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沉住气,深藏不露才能巧避锋芒(1)(2/2)
《成大事要沉得住气》作者:夏在伦 2017-02-11 10:21
封建朝代,一旦冒出个什么王或帝,打出个什么国号,朝廷必定要派大军前去镇压,所以当年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纷纷称王称帝的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之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后人的笑谈。
而朱元璋的“缓称王”这一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独面对元朝的镇压,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从而争取到最有利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
从后来朱元璋所吟的《菊花诗》看来,他对朱升的建议已经心领神会,这正是他在苦苦思虑却无法理清思路的大计啊。在这首诗里他这样吟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可见,他已明白“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的真理。
当年朱元璋就是坚持贯彻了这九字真经,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他却从中获利。
“缓称王”关键在一个“缓”字上。后来实力渐渐得以壮大,直到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南方割据势力以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再加上勇敢北伐的起义军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才抓住时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南征北伐,击败对手。
元末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想称王者谁?而谁先称王,谁就成为众矢之的,此就是枪打出头鸟。最精明的自保方法就是:示弱!谦逊!朱元璋从“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随风”开始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脉搏,一直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不显山不露水,在夹缝中生存。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打下了276年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称帝的过程启示人们做事之前,要踏踏实实做好后备工作,然后就是等待时机,把握时机。但我们身上的附庸风雅、好大喜功、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粘金贴银,甚至寡廉鲜耻,经常地从掩饰严密的外表中钻了出来,这种过于嚣张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众多对手的注意,就可能出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的不良后果,最终可能导致失败。
气显于外,不如内敛于胸
庄周《庄子?达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帝王贵族阶层流行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些人在茶余饭后闲着无聊,就观看斗鸡来打发时间,寻欢作乐,消遣度日。
而朱元璋的“缓称王”这一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独面对元朝的镇压,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从而争取到最有利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
从后来朱元璋所吟的《菊花诗》看来,他对朱升的建议已经心领神会,这正是他在苦苦思虑却无法理清思路的大计啊。在这首诗里他这样吟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可见,他已明白“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的真理。
当年朱元璋就是坚持贯彻了这九字真经,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他却从中获利。
“缓称王”关键在一个“缓”字上。后来实力渐渐得以壮大,直到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南方割据势力以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再加上勇敢北伐的起义军经过十几年的战斗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才抓住时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南征北伐,击败对手。
元末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想称王者谁?而谁先称王,谁就成为众矢之的,此就是枪打出头鸟。最精明的自保方法就是:示弱!谦逊!朱元璋从“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随风”开始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形势发展的脉搏,一直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不显山不露水,在夹缝中生存。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打下了276年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称帝的过程启示人们做事之前,要踏踏实实做好后备工作,然后就是等待时机,把握时机。但我们身上的附庸风雅、好大喜功、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粘金贴银,甚至寡廉鲜耻,经常地从掩饰严密的外表中钻了出来,这种过于嚣张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众多对手的注意,就可能出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行高于众,人必诽之。”的不良后果,最终可能导致失败。
气显于外,不如内敛于胸
庄周《庄子?达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帝王贵族阶层流行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些人在茶余饭后闲着无聊,就观看斗鸡来打发时间,寻欢作乐,消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