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传奇故事(3)(2/2)
《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作者:肖宇 2017-02-09 12:44
探索商业运作和航天技术发展模式,好象是上级决策者的事,是不同“部门”的事,不应该有黄作义什么事了。问题是,黄作义把这些不是自己“份内”的事“揽”了过来,还把事干成了。这里面有一个管理思想的突破,用一句反问句来表达就是:战略难道不是所有人的事吗?
再说到大局观。大局观有收和放两个侧面。我们现在更多地强调收的方面,比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放的方面,我们强调的却少了很多,比如大局观和主观能动性的某种程度的联系。也就是说,为了大局,必要时还要敢于突破官僚系统的束缚,敢于担大责任,而不要用“我没有权”作为借口,去回避责任。黄作义“纸上谈兵”的故事,用来解释一种有效的大局观,也很适用。说到底,大局观源于一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企业,传奇般地崛起,同时,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又匪夷所思地土崩瓦解。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说:“唉!成也机会,败也机会!”但是,很少人会进一步思考:机会这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能不能靠一套指导思想有意识地把握机会,而不是被机会牵着鼻子走?
这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谈何容易,有时侯,是要通过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就走过了这样一段路。
巨人集团是保健品行业的明星企业,它以4000元起家,通过神奇的经营手法,迅速崛起,一度成为保健品行业的老大。但是,后来巨人不慎卷入多元化的狂潮,最终因为在一个房地产项目(也就是建设巨人大厦)中出现地质基础结构缺陷的不可抗偶然事件,经营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巨人大厦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后,造成了债权人逼债的情况,巨人集团的现金流断了。
回顾这一段经历,史玉柱一再说,“表面上看是我们巨人大厦没有盖起来,导致了我们现金流中断,实际上即使没有大楼问题,即使大楼被我们盖起来,72层全部盖好了,我想我们出现危机,出现困难,也是必然的。假如那个地方没有积水,那个地基,假如那个时候资金周转过来了,那么今天是什么情形呢?如果当时我们地下没有那三个断裂带,那个劫难应该能过去,但那个劫难过去这是偶然的,我这个巨人必然要倒。我觉得这个巨人倒还有一种是必然的,这个必然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必然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是,如果它不倒不符合规律,它只有倒了。”
史玉柱为什么会下这样的结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三年之后,巨人集团又重新崛起,它的产品风靡全国。巨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它得出了什么刻骨铭心的结论?
反思的过程甚至显得有些悲壮。“到1997年7月份“巨人”营销机构一下子垮掉了,那时候情绪上最低落,感觉什么都没了,巨人瘫痪了,上海这边全撤了。我没有回珠海,直接去了西藏,去了青藏高原,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为了省下800块钱,我们没有要向导,在珠峰6000米高度吸光了氧气,1个小时之内我是彻底绝望了,觉得回不去了。我不行了,就劝其他三个年轻的下属先走,他们不走一直跟着我。很快,大本营的牦牛队上来了。”史玉柱说。
再说到大局观。大局观有收和放两个侧面。我们现在更多地强调收的方面,比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放的方面,我们强调的却少了很多,比如大局观和主观能动性的某种程度的联系。也就是说,为了大局,必要时还要敢于突破官僚系统的束缚,敢于担大责任,而不要用“我没有权”作为借口,去回避责任。黄作义“纸上谈兵”的故事,用来解释一种有效的大局观,也很适用。说到底,大局观源于一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的企业,传奇般地崛起,同时,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又匪夷所思地土崩瓦解。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说:“唉!成也机会,败也机会!”但是,很少人会进一步思考:机会这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能不能靠一套指导思想有意识地把握机会,而不是被机会牵着鼻子走?
这是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谈何容易,有时侯,是要通过付出惨重代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就走过了这样一段路。
巨人集团是保健品行业的明星企业,它以4000元起家,通过神奇的经营手法,迅速崛起,一度成为保健品行业的老大。但是,后来巨人不慎卷入多元化的狂潮,最终因为在一个房地产项目(也就是建设巨人大厦)中出现地质基础结构缺陷的不可抗偶然事件,经营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巨人大厦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后,造成了债权人逼债的情况,巨人集团的现金流断了。
回顾这一段经历,史玉柱一再说,“表面上看是我们巨人大厦没有盖起来,导致了我们现金流中断,实际上即使没有大楼问题,即使大楼被我们盖起来,72层全部盖好了,我想我们出现危机,出现困难,也是必然的。假如那个地方没有积水,那个地基,假如那个时候资金周转过来了,那么今天是什么情形呢?如果当时我们地下没有那三个断裂带,那个劫难应该能过去,但那个劫难过去这是偶然的,我这个巨人必然要倒。我觉得这个巨人倒还有一种是必然的,这个必然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必然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是,如果它不倒不符合规律,它只有倒了。”
史玉柱为什么会下这样的结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三年之后,巨人集团又重新崛起,它的产品风靡全国。巨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它得出了什么刻骨铭心的结论?
反思的过程甚至显得有些悲壮。“到1997年7月份“巨人”营销机构一下子垮掉了,那时候情绪上最低落,感觉什么都没了,巨人瘫痪了,上海这边全撤了。我没有回珠海,直接去了西藏,去了青藏高原,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为了省下800块钱,我们没有要向导,在珠峰6000米高度吸光了氧气,1个小时之内我是彻底绝望了,觉得回不去了。我不行了,就劝其他三个年轻的下属先走,他们不走一直跟着我。很快,大本营的牦牛队上来了。”史玉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