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泛言》 第42章 《庞居士语录》与庞公的禅(代序)
《中国文化泛言》作者:中国文化泛言 2017-01-13 11:54
禅宗自中唐以后,阐扬宗风最为有力的,全靠南宗的马祖道一和尚。但马祖与石头希迁和尚又相互呼应,在教授后进方面常常对唱双簧,作育有志继起之士。例如马祖告诫他的弟子邓隐峰说:“石头路滑”!便是传诵千古有名的“禅机”风趣。因为马祖教授禅道的手法高明,当时他的门下造就出七十二员南宗禅的大匠,名震朝野。前人有比之如孔子的门人数字,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出家的和尚,只有一位庞蕴居士,始终以在家俗人的身分,参列在中唐时期禅林的名匠之间,颇为当时及后世所乐道、所崇拜。
关于庞居士的传记以及他的悟道因缘与各种事迹,散见各书者虽然大同小异,但皆语焉不详,禅宗汇书如《祖堂集》、《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绿》等。他书如《唐诗纪事》中的摘要,仍未出于禅门传闻以外。《庞居士语录》所刊无名子《序》一篇,作者之年代姓名皆谦退不具,更无法稽考,且其所叙庞居士的家世等,尤其难辨真实与否。但据我所闻于耆年老宿的口述,亦如此说。无名子之《序》,宋元之间亦早流传,似又不须怀疑。
现在除了考据问题以外,综合各书传叙的庞居士传略,仍然以《指月录》较为可用。因《指月录》在禅宗的汇书中,是最后刊出的著作,作者博洽,大体已经综合各书的意见集成为一介绍,对于庞居士悟道因缘与事迹,亦较有次序,且与《语录》所载亦甚相合,读之颇为方便合理。
传奇的身世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唐德宗年号,约当公元七八五年间)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
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怎么样)?”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出家为僧服)?素耶(在家为白衣)?”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指月录》)。
依据各书所载,庞居士先见石头或先见马祖,略有出入。但从《语录》记载,以及他承嗣法统于马祖的事实来看,似乎以先见石头,后见马祖较为合理。
至于他的身世,如《指月录》所述,以及无名子的序言,都说他先世是襄阳(湖北)人,无名子《序》:
“父任衡阳(湖南)太守,寓居城南。建庵修行于宅西,数年全家得道,今悟空庵是也。后舍庵下旧宅为寺,今能仁(寺)是也。”依据各书所载,庞居士悟道以后,自把所有的资财都沉没在湘水中,此事历代禅门传为佳话。这是各书公认而无异议的记载。那么,庞居士的确出身世家,而且拥有相当的遗产,所以他才有沉珍溺宝,弃之犹如敝屣的豪举,也是不成问题的事实。问题只在于他为什么要那样做?这也是禅门的宗风吗?后文再来讨论。
一口吞江与不作万法之侣
中唐以后南宗的禅,再经马祖的阐扬,盛行于江(西)、湖(南)之间,这是众所熟知的事。庞居士也如一般读书人——知识分子一样,接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参禅学佛,并非如东汉以前一样颇为稀奇,也不如现代一样视为落伍。他是当时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也是非常有慧根的人。由他见石头和尚与马祖和尚的问话看来,在未见他们之前,对于佛法的要义已有相当的“知见”和理解。所以一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法”字在佛学中的理趣,代表了一切事、一切理。也可说它代表了一切心、一切物。“万法”,当然包括了在世俗间的一切事物,同时也包括了出世间的一切佛法。庞居士一开口便能问:“不与万法作伴侣的,你说是什么人?”可见他对于自己“知见”学理的见解实在颇为自负。
照一般的观念。一个人能做到不与万法为侣当然是一超人。等于说:弗(不)是人,便成佛了。妙就妙在石头和尚的教授法。他对于庞蕴的问题绝口不提,只把一只手掩住他开口问话的嘴巴,使他当时气索面红,半个念头也转不出来。由他反躬自照,的的确确认得自己“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所以才能使他当下休去、悟去。这种宗门的教授法,后世绝少人能作得到,必须要千手千眼,眼明手快,拿得准,认得稳,才可下手接引。如果庞居士事先没有“知见”成就,又没有石头一样的明师手法,岂非一场笑话,不引起两人对打一架才怪呢!
从此以后,他就真的大彻大悟了吗?慢慢来!还有问题的。虽然他能说出:“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未必不是口头禅。因为读书人——知识分子学道参禅,在“知解”方面到底占了便宜。但在实证的工夫上,也正因为有太多的“知解”,吃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亏。好在他有一个同有头巾习气的出家朋友,那便是马祖为他取名外号为“天然”和尚的丹霞。他本来要进京去考功名而考进了“心空及第归”的禅门中来。他俩互相切磋,就此牵牵扯扯来看马祖和尚。本来马祖和石头是一鼻孔出气的同门道友,他两个人的弟子也时常交换教导,二人门下向来就有“寄学生”的惯例。庞居士因丹霞的关系来向马祖参学,是很自然的事。
怪就怪在他来问马祖的话,仍然还是那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切须留意,只此一句话,它所包涵的内义之广泛,程度之深浅,大有不同。庞居士在石头处有个人门的“悟解”,若说彻头彻尾、透过向上一路,还有问题存在。只要看他悟后来见马祖时还是问此一语,便可见他心里多少时来,还在运水搬柴,还在滴滴咕咕。好在马祖气势惊人,他一开口便向庞居士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一下,比起石头的掩住嘴巴,倒抽一口冷气更厉害。这是有道理也毫无道理的话。所以使得庞居士就此宽心大放,了解无疑了。
关于这重公案,古人拈提出来颂解的很多,禅要真参实证,本来不须再画蛇添足。不过像我这个拙棒,仍然不死心,再重提一下对于此事的一首绝句,以供一笑,也可以说是口头禅的外语吧!
“庞蕴当年见石头,一经掩口便宜休。何须吞尽西江水?亘古江河自不流。”
除了真参实证之外。如要只谈禅学,就不妨参考一下《肇论》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便可了然。不过理解得就完了。此所以谈“知解”论“禅学”者止于如斯而已矣。
石头和尚对庞居士的掩口葫芦,马祖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到了近代以来,花样翻新,又有人加以特解。过去在参学诸方的时期,碰到有些修学道家、密宗的人说,石头掩住庞居士的嘴巴,马祖教他“一口吸尽西江水”都是要他气功到堂,做到了“宝瓶气”,乃至“气住急停”才能悟道。这种见解可能照旧还会流传,如果古来禅宗大德们听了,一定哈哈大笑。天哪!天哪!
珍宝沉江竹器上市
少悟尘劳,志求真谛,这是庞居士参禅学佛的本怀。但他自有所入门,有所证悟以后,石头和尚问他要出家?要在家?他便说“愿从所慕”。因此就没有披剃头发,染就缁衣。仍然儒冠儒服,做一个佛门的居士。在马祖门下,他可说是一个特殊的典型。那么,他志愿所慕的风格又是谁呢?是佛门中的大乘菩萨吗?菩萨果然不论出家或在家,但庞居士的行径作风又不太像。因为他的行迹,耽空住寂,偏向于小乘的风规。只以形式而论,他也许很倾慕南朝时代的傅(翕)大士。傅大士悟道以后并未出家,有时身披僧衣,头戴道冠,足穿儒履,用以表示非僧、非儒、非道,也可以说是儒、释、道集于一身的表相。但傅大士终身宏扬佛法,竭力布施,甚至卖掉妻子以为施舍。庞居士呢,在这方面完全不像学他的榜样。如记载:
居士悟后,以舟尽载珍橐数万,沉之湘流,举室修行,有女名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栖心佛道之士,敝屣功名富贵,情愿过着乞食的生涯,度此朝夕,那是佛门的“比丘”风格,戒行,无可轻议。即如以世法人道称圣的孔子,也同样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贵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与佛家、道家的精神,基本上并无二致。但佛门最重布施,大乘佛法尤其必须以施舍为先。庞居士薄资财、重佛法,一点也不错。可是为什么悟道以后,不以所有的资财广行布施,偏要把它沉之江底?实在费人疑猜。已往参学诸方时,曾经听过一位禅门的老和尚讲解过此事。他说:“庞居士悟道以后,决心要把全部珍宝资财沉之江底,当时他的夫人便说:不如用来大作布施。庞居士却说:布施也非究竟,世间人有了钱财反而容易作恶造罪。而且贫富永远不能均衡,易启争心,不如沉之江底为了当。”我不知道他这段传述,依据什么而断定庞居士当时有此意见。问他的根据,也是从前辈老宿传述而知,无法寻根究柢。唐人诗云:“帆力劈开千级浪,马蹄踏碎万山青。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庞居士把资财沉到江底,恐怕要引来好多人劈开千级波浪,沉江寻宝而送掉性命,那又何苦来哉!“博施济众,尧舜犹病。”善门虽然难开,何尝没有方便的办法?此所以有些人认为唐、宋以来禅宗大师们的造诣,充其量只是佛法小乘的极果,它与大乘佛法始终还有一段距离。其然乎?其不然乎?大有讲究之处。
无论如何论辩,庞居士当时沉资财、弃富贵的一场举动,的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于庞居士的传记以及他的悟道因缘与各种事迹,散见各书者虽然大同小异,但皆语焉不详,禅宗汇书如《祖堂集》、《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绿》等。他书如《唐诗纪事》中的摘要,仍未出于禅门传闻以外。《庞居士语录》所刊无名子《序》一篇,作者之年代姓名皆谦退不具,更无法稽考,且其所叙庞居士的家世等,尤其难辨真实与否。但据我所闻于耆年老宿的口述,亦如此说。无名子之《序》,宋元之间亦早流传,似又不须怀疑。
现在除了考据问题以外,综合各书传叙的庞居士传略,仍然以《指月录》较为可用。因《指月录》在禅宗的汇书中,是最后刊出的著作,作者博洽,大体已经综合各书的意见集成为一介绍,对于庞居士悟道因缘与事迹,亦较有次序,且与《语录》所载亦甚相合,读之颇为方便合理。
传奇的身世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唐德宗年号,约当公元七八五年间)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
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怎么样)?”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出家为僧服)?素耶(在家为白衣)?”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指月录》)。
依据各书所载,庞居士先见石头或先见马祖,略有出入。但从《语录》记载,以及他承嗣法统于马祖的事实来看,似乎以先见石头,后见马祖较为合理。
至于他的身世,如《指月录》所述,以及无名子的序言,都说他先世是襄阳(湖北)人,无名子《序》:
“父任衡阳(湖南)太守,寓居城南。建庵修行于宅西,数年全家得道,今悟空庵是也。后舍庵下旧宅为寺,今能仁(寺)是也。”依据各书所载,庞居士悟道以后,自把所有的资财都沉没在湘水中,此事历代禅门传为佳话。这是各书公认而无异议的记载。那么,庞居士的确出身世家,而且拥有相当的遗产,所以他才有沉珍溺宝,弃之犹如敝屣的豪举,也是不成问题的事实。问题只在于他为什么要那样做?这也是禅门的宗风吗?后文再来讨论。
一口吞江与不作万法之侣
中唐以后南宗的禅,再经马祖的阐扬,盛行于江(西)、湖(南)之间,这是众所熟知的事。庞居士也如一般读书人——知识分子一样,接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参禅学佛,并非如东汉以前一样颇为稀奇,也不如现代一样视为落伍。他是当时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也是非常有慧根的人。由他见石头和尚与马祖和尚的问话看来,在未见他们之前,对于佛法的要义已有相当的“知见”和理解。所以一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法”字在佛学中的理趣,代表了一切事、一切理。也可说它代表了一切心、一切物。“万法”,当然包括了在世俗间的一切事物,同时也包括了出世间的一切佛法。庞居士一开口便能问:“不与万法作伴侣的,你说是什么人?”可见他对于自己“知见”学理的见解实在颇为自负。
照一般的观念。一个人能做到不与万法为侣当然是一超人。等于说:弗(不)是人,便成佛了。妙就妙在石头和尚的教授法。他对于庞蕴的问题绝口不提,只把一只手掩住他开口问话的嘴巴,使他当时气索面红,半个念头也转不出来。由他反躬自照,的的确确认得自己“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所以才能使他当下休去、悟去。这种宗门的教授法,后世绝少人能作得到,必须要千手千眼,眼明手快,拿得准,认得稳,才可下手接引。如果庞居士事先没有“知见”成就,又没有石头一样的明师手法,岂非一场笑话,不引起两人对打一架才怪呢!
从此以后,他就真的大彻大悟了吗?慢慢来!还有问题的。虽然他能说出:“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未必不是口头禅。因为读书人——知识分子学道参禅,在“知解”方面到底占了便宜。但在实证的工夫上,也正因为有太多的“知解”,吃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亏。好在他有一个同有头巾习气的出家朋友,那便是马祖为他取名外号为“天然”和尚的丹霞。他本来要进京去考功名而考进了“心空及第归”的禅门中来。他俩互相切磋,就此牵牵扯扯来看马祖和尚。本来马祖和石头是一鼻孔出气的同门道友,他两个人的弟子也时常交换教导,二人门下向来就有“寄学生”的惯例。庞居士因丹霞的关系来向马祖参学,是很自然的事。
怪就怪在他来问马祖的话,仍然还是那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切须留意,只此一句话,它所包涵的内义之广泛,程度之深浅,大有不同。庞居士在石头处有个人门的“悟解”,若说彻头彻尾、透过向上一路,还有问题存在。只要看他悟后来见马祖时还是问此一语,便可见他心里多少时来,还在运水搬柴,还在滴滴咕咕。好在马祖气势惊人,他一开口便向庞居士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一下,比起石头的掩住嘴巴,倒抽一口冷气更厉害。这是有道理也毫无道理的话。所以使得庞居士就此宽心大放,了解无疑了。
关于这重公案,古人拈提出来颂解的很多,禅要真参实证,本来不须再画蛇添足。不过像我这个拙棒,仍然不死心,再重提一下对于此事的一首绝句,以供一笑,也可以说是口头禅的外语吧!
“庞蕴当年见石头,一经掩口便宜休。何须吞尽西江水?亘古江河自不流。”
除了真参实证之外。如要只谈禅学,就不妨参考一下《肇论》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便可了然。不过理解得就完了。此所以谈“知解”论“禅学”者止于如斯而已矣。
石头和尚对庞居士的掩口葫芦,马祖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到了近代以来,花样翻新,又有人加以特解。过去在参学诸方的时期,碰到有些修学道家、密宗的人说,石头掩住庞居士的嘴巴,马祖教他“一口吸尽西江水”都是要他气功到堂,做到了“宝瓶气”,乃至“气住急停”才能悟道。这种见解可能照旧还会流传,如果古来禅宗大德们听了,一定哈哈大笑。天哪!天哪!
珍宝沉江竹器上市
少悟尘劳,志求真谛,这是庞居士参禅学佛的本怀。但他自有所入门,有所证悟以后,石头和尚问他要出家?要在家?他便说“愿从所慕”。因此就没有披剃头发,染就缁衣。仍然儒冠儒服,做一个佛门的居士。在马祖门下,他可说是一个特殊的典型。那么,他志愿所慕的风格又是谁呢?是佛门中的大乘菩萨吗?菩萨果然不论出家或在家,但庞居士的行径作风又不太像。因为他的行迹,耽空住寂,偏向于小乘的风规。只以形式而论,他也许很倾慕南朝时代的傅(翕)大士。傅大士悟道以后并未出家,有时身披僧衣,头戴道冠,足穿儒履,用以表示非僧、非儒、非道,也可以说是儒、释、道集于一身的表相。但傅大士终身宏扬佛法,竭力布施,甚至卖掉妻子以为施舍。庞居士呢,在这方面完全不像学他的榜样。如记载:
居士悟后,以舟尽载珍橐数万,沉之湘流,举室修行,有女名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栖心佛道之士,敝屣功名富贵,情愿过着乞食的生涯,度此朝夕,那是佛门的“比丘”风格,戒行,无可轻议。即如以世法人道称圣的孔子,也同样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贵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与佛家、道家的精神,基本上并无二致。但佛门最重布施,大乘佛法尤其必须以施舍为先。庞居士薄资财、重佛法,一点也不错。可是为什么悟道以后,不以所有的资财广行布施,偏要把它沉之江底?实在费人疑猜。已往参学诸方时,曾经听过一位禅门的老和尚讲解过此事。他说:“庞居士悟道以后,决心要把全部珍宝资财沉之江底,当时他的夫人便说:不如用来大作布施。庞居士却说:布施也非究竟,世间人有了钱财反而容易作恶造罪。而且贫富永远不能均衡,易启争心,不如沉之江底为了当。”我不知道他这段传述,依据什么而断定庞居士当时有此意见。问他的根据,也是从前辈老宿传述而知,无法寻根究柢。唐人诗云:“帆力劈开千级浪,马蹄踏碎万山青。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庞居士把资财沉到江底,恐怕要引来好多人劈开千级波浪,沉江寻宝而送掉性命,那又何苦来哉!“博施济众,尧舜犹病。”善门虽然难开,何尝没有方便的办法?此所以有些人认为唐、宋以来禅宗大师们的造诣,充其量只是佛法小乘的极果,它与大乘佛法始终还有一段距离。其然乎?其不然乎?大有讲究之处。
无论如何论辩,庞居士当时沉资财、弃富贵的一场举动,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