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狂潮(1)(2/2)
《跨越: 柯达在中国》作者:袁卫东 2017-02-09 11:12
自从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引进大陆以来,柯达在大陆催生了一群KEX店老板。像朱女士这样的KEX店老板,当时有2 000多人,几年后迅速膨胀到8 000多人,遍布500多个城市,雇用了数万人从事这个行业。柯达的相机、胶卷、相纸……就是通过这些不断扩展的商店网络,源源不断地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表面看来,每家KEX店平均十几万人民币的投资,对比柯达在中国合资收购企业数亿美元的投资,显得相当微不足道。但数千个这样的民间投资,能量就非同寻常,能够达到数十亿人民币。
那么,柯达如何吸引这些民间财富?
答案相当简单:柯达必须帮助这些遍布大陆各地、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KEX店老板,共圆同一个发财梦。
道理很明白。如果你是老板,为什么要加入柯达?当然是为了赚钱。那好,柯达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设计更好的店,想办法把它与感光技术潮流融合起来,想办法为这些店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一句话,怎么样让商店赚更多钱。当然,店家赚了钱,柯达肯定也赚了。
李明和在对KEX大搞包装设计的时候,对这一套游戏规则心知肚明。所以,他那些眼花缭乱的零售创造,其实背后有很实用主义的目标。
但这些零售的感觉从何而来?如果说他的这些东西来自搞面包、蛋糕的面包铺或者小杂货铺,你一定不相信。这就要稍微翻翻他的老底。
李明和出生在马来西亚,父母都开店,哥哥也开店。小型超市,大型杂货店,他家人全干过。他从小就经常跟着父亲整理店面,但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这和柯达CEO邓凯达当年在他老爸的杂货店实习一样。
李明和18岁离开父母到台湾政治大学读企业管理。后来,在联合利华晃荡了一段时间后,李明和想跑零售业。当时,OK便利店找到他,在那里他才找到了自己。在他去工作的头一天老板带他参观了所开的第一家店,等李明和离开时已经在台湾扩展为120家店。后来,OK便利店成为在全世界仅次于7蠩leven的零售体系。
李明和开始理解到,做零售靠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但领导人要领出一个方向,定这个方向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台湾便利店蓬勃发展时期,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店一夜之间都到了台湾。当时,OK便利店处于与7蠩leven直接竞争的较量中需要新的方向,但家族企业在很多决策上没有那么快。李明和感觉有些沮丧。正好,投资台湾OK店的香港利丰公司老板,想在香港开面包连锁店。1991年,李明和来到香港上班。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李明和他们就想把面包连锁店深入大陆,当时挑了广州和上海两个地方备选。李明和选择了上海,就人口以及上海的背景,从长远来看,在上海比在广州更好。
就这样,当曾新生、吕一圣这些台湾人登陆上海为柯达开路时,李明和已经在上海雄心勃勃地开起面包店,准备在上海滩面包店里打出一番天地。1994年,第一家店开张。
那么,李明和曾经着迷的面包店对他有什么教益?
在他那一套哲学中,问题不在于是做柯达还是做面包,因为零售业是通路行销,原则一样,只是思考方式不同。怎么定位?消费者有什么不同?手法有什不同?能否做得到的真正差别在于心和脑。
在李明和猛卖面包的时候,曾新生通过一家台湾的猎头公司找到他,于是李明和决定去“卖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