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效应:溺爱是一种伤害(2)(2/2)
《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作者:贾黛翃 2017-02-10 18:31
他一次就反抗一次,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实在是没办法。”
殊不知,孩子的任性也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能力之一。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受一点挫折,看到孩子摔倒哭了,急忙奔跑过去把孩子抱在怀里,心肝宝贝地哄着。当然,这样做本身并不完全是什么坏事,但不管任何场合都用上这样的方法,就会培养孩子的任性心理。孩子长大以后,不管做了什么事,父母都不愿给他一点责备,任其为之,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不管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十分的软弱。
溺爱带来任性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孩子,长大**后难以应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种扭曲的权力感,阻碍他们在工作单位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心理学家说,对孩子放纵的家长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焦虑和沮丧。
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的——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打着滚地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躺地打滚,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他恨恨地说,但是我就想要她!
是的,从没有过挫败感的心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温柔满足着,直至失去了人形。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涌现,许多父母任意地溺爱孩子,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给予的爱,势必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也毫无尊重他人的概念,异常任性和粗暴。
专家们对溺爱孩子的家长提出警告:溺爱即是害,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加约束是愚蠢的行为,放纵孩子将使他们难以应对未来人生的挫折。不要让孩子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之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凡事“过分”都会带来很大的害处。对孩子的爱也是如此,过分的溺爱会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落个悲惨的结局。
殊不知,孩子的任性也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能力之一。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受一点挫折,看到孩子摔倒哭了,急忙奔跑过去把孩子抱在怀里,心肝宝贝地哄着。当然,这样做本身并不完全是什么坏事,但不管任何场合都用上这样的方法,就会培养孩子的任性心理。孩子长大以后,不管做了什么事,父母都不愿给他一点责备,任其为之,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不管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十分的软弱。
溺爱带来任性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孩子,长大**后难以应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种扭曲的权力感,阻碍他们在工作单位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心理学家说,对孩子放纵的家长实际上可能会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焦虑和沮丧。
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的——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打着滚地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躺地打滚,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他恨恨地说,但是我就想要她!
是的,从没有过挫败感的心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温柔满足着,直至失去了人形。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涌现,许多父母任意地溺爱孩子,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给予的爱,势必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也毫无尊重他人的概念,异常任性和粗暴。
专家们对溺爱孩子的家长提出警告:溺爱即是害,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加约束是愚蠢的行为,放纵孩子将使他们难以应对未来人生的挫折。不要让孩子过养尊处优的生活,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之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凡事“过分”都会带来很大的害处。对孩子的爱也是如此,过分的溺爱会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落个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