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四章(4)
《好口才好命运》作者:丁惠中 2017-02-10 18:25
好口才好命运 第十四章(4)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官邸,并把他当作老师看待。而后,乐毅从魏国回来,邹衍从齐国回来,剧辛也从赵国回来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均争相到燕国,燕国随之强大起来。
还有一个类似的经典事例。战国中期,魏武侯的太子莹当上了国君。由于他接连不断地向邻国发动战争,国内没有足够的劳力去耕种农田,老百姓缺衣少食,国力渐衰。而此时,一心争霸诸侯的梁惠王,便趁机厚禄招募天下贤士,以求富国强兵之道。
有一天,孟轲来到魏国,梁惠王便和他谈论起治国之道。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费尽了心机,看到河西收成不好,就把河西的一部分农民迁到河东,并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西;而要是河东收成不好,我也这样做。我看邻国的当政者,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替老百姓着想。但是,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大王,你不是喜欢打仗吗?我就用打仗打个比方吧!战鼓擂响,短兵相接,一方被打败,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便停下来,也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站住了,那些向后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胆子太小了。你以为他们做得对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也是逃跑。跑五十步的人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一点,就不要再希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明白地点了点头。
在此,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而是编了一个故事,并以深入浅出的比喻来回答梁惠王,让梁惠王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取喻明理,喻证驳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官邸,并把他当作老师看待。而后,乐毅从魏国回来,邹衍从齐国回来,剧辛也从赵国回来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均争相到燕国,燕国随之强大起来。
还有一个类似的经典事例。战国中期,魏武侯的太子莹当上了国君。由于他接连不断地向邻国发动战争,国内没有足够的劳力去耕种农田,老百姓缺衣少食,国力渐衰。而此时,一心争霸诸侯的梁惠王,便趁机厚禄招募天下贤士,以求富国强兵之道。
有一天,孟轲来到魏国,梁惠王便和他谈论起治国之道。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费尽了心机,看到河西收成不好,就把河西的一部分农民迁到河东,并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西;而要是河东收成不好,我也这样做。我看邻国的当政者,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替老百姓着想。但是,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说:“大王,你不是喜欢打仗吗?我就用打仗打个比方吧!战鼓擂响,短兵相接,一方被打败,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便停下来,也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站住了,那些向后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胆子太小了。你以为他们做得对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也是逃跑。跑五十步的人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一点,就不要再希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明白地点了点头。
在此,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而是编了一个故事,并以深入浅出的比喻来回答梁惠王,让梁惠王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取喻明理,喻证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