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跨越: 柯达在中国章节目录 > 双向冲击(3)

双向冲击(3)(2/2)

跨越: 柯达在中国作者:袁卫东 2017-02-09 11:12
可见,在厦门各界的印象中柯达成为在华跨国公司的典范,并非毫无来由。柯达在厦门的战略进入,从与地方行政首长的共识,渗透到主要的政府部门,甚至社会各界。柯达在厦门,为营造一个企业运作的良好环境所做的努力,完整体现了这家跨国公司所采取的典型手法和哲学。这一层面,柯达对应的要点是采取极其高明的政经平衡哲学,没有以跨国公司的强势对应这些挑战,而是以低姿态的合作和理解的方式来化解冲突,以诚信、守法的形象来赢得信任。

    具有同样风格的故事也发生在柯达与汕头、无锡之间。

    对于这家苦心经略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处理冲突、对外传递高明的政经哲学的,很多时候是叶莺精心组建的对外事务部。徐光华、李志成、原公元厂和无锡的“党委书记”、吴江鸣(原政府外事办的官员,后来成为对外事务高手),都在为柯达在汕头、无锡和厦门的三大工厂“落地生根”而竭诚服务。

    叶莺如此组建其对外事务的团队,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高明的决定。因为这些出身国企领导层或政府部门的人物,相当了解政府内部的运作和风格,能够将一个跨国公司的需要与政府的要求结合起来,能够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寻找到接口和通道。

    对于“与时间赛跑”的柯达,不可能再从头摸索一套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一开始就必须自觉建立自己的方法和哲学。

    不必讳言,在跨国公司入华的战略运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是与政府体系的对接,所以公关部门成为跨国公司入华的一个很重要的部门。中国目前的环境毕竟与西方的商业环境不同。对外事务就是要创造一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环境。

    可以这样说,柯达中国对外事务的哲学,一开始就将在柯达战略与中国政府的战略之间寻找结合点,作为基本的框架。这让柯达把握了其在中国成功的一个主要方向,但在与具体的政府部门和人事打交道之时,既要能够合作解决问题,又不能陷入中国传统的官商勾兑之中,就必须有高明的政经平衡方法。关于这一点,以上的案例已经多有表现。

    当这家跨国公司迅速成为谙熟中国政经和社会运行的跨国公司时,柯达就为其东方战略的落地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政府与社会的公共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