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金典(2/2)
《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版的《基业常青》》作者:宋联可 2017-02-10 16:50
为该公司负责南美地区业务的首席执行官。由于米其林公司是家族企业,所以戈恩没有机会晋升到最高职位,因此1996年,戈恩便来到了雷诺汽车公司。1999年,卡洛斯·戈恩就任日本日产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而这时的日产公司正濒临死亡的边缘。
从1991年起,“技术日产”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濒临破产,不得不接受雷诺重组,雷诺出资49亿美元,购得其368%股份,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获得经营管理权。也就是这一年,曾任法国雷诺汽车公司集团执行副总裁的戈恩临危受命,出任日产公司首席运营官,带领公司员工制定出复兴计划,开始了挽救日产的一系列改革。
诊断日产优劣
一到东京,戈恩把日产汽车的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日产公司每况愈下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缺乏清晰的利润定位;二是跨功能、跨领域的运作能力不够;三是对客户的关注不足;四是日产缺乏紧迫感;第五是没有长期计划。而且日产公司管理混乱,下属工厂的生产能力超出销售能力100万辆,采购成本比雷诺公司高15%~25%,并且由于负债110多亿美元,公司现金短缺。
但是,戈恩也清楚地看到了日产复兴的坚实基础:日产在192个国家有运营的分支机构,有一个领先世界的汽车制造系统,以及在英国桑德兰的工厂连续3年(1997~1999年)被经济情报局(EIU)评为欧洲最有效率的工厂,而且在美国斯摩瑞纳的工厂也被2000年的《哈伯尔》报告评为美国最具生产力的工厂;日产和雷诺汽车公司建立的联盟给日产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地理区域,给产品和技术上带来互补;使发动机和传输系统等关键性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成为日产拥有高超技术和尽职尽责的公司员工。
实施复兴计划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戈恩充分发挥了“成本杀手”的威力,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日产进行改革。1999年10月18日,也就是戈恩上任后的第7个月,“日产公司复兴计划”全盘发表。计划准备在三年内裁员21万人,关闭五家工厂,卖掉非汽车制造部门,将13000多家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压缩为600家,将占尼桑汽车成本60%的采购成本降低20%。日产复兴计划的目标是使日产汽车公司重新走上持续盈利发展的道路。
在挥舞大棒的同时,戈恩也很注意倾听工人的意见。他一年内跑遍了日产所有工厂,倾听工人的意见,现场做出决策。上任后的第四个月,戈恩就来到位于北海道的日产公司试车场,亲自测试了25部日产汽车,其中一部的时速甚至超过200公里。而此前的日本高层员工,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现在的日产建立了信息信箱,各级领导都可以听到来自基层的意见。戈恩对留下来的员工非常慷慨,也成为惟一完全满足员工加薪要求的大公司总裁。为发挥员工积极性,戈恩除积极提拔年轻的人才之外,还多次暗示他的继任者将是日本人。
挑战日企弊端
日本的企业文化很特殊,其员工升迁的依据是“年功序列”,说白了就是“论资排辈”。“跳槽”,在日本是难以接受的,企业也不愿接收跳槽的人。一个人进一家公司,通常都会工作到退休。而戈恩当时的年龄仅46岁,在日本企业只相当于课长。如果不是“外国人”,以他这样的年龄,恐怕很难服众。戈恩的到任,使“能力主义”取代了日产公司原有的“论资排辈”,年轻人在公司受到重用。一位课长表现突出,戈恩让他一日内连升5级;只要能干,无论资历年限,立即提拔。戈恩和他的伙伴在到处裁员、压缩开支的同时,新产品研究的开发费用却增加了,技术方面也从未裁过人。
日本企业内部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办事程序,严肃的上下级服从习性,复杂的决策程序,一旦决定,下级不得更改,即使错了也要错到底,这种结构非常像一个大金字塔。为贯彻复兴计划,戈恩当起了堂吉诃德,独自挑战日本企业弊端这个大风车。戈恩批评说,日产的组织僵化,已经坏死,他减少决策人数,建立信息信箱,提高了办事效率。
改革初见成效
3年过去,日产公司在戈恩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实现了转亏为盈,2001年的净销售额为62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18%,营业利润增加68%,创公司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而且日产汽车公司在日本汽车市场所占份额也从27年来下跌最低点的174%,重新攀升到18%,排名居于本田之前、丰田之后,在2002年世界500强排名中,日产汽车公司以营业收入495552亿美元的成绩居于第58位。同时日产汽车公司在欧、美汽车市场的经营利润也有所提高。
日产的复兴成功离不开戈恩的个人作用,可以说是戈恩创造了“日产神话”。戈恩的身上不仅具有经理人的责任和智慧,更有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戈恩的成功在于他在不破坏士气的情况下转变了日产的企业文化,同时很谨慎地遵从日本的传统社会习俗。他一方面在日产缩减规模时拒绝裁员。保护公司的特性和员工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又很快地抛弃一些日本的传统做法,比如资历体系。
在复兴日产汽车中,戈恩还注重企业战略计划的执行。“计划—组织—控制”封闭循环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但这个原理的贯彻却十分复杂。没有准确的战略计划,企业肯定不能获得成功。但是,准确的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只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小步”,用卡洛斯·戈恩的话说,仅仅完成了任务的5%,更大量的任务是对计划的执行。计划的执行程序可以表现在上面的“组织—控制”程序中,组织的功能是合理分配公司的资源,控制的功能是监督、检讨执行结果与计划的差距,以便调整计划并促进企业目标的尽快实现。日产汽车公司对战略计划执行的高度重视及其成功执行成为众多企业家和经理人学习的生动一课。
从1991年起,“技术日产”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濒临破产,不得不接受雷诺重组,雷诺出资49亿美元,购得其368%股份,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获得经营管理权。也就是这一年,曾任法国雷诺汽车公司集团执行副总裁的戈恩临危受命,出任日产公司首席运营官,带领公司员工制定出复兴计划,开始了挽救日产的一系列改革。
诊断日产优劣
一到东京,戈恩把日产汽车的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日产公司每况愈下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缺乏清晰的利润定位;二是跨功能、跨领域的运作能力不够;三是对客户的关注不足;四是日产缺乏紧迫感;第五是没有长期计划。而且日产公司管理混乱,下属工厂的生产能力超出销售能力100万辆,采购成本比雷诺公司高15%~25%,并且由于负债110多亿美元,公司现金短缺。
但是,戈恩也清楚地看到了日产复兴的坚实基础:日产在192个国家有运营的分支机构,有一个领先世界的汽车制造系统,以及在英国桑德兰的工厂连续3年(1997~1999年)被经济情报局(EIU)评为欧洲最有效率的工厂,而且在美国斯摩瑞纳的工厂也被2000年的《哈伯尔》报告评为美国最具生产力的工厂;日产和雷诺汽车公司建立的联盟给日产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地理区域,给产品和技术上带来互补;使发动机和传输系统等关键性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成为日产拥有高超技术和尽职尽责的公司员工。
实施复兴计划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戈恩充分发挥了“成本杀手”的威力,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日产进行改革。1999年10月18日,也就是戈恩上任后的第7个月,“日产公司复兴计划”全盘发表。计划准备在三年内裁员21万人,关闭五家工厂,卖掉非汽车制造部门,将13000多家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压缩为600家,将占尼桑汽车成本60%的采购成本降低20%。日产复兴计划的目标是使日产汽车公司重新走上持续盈利发展的道路。
在挥舞大棒的同时,戈恩也很注意倾听工人的意见。他一年内跑遍了日产所有工厂,倾听工人的意见,现场做出决策。上任后的第四个月,戈恩就来到位于北海道的日产公司试车场,亲自测试了25部日产汽车,其中一部的时速甚至超过200公里。而此前的日本高层员工,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现在的日产建立了信息信箱,各级领导都可以听到来自基层的意见。戈恩对留下来的员工非常慷慨,也成为惟一完全满足员工加薪要求的大公司总裁。为发挥员工积极性,戈恩除积极提拔年轻的人才之外,还多次暗示他的继任者将是日本人。
挑战日企弊端
日本的企业文化很特殊,其员工升迁的依据是“年功序列”,说白了就是“论资排辈”。“跳槽”,在日本是难以接受的,企业也不愿接收跳槽的人。一个人进一家公司,通常都会工作到退休。而戈恩当时的年龄仅46岁,在日本企业只相当于课长。如果不是“外国人”,以他这样的年龄,恐怕很难服众。戈恩的到任,使“能力主义”取代了日产公司原有的“论资排辈”,年轻人在公司受到重用。一位课长表现突出,戈恩让他一日内连升5级;只要能干,无论资历年限,立即提拔。戈恩和他的伙伴在到处裁员、压缩开支的同时,新产品研究的开发费用却增加了,技术方面也从未裁过人。
日本企业内部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办事程序,严肃的上下级服从习性,复杂的决策程序,一旦决定,下级不得更改,即使错了也要错到底,这种结构非常像一个大金字塔。为贯彻复兴计划,戈恩当起了堂吉诃德,独自挑战日本企业弊端这个大风车。戈恩批评说,日产的组织僵化,已经坏死,他减少决策人数,建立信息信箱,提高了办事效率。
改革初见成效
3年过去,日产公司在戈恩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后,实现了转亏为盈,2001年的净销售额为62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18%,营业利润增加68%,创公司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而且日产汽车公司在日本汽车市场所占份额也从27年来下跌最低点的174%,重新攀升到18%,排名居于本田之前、丰田之后,在2002年世界500强排名中,日产汽车公司以营业收入495552亿美元的成绩居于第58位。同时日产汽车公司在欧、美汽车市场的经营利润也有所提高。
日产的复兴成功离不开戈恩的个人作用,可以说是戈恩创造了“日产神话”。戈恩的身上不仅具有经理人的责任和智慧,更有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戈恩的成功在于他在不破坏士气的情况下转变了日产的企业文化,同时很谨慎地遵从日本的传统社会习俗。他一方面在日产缩减规模时拒绝裁员。保护公司的特性和员工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又很快地抛弃一些日本的传统做法,比如资历体系。
在复兴日产汽车中,戈恩还注重企业战略计划的执行。“计划—组织—控制”封闭循环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但这个原理的贯彻却十分复杂。没有准确的战略计划,企业肯定不能获得成功。但是,准确的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只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小步”,用卡洛斯·戈恩的话说,仅仅完成了任务的5%,更大量的任务是对计划的执行。计划的执行程序可以表现在上面的“组织—控制”程序中,组织的功能是合理分配公司的资源,控制的功能是监督、检讨执行结果与计划的差距,以便调整计划并促进企业目标的尽快实现。日产汽车公司对战略计划执行的高度重视及其成功执行成为众多企业家和经理人学习的生动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