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二章(2/2)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作者: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2017-01-13 12:53
再来轮到“恒顺众生”这一项。大家不是光用耳朵听,要用脑筋,用心听。学佛修菩萨道的要常常追随顺着众生的愿望而修。恒是常的意思,随是追随。现在要讲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较容易,大家至诚恭敬地以赞叹心来唱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供养,合于赞佛功德的道理: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天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恒顺众生,这一点最难。学佛的愿力并不是每一种都难,恒顺众生这一项我们反省看看自己学佛以来,做到了没?父母也是众生之一,你有没有恒顺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许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导,你们都遵行了吗?(部分同学答:没有)这岂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亲人也是众生,你也时常满其所愿吗?--没有。所以尽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吗?如此学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说:“本欲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都是众生来度我们,是不是?(同学们答:是)那么我们还有资格学佛修菩萨行吗?菩萨行是“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上所说,是顺他利他,非依我从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顺众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恒顺众生呢?(同学答:我见。我执),对的!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恒顺众生呢?天天说大乘,却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点也不肯奉献,有一点牺牲便自觉了不得,说什么大乘来着?这里许多人只要一听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钻回来,因这个地方恒顺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赶快溜掉,哈哈!这是学佛的吗?连作一个凡夫都不够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现在大家共处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这恒顺众生的情境,日后切实作到行到,并且“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既然有缘一起在这准提海会中精进,便应同心同德,共此普贤愿力与准提菩萨之大悲心,合于“六和敬”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地修去。
再来,“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们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于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薰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事也这么提醒。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那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为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这一偈唱一下,并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作得到吗?(同学们默然)我们现在真见到佛吗?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见到了没?没有。见到是要见道之人方才称得上。故禅宗祖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日面佛,月面佛”,你们有没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应该怎么解释呢?(同学们答:随时随地都面对佛)每天每时,随时随地都面对着佛,与佛同在。至于说一切众生皆是佛,这还是理上的事,要证到才行。因此要你们先在意境上观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时刻在面对佛。譬如现在修准提法,专诚念咒观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无其他旁骛面对着他,这意境上,先要把它观起来,千万不要认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别因观不起来而说它是假的,不须要观。等你真观起来再说我不观,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没有荤菜吃,所以吹牛说我不吃,这是自欺欺人,满桌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香气四溢,而你饥肠辘辘,却能不吃不动心,这才谈得上真吃素。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诵时,俨然如实身处准提海会,准提佛母庄严德相就在面前,我与一切众生、一切行者一心顶礼皈依,身心与佛母合一,无二无别。不要口念心却没有这个观想的境界,口到意识境界亦到,就这么一合掌,一礼佛,诸佛菩萨及诸佛子众围绕之景历历在日,纵然观不起来,意境上也要带到,假如你真能这样观想起来,修行就有点入门啦!再来,“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试试看,作得到吗?假如点一柱香供佛,这柱香其实也不只供前面这尊佛面已,而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们前面都有我虔诚以香供养,这观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间全就出现啦!甚至更要在这观想境上定住不动。还有这供养是要“尽未来劫无疲厌”,近事一切善知识、一切佛,而永远没有疲累厌倦之退心。你们修准提法供养佛,有时有没有疲厌感?(同学们答:有)。答得倒是很诚实,疲得很吧!我不上来的时候,大家念得有气无力,我一进门,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卖力。你们学佛到底为谁呢?倦怠感升起时,意境上佛母在吗?修行要“尽未来劫无疲厌”,假如你观想起来后能随时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禅宗祖师给你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成一☉相,圆空中有这么一点,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对了啊!这就是止观。
像有些同学,前几天一面念咒,身体一面摇晃,自己还以为有功夫,摇得很好,我也让他们去摇,那是初步气机发动,暂时可以的,然而永远这样下去就不对了,应知时知量停住。摇的时候,你思想观念跟着受蕴走,被气脉的感觉牵引,这里难受,那里不对劲,此时就要有气魄,当下一念解脱了嘛!应该想到我觉得这里难受,就是心意识困在这里,为什么要别别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脱,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还动不动、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儿摇,便知你心月轮这一念的观想并没有得止,真得止不会摇的。如果你说它要摇,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应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观好止住,那还有什么受蕴之感呢?受蕴没有啦!即止即观,即观即定。再讲下一偈: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竞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是学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愿,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愿修”并“保持”诸佛的一切微妙法门。这个“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为佛法作住持,使不会断绝,常住世间。所以你们要好好修持,修这个法门,则一切法门都包含在内,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为这个世界住持这个法门,利益芸芸众生。基本数九十万遍真念到的话,修行必然得利。现在我们七七四十九天,统计下来也只不过十一、二万,要念满一百万遍,则需像我们现在每天昼夜勤诵的方式专修一年。
现在世界修学佛法的,以密宗为例,许多人说他灌过顶,但问他咒语念满十万遍了吗?四加行的每一项切实做到了吗?答案恐怕不太乐观。所以目前你们能这样修,我倒是还感到高兴,如此修去,并发愿将来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众生,那么便能“光显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种遍洒一切国土,佛陀正法永远发扬光大。现在佛教是衰败了,我希望你们真能为佛教、为佛法发心。如何发心?必须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者,一切处一切地,无时无刻不呈现,无处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没有那一点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此愿绝不疲厌,绝不中断,十方三世永恒遵行不渝,这是菩萨道的真精神。
这次开始准提法专修以来,在你们日记上,发起普贤愿心的人还蛮多,这是可喜的现象,真替你们高兴。(师特别赞许一月十二日晚间第一堂修法,大众不论在念诵或意境的专诚观想上配合得很好,并再次解析念诵与气脉等诀窍之理事,暂略)现在续讲下一偈: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同学们如法唱诵)
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绝对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做的是恒顺众生另一面的事,绝非遁世弃俗,一般众生是难解其中深义的。佛法不离世间,你结了婚,你的家眷就是众生,为什么还要惹他们烦恼呢?恒顺众生至少有两道意义,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维摩诘经”及其他经典上所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第二: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从众生身上培养成就的,没有众生,便没有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并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学佛要于一切法中绝不漏失一沙一渧修习福德智慧的机会,亦即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身口意三业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持就在诸有中修,佛对众生说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归类。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一切众生皆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学佛恒顺众生,需在一切世间法、六道诸趣中广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以诸佛菩萨都化身再来六道诸有中,绝不逃避现实。现实虽是苦恼,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恼中精进解脱。有众生才有佛,有烦恼才有菩提,有家所以你们才出家,如果没有家,则出家从何而出?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成就了,终要再回来度家人,不是又入家呢?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众生的方便波罗蜜及解脱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圆满功德,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为什么要修定慧呢?因为三有中容易散乱,故入世须有定力,因为众生界中无智愚痴充满迷惑,故和光同尘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办,并且经由定慧也才能大启方便之门,济度众生。赞美是方便,凶你骂你也是方便,有时不凶压不住你们,因此我凶。这个世界大家喜欢当好人,难道我不懂而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我一上来,你们就又卖力又诚敬地念诵;不上来,你们就有气无力的念,这样我如没有凶的方便,行吗?故骂呀、凶呀,捏拿得准也是一种方便波罗蜜呢!佛菩萨乘愿再来,他们的嘻笑怒骂皆是方便,种种正反面的教育法也是方便,而我们修行人一切方便波罗蜜也要在诸有中修,方能历练摸索出来。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中的第七波罗蜜。大彻大悟获得般若以后,不一定能够教人,还须入三有中,进修方便波罗蜜。“法门无量誓愿学”,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佛道、魔道皆要懂得。只要是在诸有中便须方便,而西方极乐世界则不须方便,因阿弥陀佛的净土方便波罗蜜已经成就了,上至阿弥陀佛下至树林、山河大地,都自自然然在念佛、念法、念僧,用不着再方便啦!
再讲“解脱”,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解脱?三有中是苦海,好受不好受?(同学答:不好受),因此要求解脱,而佛法的究竟在于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一切众生也要解脱。在何处、何时解脱?就在烦恼中当下解脱。在出世法上佛法讲“解脱”,在世间法福德方面则讲“成就”,能解脱一切苦厄,便是成就不思议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脱”是在恒顺众生中修的,说的恒顺众生,将就众生,其实还是将就自己。“大丈夫论”云:“菩萨于乞求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由此以观,说是你在帮助众生,其实是众生在帮助你啊!你布施财物给乞丐,可以去除贪心,你还要向乞丐顶礼膜拜感激不尽呢!所以我常说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虽有前面所谈要转化别人反被别人转化的意思,也有现在这一层的意义。你看一句话,就如临济祖师讲禅宗“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难。再来: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的国土在那里呢?就在这个世界里。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萨成就后,都在三界中任运往来--“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实三界也不坏,欲界一转念,化欲为乐,色界一转念,化乐为明,无色界一转念,化明为无念,这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执着了无念,守个空,就落在无色界中,没有解脱;执着了光明,以为光明就是道,则落在色界中,也没有解脱,欲界天之乐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来,才是真正自在解脱,自在解脱就是佛道。再者,“一尘中有尘数刹”,尘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们生理上的细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质世界一粒砂都是尘。一颗灰尘里包藏有无数的佛刹土,这即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拿医学来说,人的身上一颗卵子、一个精虫,其染色体结合后,在母体中可分化出婴儿各部分精粗的器官,诞生后更日月成长为人,再结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这便是“芥子纳须弥”,“一身中有无数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们或可理解“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佛就在这个尘世中,到处都有佛,佛并没有涅盘,上至天堂,下至地狱,佛无处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是这般形相,在其他刹土中则不一定如此,也许变成魔的样子,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度、所能想像。有些众生你好好规劝,他硬是不听,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杀他,他就听了。所以“信则得救,不信就杀”,这也是一种菩萨因应众生的教育方法,因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别。然而千万注意菩萨之种种不思议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愿为基础,没有这等修养,乱学菩萨们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为借口来整人,那罪过可就大啦!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在这无量无边的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种因缘关系的法会,重重无尽。每一法会中的大众,各各都在以各种法门学佛修道,孜孜于菩提道上精进勤修。我们不要看不起众生世界,他们都在行佛道啊!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有众生皆以他们独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们有法眼看得出来吗?六祖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懂吗?悟道要在世间,离开世间,悟个什么?
现在紧接着下一偈,大家以无比的信心、诚心全部投入诵念一道: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追修行经劫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前一句明显表示佛就在这无量无边、重重叠叠的现实世界里,每个地方都有佛,真理到处存在,这点前面许多偈句中已不时地再三强调,我们的心量应能随之大方开展才是。第二句谈的是空间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贤愿行如同大海那么广无边际,并且不只一个“海”,这宇宙间有无数的佛世界,即是无尽的“佛海及与国土海”。这无数佛世界包含了无尽的时间、空间。以时间为例,时间是没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一个极微之物如细砂。水滴等等便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一个小空间便含摄了绵延不断三世的时间,而一刹那的时间也含摄了无量无边的空间。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只不过是它们的一弹指顷或一天而已;而我们的一天,对一些几分钟生命的众生,又觉得是好几千万年了。像猪、猫、狗、老鼠……等等都有他们的刹土,刹土中有他们的菩萨、导师以种种方便度化他们。他们的生命虽然大多比人类短暂,往往活个几年或十几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构造、新陈代谢机能与意识状态,几年或十几年乃至朝生暮死,对他们来说,却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啊!
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亦复如是。一只蚂蚁爬行一百公尺,以他们的身躯与消耗的能量,相对而言,大概也等于一个人上百公里的行程了吧!这是一个观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实际上修行能做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实了解时空的奥妙,而现代科学对于时空锲而不舍的探索,有许多实验与理论很值得我们学佛者拿来作为理观的参考。“佛海及与国土海”,国土是指物质的世间,中国、美国、日本……等等都属于国土海;地球、太阳、土星……等等,全都是诸佛刹海里。“我遍修行经劫海”,这个“经’不是念经的经,是经过的经;是说我愿生生世世投生于一切众生中来度化他们,努力修习普贤行,在最困难、最恶浊的地方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利益众生,如此经过无数劫,不管如何艰难,都不后悔,永不退转。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天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恒顺众生,这一点最难。学佛的愿力并不是每一种都难,恒顺众生这一项我们反省看看自己学佛以来,做到了没?父母也是众生之一,你有没有恒顺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许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导,你们都遵行了吗?(部分同学答:没有)这岂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亲人也是众生,你也时常满其所愿吗?--没有。所以尽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吗?如此学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说:“本欲度众生”,结果“反被众生度”,都是众生来度我们,是不是?(同学们答:是)那么我们还有资格学佛修菩萨行吗?菩萨行是“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上所说,是顺他利他,非依我从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顺众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恒顺众生呢?(同学答:我见。我执),对的!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恒顺众生呢?天天说大乘,却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点也不肯奉献,有一点牺牲便自觉了不得,说什么大乘来着?这里许多人只要一听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钻回来,因这个地方恒顺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赶快溜掉,哈哈!这是学佛的吗?连作一个凡夫都不够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现在大家共处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这恒顺众生的情境,日后切实作到行到,并且“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既然有缘一起在这准提海会中精进,便应同心同德,共此普贤愿力与准提菩萨之大悲心,合于“六和敬”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地修去。
再来,“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们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于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薰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事也这么提醒。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那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为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这一偈唱一下,并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作得到吗?(同学们默然)我们现在真见到佛吗?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见到了没?没有。见到是要见道之人方才称得上。故禅宗祖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日面佛,月面佛”,你们有没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应该怎么解释呢?(同学们答:随时随地都面对佛)每天每时,随时随地都面对着佛,与佛同在。至于说一切众生皆是佛,这还是理上的事,要证到才行。因此要你们先在意境上观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时刻在面对佛。譬如现在修准提法,专诚念咒观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无其他旁骛面对着他,这意境上,先要把它观起来,千万不要认为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别因观不起来而说它是假的,不须要观。等你真观起来再说我不观,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没有荤菜吃,所以吹牛说我不吃,这是自欺欺人,满桌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香气四溢,而你饥肠辘辘,却能不吃不动心,这才谈得上真吃素。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诵时,俨然如实身处准提海会,准提佛母庄严德相就在面前,我与一切众生、一切行者一心顶礼皈依,身心与佛母合一,无二无别。不要口念心却没有这个观想的境界,口到意识境界亦到,就这么一合掌,一礼佛,诸佛菩萨及诸佛子众围绕之景历历在日,纵然观不起来,意境上也要带到,假如你真能这样观想起来,修行就有点入门啦!再来,“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试试看,作得到吗?假如点一柱香供佛,这柱香其实也不只供前面这尊佛面已,而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们前面都有我虔诚以香供养,这观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间全就出现啦!甚至更要在这观想境上定住不动。还有这供养是要“尽未来劫无疲厌”,近事一切善知识、一切佛,而永远没有疲累厌倦之退心。你们修准提法供养佛,有时有没有疲厌感?(同学们答:有)。答得倒是很诚实,疲得很吧!我不上来的时候,大家念得有气无力,我一进门,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卖力。你们学佛到底为谁呢?倦怠感升起时,意境上佛母在吗?修行要“尽未来劫无疲厌”,假如你观想起来后能随时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禅宗祖师给你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成一☉相,圆空中有这么一点,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对了啊!这就是止观。
像有些同学,前几天一面念咒,身体一面摇晃,自己还以为有功夫,摇得很好,我也让他们去摇,那是初步气机发动,暂时可以的,然而永远这样下去就不对了,应知时知量停住。摇的时候,你思想观念跟着受蕴走,被气脉的感觉牵引,这里难受,那里不对劲,此时就要有气魄,当下一念解脱了嘛!应该想到我觉得这里难受,就是心意识困在这里,为什么要别别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脱,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还动不动、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儿摇,便知你心月轮这一念的观想并没有得止,真得止不会摇的。如果你说它要摇,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应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观好止住,那还有什么受蕴之感呢?受蕴没有啦!即止即观,即观即定。再讲下一偈: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竞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是学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愿,不管在家出家都应该“愿修”并“保持”诸佛的一切微妙法门。这个“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为佛法作住持,使不会断绝,常住世间。所以你们要好好修持,修这个法门,则一切法门都包含在内,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为这个世界住持这个法门,利益芸芸众生。基本数九十万遍真念到的话,修行必然得利。现在我们七七四十九天,统计下来也只不过十一、二万,要念满一百万遍,则需像我们现在每天昼夜勤诵的方式专修一年。
现在世界修学佛法的,以密宗为例,许多人说他灌过顶,但问他咒语念满十万遍了吗?四加行的每一项切实做到了吗?答案恐怕不太乐观。所以目前你们能这样修,我倒是还感到高兴,如此修去,并发愿将来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众生,那么便能“光显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种遍洒一切国土,佛陀正法永远发扬光大。现在佛教是衰败了,我希望你们真能为佛教、为佛法发心。如何发心?必须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者,一切处一切地,无时无刻不呈现,无处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没有那一点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此愿绝不疲厌,绝不中断,十方三世永恒遵行不渝,这是菩萨道的真精神。
这次开始准提法专修以来,在你们日记上,发起普贤愿心的人还蛮多,这是可喜的现象,真替你们高兴。(师特别赞许一月十二日晚间第一堂修法,大众不论在念诵或意境的专诚观想上配合得很好,并再次解析念诵与气脉等诀窍之理事,暂略)现在续讲下一偈: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同学们如法唱诵)
现在仍属恒顺众生的范围,是牺牲自我成就别人。什么叫修行呢?你以为离开父母、家庭,跑到山里去剃了头,说我出了家要成佛,这就是了吗?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绝对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做的是恒顺众生另一面的事,绝非遁世弃俗,一般众生是难解其中深义的。佛法不离世间,你结了婚,你的家眷就是众生,为什么还要惹他们烦恼呢?恒顺众生至少有两道意义,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维摩诘经”及其他经典上所说的:“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第二: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从众生身上培养成就的,没有众生,便没有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并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学佛要于一切法中绝不漏失一沙一渧修习福德智慧的机会,亦即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身口意三业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持就在诸有中修,佛对众生说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归类。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一切众生皆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学佛恒顺众生,需在一切世间法、六道诸趣中广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以诸佛菩萨都化身再来六道诸有中,绝不逃避现实。现实虽是苦恼,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恼中精进解脱。有众生才有佛,有烦恼才有菩提,有家所以你们才出家,如果没有家,则出家从何而出?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成就了,终要再回来度家人,不是又入家呢?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众生的方便波罗蜜及解脱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圆满功德,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为什么要修定慧呢?因为三有中容易散乱,故入世须有定力,因为众生界中无智愚痴充满迷惑,故和光同尘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办,并且经由定慧也才能大启方便之门,济度众生。赞美是方便,凶你骂你也是方便,有时不凶压不住你们,因此我凶。这个世界大家喜欢当好人,难道我不懂而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我一上来,你们就又卖力又诚敬地念诵;不上来,你们就有气无力的念,这样我如没有凶的方便,行吗?故骂呀、凶呀,捏拿得准也是一种方便波罗蜜呢!佛菩萨乘愿再来,他们的嘻笑怒骂皆是方便,种种正反面的教育法也是方便,而我们修行人一切方便波罗蜜也要在诸有中修,方能历练摸索出来。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中的第七波罗蜜。大彻大悟获得般若以后,不一定能够教人,还须入三有中,进修方便波罗蜜。“法门无量誓愿学”,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佛道、魔道皆要懂得。只要是在诸有中便须方便,而西方极乐世界则不须方便,因阿弥陀佛的净土方便波罗蜜已经成就了,上至阿弥陀佛下至树林、山河大地,都自自然然在念佛、念法、念僧,用不着再方便啦!
再讲“解脱”,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解脱?三有中是苦海,好受不好受?(同学答:不好受),因此要求解脱,而佛法的究竟在于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一切众生也要解脱。在何处、何时解脱?就在烦恼中当下解脱。在出世法上佛法讲“解脱”,在世间法福德方面则讲“成就”,能解脱一切苦厄,便是成就不思议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脱”是在恒顺众生中修的,说的恒顺众生,将就众生,其实还是将就自己。“大丈夫论”云:“菩萨于乞求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上菩提则不可得。”由此以观,说是你在帮助众生,其实是众生在帮助你啊!你布施财物给乞丐,可以去除贪心,你还要向乞丐顶礼膜拜感激不尽呢!所以我常说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虽有前面所谈要转化别人反被别人转化的意思,也有现在这一层的意义。你看一句话,就如临济祖师讲禅宗“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难。再来: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的国土在那里呢?就在这个世界里。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萨成就后,都在三界中任运往来--“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实三界也不坏,欲界一转念,化欲为乐,色界一转念,化乐为明,无色界一转念,化明为无念,这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呢?!但是如果执着了无念,守个空,就落在无色界中,没有解脱;执着了光明,以为光明就是道,则落在色界中,也没有解脱,欲界天之乐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来,才是真正自在解脱,自在解脱就是佛道。再者,“一尘中有尘数刹”,尘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们生理上的细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质世界一粒砂都是尘。一颗灰尘里包藏有无数的佛刹土,这即是“芥子纳须弥”的道理。拿医学来说,人的身上一颗卵子、一个精虫,其染色体结合后,在母体中可分化出婴儿各部分精粗的器官,诞生后更日月成长为人,再结婚生子,又生下一大堆孩子,这便是“芥子纳须弥”,“一身中有无数身”,生生不已。
以此我们或可理解“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佛就在这个尘世中,到处都有佛,佛并没有涅盘,上至天堂,下至地狱,佛无处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是这般形相,在其他刹土中则不一定如此,也许变成魔的样子,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度、所能想像。有些众生你好好规劝,他硬是不听,如果拿起一把刀要杀他,他就听了。所以“信则得救,不信就杀”,这也是一种菩萨因应众生的教育方法,因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他的方法就有所差别。然而千万注意菩萨之种种不思议教化方便,是以大智、大慈、大悲、大愿为基础,没有这等修养,乱学菩萨们的作法,或以善巧方便为借口来整人,那罪过可就大啦!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在这无量无边的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种因缘关系的法会,重重无尽。每一法会中的大众,各各都在以各种法门学佛修道,孜孜于菩提道上精进勤修。我们不要看不起众生世界,他们都在行佛道啊!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有众生皆以他们独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们有法眼看得出来吗?六祖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懂吗?悟道要在世间,离开世间,悟个什么?
现在紧接着下一偈,大家以无比的信心、诚心全部投入诵念一道: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追修行经劫海。
(同学们如法唱诵)
前一句明显表示佛就在这无量无边、重重叠叠的现实世界里,每个地方都有佛,真理到处存在,这点前面许多偈句中已不时地再三强调,我们的心量应能随之大方开展才是。第二句谈的是空间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刹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贤愿行如同大海那么广无边际,并且不只一个“海”,这宇宙间有无数的佛世界,即是无尽的“佛海及与国土海”。这无数佛世界包含了无尽的时间、空间。以时间为例,时间是没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一个极微之物如细砂。水滴等等便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一个小空间便含摄了绵延不断三世的时间,而一刹那的时间也含摄了无量无边的空间。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只不过是它们的一弹指顷或一天而已;而我们的一天,对一些几分钟生命的众生,又觉得是好几千万年了。像猪、猫、狗、老鼠……等等都有他们的刹土,刹土中有他们的菩萨、导师以种种方便度化他们。他们的生命虽然大多比人类短暂,往往活个几年或十几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构造、新陈代谢机能与意识状态,几年或十几年乃至朝生暮死,对他们来说,却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啊!
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亦复如是。一只蚂蚁爬行一百公尺,以他们的身躯与消耗的能量,相对而言,大概也等于一个人上百公里的行程了吧!这是一个观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实际上修行能做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实了解时空的奥妙,而现代科学对于时空锲而不舍的探索,有许多实验与理论很值得我们学佛者拿来作为理观的参考。“佛海及与国土海”,国土是指物质的世间,中国、美国、日本……等等都属于国土海;地球、太阳、土星……等等,全都是诸佛刹海里。“我遍修行经劫海”,这个“经’不是念经的经,是经过的经;是说我愿生生世世投生于一切众生中来度化他们,努力修习普贤行,在最困难、最恶浊的地方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利益众生,如此经过无数劫,不管如何艰难,都不后悔,永不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