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原本大学微言章节目录 > 《原本大学微言》 第导读

《原本大学微言》 第导读(2/2)

原本大学微言作者:原本大学微言 2017-01-13 11:59
崇。

    内外兼修之道。本篇从《大学》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讲到“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止。这段原本《大学》的原文,被朱子抽调得最厉害。怀师则恢复其原来次序,就原本《大学》所说”诚意“内外兼修的“八正知”,详加阐述,再讲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并引述老子、管子、庄子、佛家、医家有关身心的学说来加以说明。

    进而讲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有关“修身齐家”容易因“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产生重大问题,并分别引述赵太后、武姜、弦章、章景公与晏子、邴吉与汉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儿子的史实,来加以说明,并阐释其给现代人的启示。

    六、齐家治国。本篇《大学》所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讲到“此谓治国在齐其家”。首先谈到中国上古社会以“礼治”为主,并引述周室治国齐家的史实,来说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为何会有多人推位让国的原因。至于后来帝王讲求”法治“,则须把握治国当家的原则,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最后再从《大学》所引的《诗经》,详加阐释不论古今,妇德在齐家(或及治国)中的重要性。

    七、治国平地天下。本篇讲述《大学》最后一段,从”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至“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首先说明古代对”天下“的原义,以及“絜矩之道”的意义,以及当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讲述魏晋南北朝在“胡”、“华”民族混和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阐述“治国平天下”之道。最后,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财经学说,则以曾子、子贡的故事,《史记·货殖的列传》的观点,以历史上注重财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论、策略,为长期以来传统儒家学者陷于义利的矛盾纠结而解套,并期勉国人朝着“民富即国强,国富则民强”的大道前进。

    八、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在依序讲述《大学》原文完毕的,本篇则总论在佛教传入中土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与历朝盛衰的关系。从魏晋南北的玄学谈起,历经唐代的儒佛道禅,以及《原道》、《复性书》的出现,宋儒理学的兴起,元朝以藏密为主下的儒家,明清的科举利弊,阳明学说的兴起,最后并谈到清朝的外示儒学,内用佛老,并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例,加以说明。这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化融会史。

    九、西方文化与中国。本篇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谈起,并略述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以及美国的兴起及其文化对世界的强力影响;进而提出国人应加以反思、检讨的三大问题。最后的结语则在说明,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虽有所谓“诸子百家”之说,而立国的精神主要还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础上,而儒家思想的精义在国际之间,向来是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尽力辅助弱小国家民族的。至于西方人会有“黄祸”的误解,则起于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这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详见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学者如亨廷顿之流,不应挑起文化之间的互相敌视,引起人类争战的悲剧。中国是由历史上许多民族混和而成的,而中国文化也在历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有容乃大”,中国及其文化永远是开放心胸,希望“礼运大同”,以达到和平共存、互相繁荣文明的世界。

    以上九篇概要,只是给读者鸟瞰全书的来龙去脉,至于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风光,处处引人入胜,时兴慧解,则有赖读者亲自一游。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在把近百卷的录音带整理成初稿的过程中,曾经参与文字整理工作中的有:蔡策、李淑君、劳政武等先生。参与校订的有:李素美、刘雨虹、来新国、李表原、韦志畅、赵海英、朱守正、彭嘉恒、马有慧、陈定国、陈美珍、杜忠诰、谢锦杨、陈照风、欧阳哲、郭姮妟等先生小姐。参与打字及校对的有宏忍法师,傅莉、李仪华、李茵丽等小姐。在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终于完成文字初稿,最后交由我再作整理,虽自知学识粗浅,不足以荷任,只因退休下来,较有时间,而无理由可以推辞。而今兢兢将此怀师讲述大作出版,若仍有错误,其咎在我,敬祈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周勋男

    1998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