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2)
《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作者:贾黛翃 2017-02-10 18:31
超限效应:不要过多地批评孩子(2)
教育孩子应该如此,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易犯这样的错误:孩子犯了小错误,父母跟孩子一样,不去注意,更不用说提醒孩子注意了;而当孩子犯了大错误,正在内疚、痛苦,需要安抚的时候,父母不但不去抚慰那颗脆弱的心,反而不等孩子从挫折感中恢复过来,就在现场大呼小叫,一遍遍捶胸顿足地数落孩子,甚至将孩子过去所犯的错误都翻出来数落一遍。
实际上,对于小错误,孩子往往不觉得它是一种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往往会养成不良的做事习惯;对于大错误,每个孩子都清楚错误的严重性,所以不管小错误还是大错误,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参透儿童的心理,防止超限效应。
批评的“三明治”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在管理员工和教育孩子中遵循这么一条原则:不管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玫琳凯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三明治策略”。
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那就是被自己上司或周围人尊重的心理都很强烈,没有比受人轻视更不愉快的事情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才能让他把批评听下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基础上再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
玫琳凯认为,批评是针对行为,而非批评人。在讨论问题之前之后,不要忘了赞美,而且要试着以友善的口吻结束论题。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你不会使对方觉得遭到太过无情的责难,引起对方的愤怒。
将玫琳凯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教育孩子方面,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老师说你的功课很努力,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要是你能把作业的出错率降低一些,就很完美了。”像这种勉励多于指责的话,孩子当然乐于接受。
孩子做错事后,有的父母会随意地冲孩子发脾气,最后再用一句赞美的话来结束。尽管有些专家鼓励这种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遭到严厉批评,正感到极大震撼的人,他怎么可能听得到你最后给他的赞美?很明显,这最后的赞美是多余的。这种批评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因此,什么样的方法更为有效,父母就应该采用哪种,柔和还是严厉,全在父母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尊,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教育孩子应该如此,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易犯这样的错误:孩子犯了小错误,父母跟孩子一样,不去注意,更不用说提醒孩子注意了;而当孩子犯了大错误,正在内疚、痛苦,需要安抚的时候,父母不但不去抚慰那颗脆弱的心,反而不等孩子从挫折感中恢复过来,就在现场大呼小叫,一遍遍捶胸顿足地数落孩子,甚至将孩子过去所犯的错误都翻出来数落一遍。
实际上,对于小错误,孩子往往不觉得它是一种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往往会养成不良的做事习惯;对于大错误,每个孩子都清楚错误的严重性,所以不管小错误还是大错误,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参透儿童的心理,防止超限效应。
批评的“三明治”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在管理员工和教育孩子中遵循这么一条原则:不管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玫琳凯把这一原则称之为“三明治策略”。
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其实,人的心理都一样,那就是被自己上司或周围人尊重的心理都很强烈,没有比受人轻视更不愉快的事情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打消这个顾虑,才能让他把批评听下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他的成绩的基础上再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
玫琳凯认为,批评是针对行为,而非批评人。在讨论问题之前之后,不要忘了赞美,而且要试着以友善的口吻结束论题。用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你不会使对方觉得遭到太过无情的责难,引起对方的愤怒。
将玫琳凯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教育孩子方面,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老师说你的功课很努力,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要是你能把作业的出错率降低一些,就很完美了。”像这种勉励多于指责的话,孩子当然乐于接受。
孩子做错事后,有的父母会随意地冲孩子发脾气,最后再用一句赞美的话来结束。尽管有些专家鼓励这种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遭到严厉批评,正感到极大震撼的人,他怎么可能听得到你最后给他的赞美?很明显,这最后的赞美是多余的。这种批评没有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因此,什么样的方法更为有效,父母就应该采用哪种,柔和还是严厉,全在父母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尊,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