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金典(2)
《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版的《基业常青》》作者:宋联可 2017-02-10 16:50
以“软”致胜
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一顾的IBM终于在苹果公司推出风靡一时的微型个人电脑后如梦初醒,并决心尽快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因多年来忽视了对微型电脑的研究,一时来不及研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两项核心技术,于是,IBM决定暂时先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应急。此时,敏锐的微软公司立刻意识到,IBM微型电脑有可能轻易击败苹果电脑,成为真正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可能出现。
在市场开拓初期,技术水平一时的高低有时并不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并凭借核心竞争力建立市场标准。合作初期,微软向IBM开出了极有诱惑力的合作条件,即微软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设计PC-DOS操作系统,每台电脑收费不到50美元。双方一拍即合,结果IBM成为替微软开拓市场的“分销商”。比尔·盖茨是学法律出身,对复杂的商业合同法知之甚详,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微软不但幸运地保留了PC-DOS的独占权,而且可以授权其他硬件厂商使用将PC-DOS略为修改而成的MS-DOS。毫无疑问,比尔·盖茨在这场交易中使微软在双边合作中占据了免费搭售、灵活自主、左右逢源的优越地位,为微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事实果然不出微软预料,1981年,蓝色巨人IBM正式推出个人电脑。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依靠自己的电脑巨人的威名和营销网络,IBM个人电脑一推出便畅销全世界,全球的电脑厂家也纷纷争先恐后地为IBM个人电脑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这便使与应用软件紧密相关的微软DOS成为了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使更多的人再次认识了微软。而与DOS系统最具竞争实力的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因与DOS标准不兼容,并且在开拓市场的时期由于技术保护,而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失去了占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大好时机,成了微软的手下败将。
在比尔·盖茨看来,计算机真正的摇钱树在软件中。因此微软公司还将其软件系统应用到所有的行业和公司。1997、1998年内,基于各种互联网的进取性业务,微软公司的软件扩张到汽车零售业、报业、旅游服务业,甚至银行业等等。其实,这不仅是微软产品的渗透,更是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
视窗天下
如果说以“软”致胜使微软公司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那么之后的视窗更使得微软如虎添翼。
1995年,微软推出真正强大而完整的32位图形化操作系统——视窗95版和视窗NT版。新产品充分支持英特尔奔腾微处理器以及网络和多媒体厂商的硬件功能,使用户得以享受多媒体、资源管理器、高速运算、集成网络、免费互联网络浏览器等多项功能。这些举措直接扰乱了已经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的企业应用软件的竞争者。一时间,微软的竞争优势增加好几倍,Sun公司、甲骨文公司、美商网威甚至IBM公司都把微软公司视为最大的对手。视窗95操作系统是微软的转折点,也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微软引导世界潮流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像电脑软件这类的产品,如果不能够迅速的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因为微软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够有这样迅速的发展。自1995年以来,微软的产品革新率就一直保持在71%以上,在2000年产品的更新率达到了73%。微软的自主创新、自我淘汰机制占尽先机,获得了滚滚而来的利润,大大提升了微软的品牌价值。当全球电脑用户不断升级换代时,微软不仅击败了IBM,还一跃成为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旗舰公司。这也体现了微软公司的知识管理即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性。
创建行业标准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进行经营活动的各种能力体系。其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今,国际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展开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微软一直把知识管理当作最有利的武器,在推进技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一顾的IBM终于在苹果公司推出风靡一时的微型个人电脑后如梦初醒,并决心尽快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因多年来忽视了对微型电脑的研究,一时来不及研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两项核心技术,于是,IBM决定暂时先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应急。此时,敏锐的微软公司立刻意识到,IBM微型电脑有可能轻易击败苹果电脑,成为真正人手一台的个人电脑,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可能出现。
在市场开拓初期,技术水平一时的高低有时并不重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抢占市场份额,并凭借核心竞争力建立市场标准。合作初期,微软向IBM开出了极有诱惑力的合作条件,即微软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设计PC-DOS操作系统,每台电脑收费不到50美元。双方一拍即合,结果IBM成为替微软开拓市场的“分销商”。比尔·盖茨是学法律出身,对复杂的商业合同法知之甚详,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微软不但幸运地保留了PC-DOS的独占权,而且可以授权其他硬件厂商使用将PC-DOS略为修改而成的MS-DOS。毫无疑问,比尔·盖茨在这场交易中使微软在双边合作中占据了免费搭售、灵活自主、左右逢源的优越地位,为微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事实果然不出微软预料,1981年,蓝色巨人IBM正式推出个人电脑。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依靠自己的电脑巨人的威名和营销网络,IBM个人电脑一推出便畅销全世界,全球的电脑厂家也纷纷争先恐后地为IBM个人电脑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这便使与应用软件紧密相关的微软DOS成为了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使更多的人再次认识了微软。而与DOS系统最具竞争实力的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因与DOS标准不兼容,并且在开拓市场的时期由于技术保护,而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失去了占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大好时机,成了微软的手下败将。
在比尔·盖茨看来,计算机真正的摇钱树在软件中。因此微软公司还将其软件系统应用到所有的行业和公司。1997、1998年内,基于各种互联网的进取性业务,微软公司的软件扩张到汽车零售业、报业、旅游服务业,甚至银行业等等。其实,这不仅是微软产品的渗透,更是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延展。
视窗天下
如果说以“软”致胜使微软公司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那么之后的视窗更使得微软如虎添翼。
1995年,微软推出真正强大而完整的32位图形化操作系统——视窗95版和视窗NT版。新产品充分支持英特尔奔腾微处理器以及网络和多媒体厂商的硬件功能,使用户得以享受多媒体、资源管理器、高速运算、集成网络、免费互联网络浏览器等多项功能。这些举措直接扰乱了已经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地位的企业应用软件的竞争者。一时间,微软的竞争优势增加好几倍,Sun公司、甲骨文公司、美商网威甚至IBM公司都把微软公司视为最大的对手。视窗95操作系统是微软的转折点,也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微软引导世界潮流的一个里程碑。
创新是企业谋求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像电脑软件这类的产品,如果不能够迅速的创新,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因为微软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够有这样迅速的发展。自1995年以来,微软的产品革新率就一直保持在71%以上,在2000年产品的更新率达到了73%。微软的自主创新、自我淘汰机制占尽先机,获得了滚滚而来的利润,大大提升了微软的品牌价值。当全球电脑用户不断升级换代时,微软不仅击败了IBM,还一跃成为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的旗舰公司。这也体现了微软公司的知识管理即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价值性。
创建行业标准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进行经营活动的各种能力体系。其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今,国际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展开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微软一直把知识管理当作最有利的武器,在推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