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易经系传别讲章节目录 > 《易经系传别讲》 上传 第04章 易与天地准

《易经系传别讲》 上传 第04章 易与天地准(2/2)

易经系传别讲作者:易经系传别讲 2017-01-24 01:05
代历史。台湾古代历史资料、山川、形势、人物、物产等,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说得都很清楚。

    尤其一个学政治、学军事的人,如果连《读史方舆纪要》都没有看过,连地理都不熟,那还谈什么政治?谈什么军事?一个政令下去、一个政策的决定,可以适用于台湾,不一定适用于山东或四川;可以适用于黄河以北,不一定适用于长江以南。拿台湾而言,一个方案、一个政策,在台北很好,在台南、屏东便不一定需要。在台北能行得通,到屏东便不一定行得通;到台东可能更不对了。所以一个为政者,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读史方舆纪要》与《天下郡国利病书》,无论从事军事或政治,乃至地理师,都不能不读。我记得年轻时出门,行李比人家都重。所谓“半肩行李一肩书”——带的都是书。这两部书随我走的路,实在不少。抗战胜利后,我把它捐给四川图书馆了,这几十年我手中没有这两部书,最近才把它印出来,大家不能不看。这是讲地理顺便提到的。

    死生如旦暮

    上次讲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讲到了生死。中国文化素来认为:人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在世上等于住旅馆、来这里玩玩、来观光的,观光完了当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说,死生如旦暮——像白天与黑夜一样,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昼。换句话说,这个死生观念不是唯物的观点。唯物观点认为人死如灯灭,中国文化的观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轮回,也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来的来世。当然我们现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属于整个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那里转。印度佛学跟中国古代的说法一样。所谓“原始反终”,就是现象的变化,经过能生能死的那一个,生命并没有动摇。等于水泡成茶、造成酒,茶与酒虽然不同,却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远没有变过。所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因此,东方文化认为,死生不是问题。西方呢?认为死生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决人们死后的问题的。讲到宗教问题,我常说宗教家都是卖死不卖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诉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开了自家观光饭店等客人上门。佛教称它的观光饭店是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称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来号召。

    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认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阳有落下去的时候,但太阳天天都要再升起来,因此中国文化从来不提死的问题。也有人说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不重视宗教问题,甚至说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我说你搞错了!中国文化谈的是生的宗教,不谈死的宗教。你们的宗教是夜里提灯笼走路,鼓励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里去。中国文化不鼓励人家死,鼓励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阳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阳升上来,后天还有太阳出来。

    我以往常常告诉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么悲天悯人,杞人忧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阳照旧从东方出来。同样地,我们的历史也一样会延续下去,子孙们过得比我们会更好、更快乐。天地间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我小的时候就听到老前辈们常常说,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得了的?我们活得不是比过去还好吗!这也就是生死问题。

    道家不死之药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学通了《易经》,就晓得三样东西。我们人类的生命有三样东西,宇宙也有这三样东西,叫做精、气、神。中国的道家常提出来讲,如果掌握了精、气、神这三样东西,就可以飞升成仙。我们常常讲精神,究竟什么是精神?是精力旺盛!如果说吃了维他命,或是够营养的东西,精神便特别好的话,这是唯物的啰!但是,精的问题不是物质的。有一个观念,大家要弄清楚:物和物理以及物质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所以精、气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理的,当然更不是男性身体内的精虫,或女性身上的卵巢。

    譬如我们说,这个人精神很旺盛!这是抽象的,可是它代表了一个形态,这个里头解释便很多了。因此道家所说的长生不死之药,不是去蓬莱仙岛求来的,而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所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修养得好,照道家的说法,可以长生不死。我不喜欢用生长不死的说法,而喜欢用长生不老的说法。一个人要耐得老,活到一百年、五百年、几千年都可以,绝对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管长生不死或是长生不老,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这个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也不是物质。所以身体有了毛病,真正要治疗身体好起来,只有靠自己。能够利用自己本身的精、气、神,便可以返老还童,便可以长生不老。

    宇宙也是这三样东西:精、气、神。这个东西很难解释,为了表达方便起见,我们可说它是光、热、力。神就是光;气就是力;精就是热。宇宙万物的生命离不了光、热、力三样东西。如果离开了它,就是个死东西了。等于我们活在世界上,日光、空气、水缺一不可。宇宙间就是这样。所以孔子说“精气为物”,意思是说,物质的东西构成活的东西,是由精气凝结而来的。

    譬如一支香烟吧!没有烧过以前,这支香烟的颜色、味道是一种样子,等它烧过变成灰以后,那个神采就两样了。所以活的时候,凝结“精气为物”,死了之后,便“游魂为变”,于是这两层分开了。也等于柏拉图讲的,世界分两层:一层是精神世界,一层是物理世界一样。但是它不是二元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一个功能变出来的两面。游魂就是神,我们活着就是神,死了就是魂,所以也叫做灵魂。这个灵魂,现在就在我们活着的生命里。精气所构成的这个生命,就变成神,精气凝结是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是“游魂为变”,神变了叫游魂。所以说,死后这个神就变成游魂了。

    鬼跟神到底有没有?鬼是一个个体的东西,我们研究“鬼”字的构造,先要注意到“田”字。田字很重要,田就是田地,鬼是向下走的,不是向上走的。田字出头便是“由”,上下出头便叫“申”。雷呀、电呀,都是由田字来。所以孔子承认有鬼神,是两重世界的东西,双重宇宙。有一位老朋友,他的书中也引用双重世界、多重宇宙的说法,里面就讲到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两重世界。

    “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经》的道理学通了以后,便可以了解宇宙的万象,也了解了形而上的幻象,于是便可以与鬼神沟通,也可以说与天人沟通,天人合一了。《易经》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这一篇是个最重要的开头。

    儒者之耻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如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经》学问系统的精神,可以说是在推崇这个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圣人的境界。圣人是个名称,是学问、德业修养达到成就标准的人。所以圣人也是人,不过他与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经》这个学问以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达这样的成就,一切随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这样才是完成了一个人生。人是应该向这个目标来努力的。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话。法就是效法,我们人生的境界始终与宇宙的法则、天地的法则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与智是相通的。这里讲懂了《易经》以后的人,智慧的成就便无所不通,这是高推《易经》的圣境。古人讲到儒家,认为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战国以后,一般都把儒者当成了很高的知识分子,儒家也就自认,一个读书人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否则便认为是耻辱,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天下事要无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中通人事,乃至万物的物理都要清楚。达到这个境界便是“知周万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学问。等到一旦出来有所作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济天下”。这个道就是成功的贡献,有动力、有方法,它能够救济这个“天下”。尽管也会有很多艰难,但“故不过”,不会有错误,也没有错误,这是学易的价值。

    上面两句话是《易经》学问纵的一面。横的一面呢?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旁行”是无所不通,乃至可以说,旁门左道,什么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虽然有时候迫不得已也会用些手段、旁门左道什么的,但是不会违背原则,辜负初衷,绝不会过分,而失之于流——不正当。套句俗话来说,就是风流而不下流。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没有什么烦恼了。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一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楼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与爱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一些流弊。我们古代——不仅中国,西方也不例外,农业社会里大家有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安土重迁。换句话说,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非常眷爱、非常留恋,很怕迁移,尤其很怕远迁。为什么他们会“安”于其“土”,不愿远迁呢?

    人类是地球文化,他们离不开这个地球,也就是离不开这个土地。人为什么会有仁慈心理呢?仁慈是效法土地的法则而产生的,也就是老子讲的人法地——效法这个土地的法则之故。说到大地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也很好笑。大地给我们生命,大地给我们一切恩惠,我们却没有一样可以还给大地,要还的就是屎尿和一堆臭皮囊。

    我常常提到张献忠的有名的七杀碑,我亲自见过。这个碑还在四川成都小城公园的图书馆里。张献忠的碑文,我们看了也只好作会心的一笑。你说他有没有道理?仔细想想也有点道理。他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看来好像蛮横,但就另一个观念看去,似乎不然。人对大地一无报答之处,而只有破坏,但天地像父母一样爱护我们。因此孔子要人效法天地,所以“安土敦乎仁”。敦,就是很热烈、很诚恳的意思。效法大地的精神来做人,实践我们仁爱仁慈的精神,“故能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像大地一样地爱人,像天地一样,只付出,一点也不求收回。

    讲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为西方文化一来,科学文明进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欢出来旅行迁移。其实这个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你们看西方文化,不能仅看美国,美国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为她太短太年轻,立国不过两百多年,还很浅很短。我常常跟美国朋友讲笑话,也是真话。我说:如果谈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们给我们当徒孙,我们还不要呢!你们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有几千年的经验。如果谈科学呢?那我们就自愧弗如了,我们还是个小老弟,实在是要跟你们学才行。

    我们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欧洲看看,他们也还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个沙漠地带出生的人,苦得那个样子!但是到了晚年,你问他哪里最好,他还是认为他的家乡最好。穷家的孩子出来,乃至于很多的人,你问他,谁做的菜最了吃?他们会说:妈妈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对那个地方有感情。

    我常常谈到一个问题,出家的同学都知道,佛学有个名称“沙门”,汉代翻译为“桑门”。到了中国以后的佛教,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这些真正修行的人叫“头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依照戒律,“头陀不三宿空桑”。一个头陀行的人,在一棵树下过夜、打坐,不能超过三天,这是戒律规定;到第四天非离开不可!因为在那个地方住久了,就会与那里发生感情,就会留恋了。我们拿一个杯子、一只手表来说,再不好的杯子,但这是我用的,我会对它产生感情,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我会生气!人们对物也会有一种留恋的感情。所以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头陀不三宿空桑”,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公素书》(就是圯上老人送给张良作军师的那本兵书)中就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抛弃了**,才能除“累”,才不会受感情的拖累。人对于感情的牵挂比什么都厉害,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原因。这些道理都与安土有关系。由此可知,人不但对土地有感情,对个人周遭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会产生感情、产生留恋。

    在《易经》的道理中,非常注重这个“情“字,因为情是一种现实的东西。对性呢?《易经》中则不大注重,因为那是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上是空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情是有的,如何处理感情,是个艺术,也在于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帮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这个道理, “故能爱”,就能够博爱。博爱不是含有占有私心的狭隘爱,而是很广博的、普遍的、无私的。

    宇宙的大学问

    下面讲《易经》整个学问的运用,以及它的目的。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物都懂了,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这个中国文化《易经》所发明的“化”,后来被道家所运用。譬如“宇宙”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道书《淮南子》里边。宇是代表空间;宙是代表时间。时空两个东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属于时空的范围,而天地则是有形的。可见天地的观念小,宇宙的观念大。

    后来佛学又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名词,可以包括了宇宙,这个名词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时空、万物以及天地间的一切。我们中国汉代的道家,在《淮南子》里边就说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易经》的学问也是包含时空两部分的,就是“范围天地之化”的。

    这个宇宙,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不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创造的,没有宗教的性质。在《易经》文化中,还有一种科学观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个天体宇宙是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人不过是这个锅炉中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小细胞、一个很会活动的细胞而已。这是造化的一种功能。人类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伟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类,不过像花木上的一片小叶子一样,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个的造化却非常伟大,只有懂了《易经》以后,才能知道《易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

    《易经》的另一个重点,是“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能够了解宇宙万有的一切运用;这个运用的原则是“曲成”。大家注意这个“曲”字,举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从《易经》文化中而来。《易经》这个名词叫“曲成”,老子的“曲则全”,就是从《易经》这个观念中来的。

    为什么是曲则全呢?《易经》告诉我们,宇宙是没有直线的,通常是个圆圈。圆圈这个图案就代表了太极,人也是这样。我们人的生命,只有修道的人了解。如果从生命来看我们这个形体,却是很糟糕的。我们前面的什么都看得见,后面的什么都看不见。我们生命的圆是分段的,我们形体的圆是一个光圈。实际上这个形体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中心、一个支柱,所谓神以形生,精以气凝。人体的生命就是这样。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我们每个人,乃至万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过去大家看到菩萨、上帝的画像上,都有一个光圈。现在科学研究,已经可以看到人的光圈。人的光圈约有一寻——就是八尺左右,换句话说,你的手臂有多长,你周身上下就有这么大的光圈。人体光圈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是随你的心情在变化的。如果你动了一个坏念头、恶念头,你光圈的颜色就变黑了;你心里有个善念头,你光圈的颜色也是亮的。光有几种,最好的是金色,佛经上所谓的金色晃耀,就是圣人的境界。其他还有红光、黑光、白光、蓝光、黄光等。

    我们中国人学了《易经》会看相,也有人会看光。如果是红光,代表将有血腥之灾;黑色就代表有灾难来了;绿光是一种魔的境界。这说明一切都是圆的,光也是圆的。我们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转了一圈,还回到原来地方。懂了这个道理,便晓得《易经》为什么说“曲成万物”了。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一切是没有直线的,所谓直线就是把曲线切断,加上一些人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学了《易经》,讲话也要有些艺术,转个弯;连骂人也是一样,转一个弯骂了他,他还很舒服。如果你要骂一个人混蛋,他会跟你拼命;如果你说我们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没有什么说的了。所以说“曲成万物”。

    但是也不能太过了,变成一个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晓得宇宙万有的道理是由曲线完成的,人身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曲线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观,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们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经》说“曲成万物而不遗”,不会遗漏哪一样,因为它是圆周形的。真正的圆代表一切的圆满,因为我们的生命都在这个圆圈以内,没有哪个地方会有遗漏的了,所以说是“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太极中的学问以后,就可以了解这个曲成的道理。老子说“曲则全”,一走曲线就一切圆满了。

    光明来自黑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我们开始讲象数时,就讲到一天十二个时辰是分昼夜,分阴阳的;就连短短的一分钟也分阴阳。我们明白了日夜这一明一暗就是个现象,由这个现象而知道,有阴必有阳,有光明面,下一步一定有黑暗面。有上台必有下台;有下台也可能会再有上台的时候。

    明极暗生,暗极明生。明从哪里来?从黑暗来,黑暗从哪里来?从光明来。那个能明能暗的是本体,是太极,既不属于明,也不属于暗。

    从前有个禅师参祥,但还没有解脱到生死的问题。有一天他读《易经·系辞》,读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一句,他便大彻大悟了,于是就在下面加了两个字,变成“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

    下边一个结论,这也是东方文化特别的地方:

    “神无方而易无体。”什么叫神?把宗教外衣统统剥光了,我们东方最高的宗教哲学是“神无方”。神是没有方位的、没有形象的,我们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没有方位,无所不在,也无所在的。

    “易无体”,《易经》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来卜你的命运,说你的命不好,你便难过。谁叫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经》的道理之后,生命、命运统统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

    我们大家学《易经》,先要把《系辞》上下传弄通了才可以,否则一学《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你便着《易经》的“道”了,借用佛家的一句话,你就着相啦!一脸的卦气像神经病一样,那就不好看了。我们看京戏,诸葛亮出来是八卦袍、鹅毛扇;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脸上也有一个太极图,也是八卦袍、太极图、鹅毛扇……可见八卦、太极图都是代表智慧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有智慧的高人。但也有脸上画半个太极图的,那就说明了他是假智慧、狗头军师。在京戏中,羽扇纶巾就是智慧的象征。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以什么为体呢?易以用为体。体在哪里看到?体在用上看到。无用就无体,体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我们了解了这个,再看西方哲学,尤其是宗教哲学,就已经低了一级啦!不过我们自己没有贡献,光拿老祖宗来夸耀,那是过去的成就,那是老祖宗的,不是我们的。我们交了白卷,只有对不起老祖宗,我们做后代子孙的应该检讨才是。

    说到这里,想到过去一个朋友来看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自己死了,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上联是“真对不起,此生交了白卷……”我说好!作得真好!这挽联不只你能用得上,我们很多人都用得上。对老祖宗而言,我们真对不起他们,因为我们都交了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