是故事。

    交响音乐,不是对“俗事”、“俗情”的咏叹,而是人类情感的“抽象运动形式”。或风、或雨、或恐怖、或宁静、或激越、或空灵。是审美的高级形式,它不是“一个故事”或“一种感受”,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感觉”。一个人很难说得清楚的“感觉”,连上帝也说不清楚。

    人们说,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大海,你能看到多深就有多深,你能看到多远就有多远。人对自身情感运动的领悟,有时就像茫茫宇宙,看不到边,望不着底。音乐形式与情感关系,说它像就像,说它是就是,“情感运动”有着不确定对应物。

    传统戏是老人的事,流行歌曲是青年的事,交响乐是音乐人的事。不管这事那事,总之,它已经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事,而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事……

    走上金字塔

    当人们从“生存发展”爬上了“审美需要”的台阶之后,自然就进入了“自我实现”的阶段。这是那些下海南、闯非洲、斗纽约、荡巴黎的青春女性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希望成功。

    人类的需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循环法则。

    人们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为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成功背后包含了两个目的:社会的尊重和“道德的赞许”。

    所谓“荣华富贵”,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大观园情结”。

    传销之所以在短暂时间内,像瘟疫一样地席卷中华大地。细味现象背后,不仅暴露了人的愚昧心态,不择手段的致富渴望;另一方面,传销恰恰利用了每个人“希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传销的布道者们,营造了一个“传道”的环境,就像中世纪的教堂。采用心理的“暗示”及“感染”,以近乎宗教狂热的情感宣泄方式,猎取每一个自愿或不太自愿的猎物。

    在那些“总裁、总裁、我爱你”的吼声中,在那些扭曲而变形的脸上,在那些颤抖的躯体里,看到了传销布道者如何“强奸”了心理学,这也算是“商业”与心理学联姻的一次“创造”。

    如果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需要,又较为平静地对待这种需要,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成熟一些。渴望成功仅仅是需要,把需要变成现实,除了汗水,还要知识、能力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