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2/2)
《帝王用人的学问: 中国历代帝王用人哲学》作者:吴榆山 2017-02-09 12:24
件事,“查龠曾谓人曰……金人谓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所谓“金人谓桧”,就是“兀术遗桧书”。据说宋高宗急于向兀术表示信用,求和投降,所以迎合了兀术的要求。这条记载别无旁证,因而引起后世争议。清人赵翼认为,所谓“兀术遗桧书”,是岳珂的附会之词,后代学者也认为所谓“兀术遗桧书”是条孤证,不可信。当然,我们如果单从用人角度讲,宋高宗若因此杀了岳飞,就有点自毁长城的味道了。宋高宗何尝不知道金人不一定守信用,他也怕和谈条约出问题,所以也在和谈时要求武将做好战备工作。如果完颜宗弼真把杀岳飞作为和谈条件,那和谈诚意有多大呢,宋高宗应该警惕起来,绝对不该杀了大将。
第三种最有力的说法是岳飞功高见忌,结果不得不死。宋朝官家一向对武将疑忌和防范,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南渡之初,宋高宗和岳飞的关系是融洽的。那时宋高宗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支持抗金,岳飞战功显赫,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将领。他32岁就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开国侯。但随后和议既成,岳飞的很多做法就受到猜疑了。首先岳飞得民心,他治军严谨,军中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口号,秋毫无犯。他不扰民,自然就能得民心。武将得民心,这是皇帝的大忌。并且岳飞军纪严明,但他爱兵如子,常亲自为患病的兵士调药,注意抚育手下战死者的遗孤,每逢颁给赏犒,他总是分配给他的部下,丝毫不以为私有。所以他的军队作战万众一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金兵都感慨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能让宋高宗容忍的,他多次要求扩军,并曾撂挑子上庐山,皇帝多次命令他下山救淮西,均被他拒绝。尤其是岳飞建议高宗立储,引起了宋高宗的很大不满,高宗立即驳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张戒在《默说》中说,岳飞身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上述事件无疑使得宋高宗以为岳飞居功自傲,不受控制,所以动了杀机。从用人角度看,手下能力太强,又有着强烈的个性,总会引起用人者的疑忌,对他们应该如何处置,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好的帝王,应该善于观察手下,看他是真的有野心,还是只是有一些个人色彩,然后在选择不同的对策。回到岳飞身上,我们觉得宋高宗的做法显然有问题。岳飞只是爱国心切,所以才表现出上述做法,建议立储也是为了皇朝的安稳,应该没有私心,就算是他有野心,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收拢的民心、军心,也都是在他恢复中原的前提下得到的,若是真有什么异动,只会弄个众叛亲离了,何况当时岳飞的军队也不是惟一的,宋高宗还是能够控制的。
第三种最有力的说法是岳飞功高见忌,结果不得不死。宋朝官家一向对武将疑忌和防范,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南渡之初,宋高宗和岳飞的关系是融洽的。那时宋高宗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支持抗金,岳飞战功显赫,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将领。他32岁就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开国侯。但随后和议既成,岳飞的很多做法就受到猜疑了。首先岳飞得民心,他治军严谨,军中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的口号,秋毫无犯。他不扰民,自然就能得民心。武将得民心,这是皇帝的大忌。并且岳飞军纪严明,但他爱兵如子,常亲自为患病的兵士调药,注意抚育手下战死者的遗孤,每逢颁给赏犒,他总是分配给他的部下,丝毫不以为私有。所以他的军队作战万众一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金兵都感慨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能让宋高宗容忍的,他多次要求扩军,并曾撂挑子上庐山,皇帝多次命令他下山救淮西,均被他拒绝。尤其是岳飞建议高宗立储,引起了宋高宗的很大不满,高宗立即驳回:“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张戒在《默说》中说,岳飞身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上述事件无疑使得宋高宗以为岳飞居功自傲,不受控制,所以动了杀机。从用人角度看,手下能力太强,又有着强烈的个性,总会引起用人者的疑忌,对他们应该如何处置,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好的帝王,应该善于观察手下,看他是真的有野心,还是只是有一些个人色彩,然后在选择不同的对策。回到岳飞身上,我们觉得宋高宗的做法显然有问题。岳飞只是爱国心切,所以才表现出上述做法,建议立储也是为了皇朝的安稳,应该没有私心,就算是他有野心,在当时的条件下,他收拢的民心、军心,也都是在他恢复中原的前提下得到的,若是真有什么异动,只会弄个众叛亲离了,何况当时岳飞的军队也不是惟一的,宋高宗还是能够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