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唯识与中观章节目录 > 《唯识与中观》 第37章

《唯识与中观》 第37章(2/2)

唯识与中观作者:唯识与中观 2017-01-10 16:57
!现在他不在,不过上面现在还有个像在这里,你去问问他:你怎么乱讲呢?你从前都讲十二因缘、多少因缘,现在又否认了,“非因缘、非自然”。不过我再给他加一句,也是他的——“更无主宰。”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嘛?!这就是佛法的真谛、真义。所谓菩提、道体,就在这里。

    所以你看到这里,现在他又在批驳因缘。“若谓彼用更待因缘(的话),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喽)!”他说一切法都靠因缘所生,所谓因缘,因缘就不是本来的东西了。那么自己生命这个主宰究竟是属于“他”的还是属于“我”的呀?

    “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中论》的第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不是无缘无故起来的;“也不从他生”,也不是上帝给我的,也不是谁给我的。“不共”,不共生,共生——因缘和合也是共生。“不共不无因”,不是无因生,那因缘在哪里?“是名为无生”,这样叫做无生法忍的无生。所以讲般若学唯识,学唯识、学般若的人,乃至学中观正见,不能不懂《中论》,龙树菩萨造的。《中论》同《成唯识论》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佛经。现在所批驳因缘也就是这个道理。

    “又”,本经又说,“执生等便为无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再说,“执生等便为无用”,他说,你因此执着了,一切有为法当它构造成功、成长的时候、生起来的时候,“便为无用”。当他一生、成长一成功了,已经过去了,它的生命作用价值已经丧失。“所相恒有”,所谓存在的,就是一些现象。“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他说如果这样讲的话,生而不生嘛,一切无常。那么所谓一切成长与不成长,归纳起来,都属于无为法了。

    “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他说,也有一些成长的时候,它的来源、因缘、第一因,这个“因”讲第一因。这是哲学名称,第一因。因为宗教家都讲,这个宇宙万有什么人造的?——上帝,或者神、或者叫“主”。佛法很少用到;就是有个东西,这个是把它神话了。哲学家不管你这些,哲学上这个东西没有把它变成人格化,叫做“第一因”。这是哲学上面的假定的一个名词。现在就是讲,“彼此异因不可得故”,有为法与无为法,这两个因素绝对不同。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在逻辑上(不同)。但是你找它那个第一因是什么东西呢?“不可得故”,你找不出来啊,没有啊!现在这些辩驳地讲告一个段落了,比较走上一个容易懂的路线了。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讲到一切有为法时间问题,它在过去世——昨天;来世——明天;今天。佛法呢?过去、现在、未来,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三个阶段,佛经常常把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也叫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是所谓过去世包括了很长的过去呦!所谓未来也包括了很长的未来呦!只有现在是非常短暂的,就是一刹那。佛学对于时间的分类,总名叫“三世”。他说这个佛学所提的,我们讲时间的问题,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是昨天,未来是明天,现在是今天,今天呢?“非现非常”。所谓今天,我们讲一句话“今天”,这个“今天”这一秒钟就过去了,“今天”已经没有了;说“现在”,“现在”没有了;所以“非常”。也非现在;说一句现在,现在就是没有了。当我们刚说“现在”的时候,这一句话“现在”已经过去了。你说未来,未来变现在,现在也过去了。所以说“去来世非现”,没有现在的;“非常”,它是无常的。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一样,不存在的——虚空中的花朵什么叫做不存在啊?存在的啊!我们说电影上出现的、电视机上出现的楚留香,你们大概都在看吧?你说楚留香留了香没有?看完了电影就没有了。当你看的时候真的有。“空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完全没有哦!“梦幻空花”是形容它短暂地存在,变化得太快,把握不住,因此说它是“空花”。你假使说,我们研究佛学的人,提到“梦幻空花”,我们观念上就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已经是犯了最大的错误!把佛学误解了。佛说的梦幻空花并不是讲完全没有;是讲有——太短暂的有(师一弹指);所以叫做无常。

    当梦中时,梦是有哦!不是没有。所以梦幻空花就是现在的道理:“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没有它单独存在的一个永恒作用。譬如我们电视、电影银幕上所演的人,你上去把银幕一打破了,后面这个真的人抓不出来的,一定是没有的——“非实有性”。但是当我们看这个银幕上的人物的话,那看到悲伤的时候,把我们的眼泪啊哄得直掉;喜欢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发疯了一样地笑——这个时候是绝对有。梦幻空花就是如此。所以“梦幻空花”比喻之妙!

    我经常发现许多人研究佛经佛学,一提到“梦幻空花”,马上犯一个错误的观念,已经犯了一个同唯物思想“断见”的错误一样的观念,认为梦幻空花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不是的。这是研究佛学要特别留意的地方!所以他讲:

    “生名为有,宁在未来。”当我们讲生住异灭,一个东西万有的现象,当它形成、成长的时候,这个是“生”;成长的时候,在我们世俗的观念,就是叫做“有”,这个时候有。譬如现在我们这个虚空前面,至少在我这个嘴巴上面、面部的前面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马上把它擎上一个拳头,我这个前面就有一个拳头,就是有。当它这个生命为有,成长出来、有的时候,虽然是暂时存在,这个暂时存在、一刹那之间也是有。所以“生名为有”是什么有啊?是现在的有。“宁在未来”,这个“宁”字是古文,白话这个“宁”字在这里用就是“哪里”。他说,当我们成长生命为有的时候,哪里是讲未来呢?就是现在这一下就是有。

    譬如我们每一个礼拜三,这个十一楼,有什么?《成唯识论》的研究。当这两个钟头存在,是有。“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绝不在礼拜四晚上;不在明天;就在现在。但是现在这两个钟头啊,“梦幻空花”,等一下一下了电梯呀,“水流花谢两无情”,各自东西,你坐汽车、我坐11号的(两个脚一走、11号的)公共汽车回家,或者有人坐专车回家。不存在了。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灭名为无,应非现在。”所以生住异灭这个“灭”就是过去了,过去了的东西,消灭了、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的,叫做没有了。没有当然不是现在啊!“应非现在”。“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如果过去了的东西你认为还存在的话;“生应非有”,那么活着的人,现在活着、现在成长的东西也是没有啊!这个话怎么讲?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候跟人家说笑话,不是说真话;笑话也是真话。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去跑一个走阴的,我们大陆的观念叫走阴,有些人画个符啊、念个咒啊,在那里搞一阵,摇摇摆摆跳起来,然后声音也变了,说你的妈妈来啦、祖父来啦、外公来啦、外婆来啦,讲得家里的事情活龙活现的了,啊!这些鬼!如果“灭若非无”,灭若有,如果过去的鬼呀神呀如果都到现在还存在,我们至少我们的文化就是五千多年,大概“生应非有”,我们就不能生下来。因为世界上站满了那么多了嘛,哪里还有空间给我们站呢?所以世界“灭”了,不能说它有——没有。这个问题很大。

    所以有人问:既然我学了佛,我又回去想想啊,那我的那些祖父已经死了几十年,他真的还存在啊?可是你说他不存在,他讲的话又差不多,这是个什么道理?那就是要研究唯识这个阿赖耶识的道理了。所以“灭若非无,生应非有。”

    “又灭违住,宁执同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彼所执,进退非理。”再说,“灭”,消灭了、过去了;“违住”,就不是现在的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现在存在”同“将来没有了”这是同一个时候的作用,这个话不合逻辑了。“灭、违、住”三个字,“违”就是相反的,说没有了就没有了,不是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把没有的东西同现在的存在,同一个时候,你说这两个、这个作用是一样,这个观念是错的!

    “住不违生,何容异世”,当我们一个东西看到存在,譬如一个花开的时候,这个花开在前面很好看,同它这个花将开的、开出来那个成长,这两个阶段次序有差别,好像没有差别;“何容异世”,在成长跟存在之间,看起来好像一样,还不能分过去、现在;“故彼所执”,所以以这个逻辑的道理来推测,“进退非理”,你所讲的这个,前后左右一概都是矛盾,不合理论。(我们休息一下。)

    ……所谓大乘佛法,“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他说一切有为法,就是《金刚经》上的解释了,《金刚经》的原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这四句话,注意后面的第四句“应作如是观”,就是一个方法,应该作如此观想、应该这样看法,看世界一切的事,所以“应作如是观”。拿比喻法作修持观想的道理。现在,所以般若与唯识同样归于中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唯识方面讲,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缘聚就形成(生、住、灭);缘散就没有。

    下面两句话,如果对中国文学都有深入了解的,就看到很妙!《红楼梦》作者有两句话,就是套用了这里。“本无今有,暂有还无。”一切万有诸法,本来是没有的。现在偶然存在,成、住;“暂有还无”,这个存在最后还是没有。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把语气一加,变成文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以《红楼梦》一开始就是一个梦,一个和尚、一个道士两个人,唱《了了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坍了。”然后就是梦游太虚幻境。所以真正看《红楼梦》、《西厢记》,就不是黄色的了,那是空色的,全部都是禅,都是佛法。

    那么这两句话的文学境界,玄奘法师有时候也妙得很!所以“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说有为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这两个佛学的名词是表法的。什么叫表法呢?我们讲佛学的名词术语叫表法,就是“表示”,在理论的观念上表示出来。那么拿现在新的观念可以叫它是“标记”,弄一个假相的代用品的标记。“表异无为”,所以讲有为法,这是表示与无为法的不同。“道”是无为法。

    “假立四相”,因此,把一切有为法,假设地分四个阶段,哪四相呢?“生、住、异、灭”这四个阶段。一切法存在就是生住异灭。那么生住异灭是逻辑的说法,佛经上讲到物理世界的观念呢,把四个字、四个观念又换了,叫“成住坏空”,就是“生住异灭”。讲到人生命观念又换了四个字,表法——“生老病死”。都是生住异灭的道理。

    所以说,“表异无为,假立四相”,就是我们活着,生下来就开始老了,当婴儿一出娘胎,第二天就比第一天老一点了,第三天就比第二天又老一点了。现在你们诸位同学活到二十几岁,你已经很老了,比两三岁的时候老得不堪了!天天都在老。觉得活了一百年,就是“不亡以待尽”,看到没有死,最后是在等死!你活两百年,等了两百年,哈!活一百年,等了一百年,它一定的阶段的,生、老、病、死。病就是异、变异,所谓得各种病,感冒啊、头痛啊、肚子痛啊,这个生命慢慢毁坏,毁坏就是变异。生、住,住就是存在。存在随时在衰老,没有真正的存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都在变去,都在“异”变异;变异以后呢?没有了、消灭了。所以呀,消灭了到哪里去呢?“毕竟无为”,并没有消灭,体上没有消灭。现在讲用上,所以“表异无为,假立四相。”

    “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 这一段文字又翻译得非常高明了,文学境界很高了。一不牵涉到论辩,他翻译得非常好;这个论辩翻译真痛苦!它本来没有、空的,现在生出来是有,“本无今有”。“有位”,当存在、有的时候这个位置啊,叫做生,“有位名生”。生,就是存在了,“生位暂停”,所谓存在——没有存在,暂时停留在这里。“即说为住”,因此,假一个名称叫做“住”。

    “住别前后,复立异名。”当存在、住在这里的时候,前一秒钟存在、未来一秒钟存在、现在一秒钟存在,这个中间以时间的分开有前后;“复立异名”,前一分、后一分、现在一分,加上名称不同,使我们了解逻辑的观念。

    “暂有还无,无时名灭。”一切存在、有为法,都是暂时存在,最后是没有了。没有了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摸不到、感觉不到的时候,叫做“灭”,叫做死亡。“前三有故,同在现在。”所以前面“生、住、异”,就是说生、老、病,拿“生”来讲,这一阶段我们都看到,活着的;死亡了、火化了,就没有了。所以“前三有”,前面三个有,这三个阶段呢,也可以同时只叫它“我还活着”,就叫做“现在”。

    “后一是无,故在过去。”这四个阶段最后一个“灭”,灭就是消灭了、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没有叫做过去了。“如何无法,与有为相。”因此它是本空的,一切本来空。有为也本空,没有个有为。“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但是,为了使我们思想上观念上了解,为了上课用、为了讲经用,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表达出来使大家了解,不能不用这些名词。“表此”,表达这个作用;“后无”,最后归于空;“为相何失”,构成了一个现象、名相啊,构成了名词落实,这也没有错。因此你读书学问尽管好,书读完了,这些学问都要丢掉。真要修道的时候啊,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一个文字都不能存在的。

    所以什么叫闭关?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自己的经验,真到了闭关的时候啊,书不带的,佛经一本都没有。真的关房里头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座位以外,什么都没有。墙壁上画啊、字啊、佛像都没有。哎,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啊!你们(会)很害怕,这一年下来以后啊,脑子变成白痴了。我拿起笔来写信啊,一个字都不会写,硬写不出来。我相信我书读得还不错,而且也读得不少,可是当这个时候,硬丢、丢光了,丢到了一字不识之境,到达那个境界。几年下来不讲话,开口没有声音,“哎哟,我哑了!”因为声带不常用啊,它失去了作用,一开口(师作讲不出话状),哎呀!我说糟糕!修道修了半天,变哑巴了!脑子里呢?你说知不知道?都知道,什么回忆也知道;写字啊,拿起笔来想给朋友写封信,说“我出关了。”“关”字怎么写啊?“我”字会写,“出”字也会写,但“关”字写不出来,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糟糕!修了半天变白痴了。

    可是真觉得慢慢慢慢要恢复用的时候、脑子要用的时候啊,不止今生的事,前生、过去生、过去生……,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想得起来。你看这个心的道理也非常厉害!但是你真要修持、想闭关啊,硬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在关里头还要拜佛、还要念经、还要看经,那是你玩嘛!那当然在玩哪!因为有的是玩,又念咒子、又拜佛、又念经子、又如何……,一天搞不完,十二个钟头不够用。那何必进去呢?在外边玩玩也一样嘛!又看电视,又敲麻将,那多好呢!那就是说,有些朋友又学打坐、又学打牌,所以我一看到,你究竟是打多啊、坐多啊?他说坐得少、打得多,就是牌打得多、坐得很少,打跟坐两个字是连起来的!(众笑)那何必修道?!所以真到了,必须要到达这个样子。非这个阶段、不经过你这个阶段不行的。

    这就是讲到“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

    好!下面有好句子了,文学也好句子、道理也好句子:“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这几句话,嘿!玄奘法师的好文字来了。他的文学境界是高明啊,玄奘法师文字非常好,逻辑文字好;文学境界呀,天理良心——不高;他文学境界不及唐太宗高。你看唐太宗写的他那篇序言,那太漂亮了!玄奘法师回答唐太宗那篇《谢表》啊,那不能比啊!两个文学价值是不能比。唐太宗写给他的你们看过没有?唐太宗写给玄奘法师的那篇文章,你们应该统统读哦!上一期同学我讲过的,叫做什么?什么文章?我现在又是白痴了(一笑)。(同学答。)嗯!《圣教序》,对了!那个文章上玄奘法师的那个风格之漂亮:“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你看这个两句话把这个玄奘法师化妆得比楚留香、比什么电视上的影星还要漂亮,那个人走过来不晓得有多漂亮!“松风、水月”,已经够清了,他说那还不及玄奘法师那个风度之清——“未足比其清华”。“仙露”,那个露水——还不是普通的露水——半天神仙递下来的那个露水;“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说仙露明珠不能比他。可见玄奘法师长的那个皮肤又白又嫩又发光啊!那就是给他形容得……哎呀!不晓得多好!那个风格形态!你看《圣教序》啊,每一句文字都美极了!所以玄奘法师给唐太宗一捧啊,“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这篇文章唐太宗亲自做的哦!写给这个大和尚,因为唐太宗想哄他还俗当宰相,几次告诉他,“你还俗了,请你当宰相。”他不干。玄奘法师把佛经书翻好了,送给唐太宗,叫唐太宗亲自写一篇序,唐太宗就给他写,这个叫《圣教序》,亲自着的文章。褚遂良(皇帝的秘书长,有名的书法家)亲自写;皇帝自己作,皇帝秘书长亲自写;然后唐太宗还叫儿子高宗也写了一篇《圣教序》。这几篇是大文章,那真写得好!文字境界高明。

    当然皇上这一篇序文,讲价值是美钞几千亿耶!玄奘法师他当然要道谢道谢,结果写了一个《谢表》,你看看他的《谢表》拿来跟这篇文章一比啊,惨了!玄奘法师当时不应该写这篇《谢表》啊!如果我在场就告诉他:法师啊!你不要写了,去磕三个头就好了,三跪九叩“谢主隆恩”就好了嘛!这个文字不能比呀!这个文章,我为什么强调这个?你们诸位出家法师、年轻同学注意,做未来法师文学要好啊!文学是要命的啊!文学好了,你那个法师就有法了!这个文学就是法哦!很重要啊!    现在讲到我们玄奘法师的文学,这几句是好,好文学!当然,同他那个老朋友唐太宗的文章一比呢,那不能比了。可是这几句是好文章。

    所谓生住异灭四个字他加以解释,四个观念。“生表有法先非有。”所谓生、住、异、灭,这个“生”,成长的这个生,表示一切有为法过去是没有的,现在刚刚生出来。“灭表有法后是无。”这个“灭”字表示什么?一切有为法,过后皆空。“异表此法非凝然。”所谓“异”,变去了,表示一切有为法不是固定的,“凝然”就是固定的。“住表此法暂有用。”生住异灭这个“住”字,表示存在,就是存在的观念,是表示一切有为法是暂时给你用用,过后还是空。

    这四句话文学很好!所以要圈起来,我们读书的习惯要加圈。这四句啊,作国文老师给玄奘法师加个圈,然后批一批:回家请妈妈炒个蛋给你吃一吃。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老师们还奖励,就是这样。你文章写得好,老师红笔一圈:哦!回家叫妈妈打一个蛋吃一吃!就是很好的奖励了。

    “故此四相,于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所以“生住异灭”这四个字是表示有为法,就是表示的观念,除了都是表示的观念,叫我们留意文字,“生、住、异、灭”四个字是四个观念不同——“而表有异”,它所表示的东西、作用不同。

    “此依刹那,假立四相。”其实啊,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就是人生命活着,生老病死,它究竟是如何,要多久呢?都是刹那之间。佛经说,这么一弹指(师弹指)六十个刹那;刹那就那么快。宇宙亿万年,不过一刹那。所以一切佛经不记时间,只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是在那一刹那之间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意思就是这一刹那。“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所以我们如果以科学观念,拿宇宙来看历史几千年,人类十二万年历史算什么?一刹那。这个宇宙的存在不晓得多长!所以呀,科学观念同佛法观念看人生啊——一刹那。几十年、一百年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拿佛法的法界来看宇宙啊,宇宙也不过一刹那。这个刹那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切法都在一刹那之间。所以诸位注意佛经这个刹那,诸位要悟道的时候也是这一刹那;一切皆是这一刹那。

    这个刹那你懂了,你看,诸佛菩萨香花供养。非常重要哦!你注意啊!“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所以讲一时,这个一时里头就包括无量时,所以无量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一期(的)分位,亦得假立”,就是说法上假设的名词。“初有名生”,刚刚有的时候叫做生;“后无名灭”,所以生灭就是生死。“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生出来了,看到好像是活着、存在的,今天、明天、后天,实际上都刹那、刹那过去,“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中间,叫做变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它是空的。

    一切有为法本来不存在,所谓讲有为法是假立一个名称而已,为了使人类观念当中了解物理世界有这么一个作用,这个作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这是解释有为法、有为这个观念,说了一大堆。下面说什么?说文字作用了。

    何况文字言语?我们先介绍。关于文字言语这个东西啊,现在新兴一门——其实已经不新了,四五十年了,不过是现在比较流行,叫“语意学”。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同学的铜锣晚会,有位加拿大在我们这里留学的同学表演的手语,对于哑巴、聋子讲话的那个手语,实际上这个手语就是属于“语意”。人类的所有的文字,不管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随便你哪一种文字,语言、讲话没有办法表达人的意思的,都不能表达人的意思。所以人讲话很痛苦哦!为了表示那个意思,要眼睛动、眉毛动、每个手帮着动,手也要动、身体也动。不过中国人呢主张不大动,太动了给人家看不起;外国人是越动得厉害越好,那个笑起来“哎呀!”硬要把嘴唇要拉开的。中国人说:那多难看!这样子笑(师演示),还拿扇子遮着,不晓得你在笑还是在偷东西,搞不清楚!但是,言语文字要透彻,靠声音不行,所以文字写信给人家看了都会误会。

    人类究竟的语言,能够彼此意思了解的,到什么程度?无声的语言,(就)沟通了。两个朋友最好的时候在一起,两个人这么一笑,都懂了。尤其你们大家年轻都经验过男女讲恋爱,年轻恋爱时两个人一看,哦,就晓得要下电梯要去买电影票了,当着父母不敢说,就你看我、我看你,等一下两个人:“哦,爸爸,我上街去一下。”那一个早溜了!你看他们没有讲过话啊!呵!这就是语意,语意就是这个厉害!现在讲语意的道理。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名句、文身是两个名词。名句,像中国字来讲,我们研究文学的要注意的,所以中国字一个字有六种作用,就要学过《说文》了。所以我经常感叹,像我们读老书出身的,六岁开始先做这一步功夫,这个叫做“小学”。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礼记》上中国的古礼,六岁入小学。不是现在的小学,现在进去啊,“狗儿叫,猫儿跳;狗儿早,老师好!”这个没有用!我们那时候也不是。

    所以我想想啊,这几十年看到小学的课本,这个可惜我说很想收买。我们也看过,“山水田,狗牛羊,人手词”,一年级刚刚上学读的书,那多了!好几种课本,现在都记不得了。可是我们先读书不是这个,“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又是一套;那就是莫名其妙在念经。这些呢,先要读小学,小学是什么?文字之学,所以小学也叫做“训诂”,对于每一个中国字要认识清楚。

    至于什么叫“天”?我们现在教你查字典,你们同学查字典“四角号码”,现在国语字典各种方法都可以查。拿我们查字典“天”字查《康熙字典》哪一部?是属于部首的哪一部?就先要搞清楚了。“天”是属于“一”字部(部首),这就是“训诂”、小学了。为什么属于“一”?这个宇宙天地原来地球没有形成以前,它同一个鸡蛋一样,混沌、圆的;所以从一划开天地,一代表数学的哲学、数理哲学。宇宙万有千万亿数开始于“一”,一划开天地。“一”字下加一个“大”,就叫做“天”;“一”字下加一个“人”,“一”字下面一加,就是“下”。(师指点板书:“一”字下面再横一横,短一点,这就是“下”,古人的“下”,下面的下。)如果“一”字上面横一横,就是“上”。所以一字下面这里摆一个横,横大一点,加一个“人”,天底下就是人,这个就是“天”。所以天是“一”字部,部首在“一”。“一”字部很多意思了。所以,“一”字下面两横下来,垂下来,是告示的“示”。(师指点板书:会写吧?一直下来,繁体字;一直下来,旁边……哎,这就是“示”)我们现在的“示”呢,两横,一个勾起来、两点,就是表示给你看这个“示”。为什么叫表示呢?上天垂象,把这个现象挂下来给你看。上天有些什么现象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