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育与科研领域中的幽灵(3)(2/2)
《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作者:赵佳 2017-02-07 10:39
在有些国家,失业或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被视为智力低下或不愿努力的人,对他们寄予同情会产生“道德风险”——结果是,人们只知道竞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不安定,毫无幸福可言。瑞典人的理念却是:献身于他人的成功,自己才会成功。这种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深蒂固,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竞争型社会,而选择与他人携手共进。这不能不说是瑞典教育的成功之处。
科学界的“精英”垄断
科尔兄弟曾对科学界(其实是美国物理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
一、科学界是由一小群有才智的精英统治着的,所有主要的承认形式——如奖励、有声望的职位和知名度等,都被一小部分科学家垄断;
二、大部分科学家的工作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小。
明显地,这一小群有才智的精英就是学术权威,他们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马太效应的产物。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了这种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会一顶接一顶地飘来。这时,成名者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理智的态度,往往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无名者无人问津,得不到鼓励,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打击,最终变得庸碌无为。
但马太效应在科学界并非毫无益处,一方面,它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能促使无名者不断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突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诺贝尔奖只给名人
在诺贝尔奖的评选当中,马太效应的表现也十分明显。有人说,诺贝尔奖只会颁发给名人,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而不是相反。确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已是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
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就已名闻天下,因此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心所向、预料之中的事。
由于主导着科学领域的方向或潮流,他们的论文也早已被广泛引用,因此不授予他们诺贝尔奖几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如1967年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中,引用频率最高的4位科学家,在5年之内,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盖尔曼1969年获物理学奖,巴顿1969年获化学奖,冯尤勒1970年获医学奖,赫兹伯格1971年获化学奖。
科学界的“精英”垄断
科尔兄弟曾对科学界(其实是美国物理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
一、科学界是由一小群有才智的精英统治着的,所有主要的承认形式——如奖励、有声望的职位和知名度等,都被一小部分科学家垄断;
二、大部分科学家的工作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小。
明显地,这一小群有才智的精英就是学术权威,他们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马太效应的产物。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了这种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名人与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会一顶接一顶地飘来。这时,成名者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理智的态度,往往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无名者无人问津,得不到鼓励,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打击,最终变得庸碌无为。
但马太效应在科学界并非毫无益处,一方面,它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能促使无名者不断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突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诺贝尔奖只给名人
在诺贝尔奖的评选当中,马太效应的表现也十分明显。有人说,诺贝尔奖只会颁发给名人,是名人抬高了诺贝尔奖的社会声誉,而不是相反。确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已是著名人士,他们的成就早已得到举世公认。
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就已名闻天下,因此授予他们诺贝尔奖是人心所向、预料之中的事。
由于主导着科学领域的方向或潮流,他们的论文也早已被广泛引用,因此不授予他们诺贝尔奖几乎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如1967年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中,引用频率最高的4位科学家,在5年之内,都相继获得了诺贝尔奖:盖尔曼1969年获物理学奖,巴顿1969年获化学奖,冯尤勒1970年获医学奖,赫兹伯格1971年获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