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崩盘之灾
《左手创新,右手跟进》作者:李问渠 2017-01-10 13:45
躲避崩盘之灾
——养生泥鳅火锅店的特色路线
无论企业大小,跟进的时候只有跟出特色来,才能避免潮流过去后的全盘崩溃。从泥鳅火锅店要学习的也许并不是成功,而是如何避免失败。
很多时候,跟进靠的就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在开始时,跟风可能会比较容易致富,但是随着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用一点智慧来转变思路了。看完了前面大企业们的模仿之道,我们不妨回到身边的特色小店里走一走,从中找到些更切实的感悟。
在武汉餐饮界,一直存在着跟风现象,一旦哪家店的新品大受欢迎,就会引来跟风者蜂拥,不过多数都只是单纯的模仿,做出的菜千篇一律,可以说在跟进之初就犯了致命的错误。不难预料,当他们在风头上时的确赚了些钱,但不久就因为热点降温而顿失吸引力,难以持久经营。不过,有的店主因为会出新,争取差异化,即使在热点失去原有吸引力的时候,也因其独特性存活了下来。
徐世平和他的耙泥鳅火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2006年,从成都传入的耙泥鳅火锅在武汉流行后,很快引来数十家店跟风,徐世平也是其中之一。三年多过去了,那批耙泥鳅火锅店已全部倒下,而徐世平的小丫耙泥鳅不仅存活下来,还开出了分店,他有什么不败的秘诀吗?
2005年,在汇源集团任职的徐世平到成都参加糖酒会,当地的耙泥鳅火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街都是耙泥鳅火锅店,不仅味道好,而且据称还有保健功能。
正巧在2005年下半年,徐世平被朋友挖角跳槽后发展不顺,已在武汉安家的他想到将耙泥鳅火锅引进武汉。岂料此时在曾实记、雷记两大品牌的引领下,耙泥鳅火锅已风靡江城,出现了二十多家店面,他已是这行的后来者,指望借泥鳅火锅的新鲜劲在江城一炮走红的可能性已十分渺茫。
为防范跟风风险,徐世平在菜市场、市民和餐馆开展市场调查,发现不少武汉市民对泥鳅的滋补性有较强的认知度,市场需求量较大,且当时泥鳅火锅店多集中在汉口和武昌,汉阳则少有分店。徐世平由此构思出“设点汉阳,以滋补为特色”的经营思路,寄希望于“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2006年9月,徐世平从成都学来技术后,在汉阳桃花岛开了一家四百多平方米的“小丫耙泥鳅”。在别人一个劲儿宣传成都麻辣风味,物美价廉时,徐世平打出了“滋补养生”牌,借着耙泥鳅在武汉的红火势头,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养生泥鳅火锅店的特色路线
无论企业大小,跟进的时候只有跟出特色来,才能避免潮流过去后的全盘崩溃。从泥鳅火锅店要学习的也许并不是成功,而是如何避免失败。
很多时候,跟进靠的就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在开始时,跟风可能会比较容易致富,但是随着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用一点智慧来转变思路了。看完了前面大企业们的模仿之道,我们不妨回到身边的特色小店里走一走,从中找到些更切实的感悟。
在武汉餐饮界,一直存在着跟风现象,一旦哪家店的新品大受欢迎,就会引来跟风者蜂拥,不过多数都只是单纯的模仿,做出的菜千篇一律,可以说在跟进之初就犯了致命的错误。不难预料,当他们在风头上时的确赚了些钱,但不久就因为热点降温而顿失吸引力,难以持久经营。不过,有的店主因为会出新,争取差异化,即使在热点失去原有吸引力的时候,也因其独特性存活了下来。
徐世平和他的耙泥鳅火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2006年,从成都传入的耙泥鳅火锅在武汉流行后,很快引来数十家店跟风,徐世平也是其中之一。三年多过去了,那批耙泥鳅火锅店已全部倒下,而徐世平的小丫耙泥鳅不仅存活下来,还开出了分店,他有什么不败的秘诀吗?
2005年,在汇源集团任职的徐世平到成都参加糖酒会,当地的耙泥鳅火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街都是耙泥鳅火锅店,不仅味道好,而且据称还有保健功能。
正巧在2005年下半年,徐世平被朋友挖角跳槽后发展不顺,已在武汉安家的他想到将耙泥鳅火锅引进武汉。岂料此时在曾实记、雷记两大品牌的引领下,耙泥鳅火锅已风靡江城,出现了二十多家店面,他已是这行的后来者,指望借泥鳅火锅的新鲜劲在江城一炮走红的可能性已十分渺茫。
为防范跟风风险,徐世平在菜市场、市民和餐馆开展市场调查,发现不少武汉市民对泥鳅的滋补性有较强的认知度,市场需求量较大,且当时泥鳅火锅店多集中在汉口和武昌,汉阳则少有分店。徐世平由此构思出“设点汉阳,以滋补为特色”的经营思路,寄希望于“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2006年9月,徐世平从成都学来技术后,在汉阳桃花岛开了一家四百多平方米的“小丫耙泥鳅”。在别人一个劲儿宣传成都麻辣风味,物美价廉时,徐世平打出了“滋补养生”牌,借着耙泥鳅在武汉的红火势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