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跨越: 柯达在中国章节目录 > 分流(1)

分流(1)(2/2)

跨越: 柯达在中国作者:袁卫东 2017-02-09 11:12
达项目协调小组的成员忙着搞“分流”。

    “分流”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老外可能一下子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回事?说穿了就是:下岗的、失去工作的人们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朱基曾以异常朴素的语言抓住了国企改革的症结。如今,柯达带来了巨额的美金,但“人”却不能照单全收。

    当柯达依照“98协议”在中国组建合资企业时,它必然触动的是当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难办、最敏感的问题—人的问题。

    当时原感光企业的中国员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理人,其次是被中外经理人联合选中的员工,剩下的就是要被分流的员工。对于中方的经理人而言,柯达应该说已经了如指掌,因为在长达4年的大谈判中,双方早已是不打不相识了。所以在柯达这面,各个工厂的中方经理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名单。问题似乎只在于他们愿不愿意进入柯达的合资企业!

    当时,关键问题是合资后,多余的人员怎么办?

    这牵涉到成千上百的普通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这些人在以前的传统里已经生存了很久,从几十年前的国家工业化开始,他们与国家之间形成了这样的契约:他们为国家的企业工作,国家保证他们以后的生路。尽管所有的人都逐渐明白,这些保证正在随着越来越严重的企业危机慢慢消逝了。

    当然,柯达对于所谓的人员“分流”也并不陌生。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严重的企业危机后,柯达总裁法伦和韦特摩尔先后采取大规模裁员的方式应对。但这样的方式,即使在厦门、汕头这些感光工厂陷入巨额债务的重压下,在中国都没有被采用过。如果说在罗切斯特,“黄色父亲”的伊士曼传统让柯达人习惯于在柯达终其一生的工作,这构成了他们曾经的信仰,那么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而言,这还关涉到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所以,当裴学德面对柯达陷入巨额债务的危机,可以大规模地出售企业,消除负债,而朱基作为“中国最强硬的老板”,他当时既不能大规模裁员,也不能让其破产。

    换句话说,在罗切斯特,大规模裁员尽管十分痛苦,但还是一个企业事件,而在中国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所以,朱基要等到柯达CEO裴学德拿来巨额美金支票才敢放手。

    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环境下,柯达根本无法独立承担。当年罗切斯特大规模裁员的经验根本不足为凭,柯达在中国需要新的经验。柯达管理层还是依靠“98协议”独特的影响力,获得了地方政府以及参与合资的感光企业的支持,再次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没有这个,柯达组建合资企业不可能这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