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得也有失,有失才会有得(2)(2/2)
《舍得》作者:韩雪菲 2017-02-11 15:15
德与才能。然而人们通常批评这种以貌取人的观点,孔子就曾经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一个叫子羽的学生。他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体形和相貌都很丑陋,曾经跟着孔子学习文化。孔子不喜欢他的样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不可能成才,也就不怎么重视他。但子羽从师学习后,就致力于修身实践,他为人不走邪路,处世也光明正大。后来,子羽的声誉很高,他游历到长江时,跟随他的弟子都有三百人,各国也都在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感慨地说:“我只凭相貌判断他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连圣人孔子都会看错人,所以宋朝诗人陆九渊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他认为世上千难万难的事情,再没有比了解、识别人更难的事情了。人之所以不易了解,是由于有人善于隐藏自己。他把私心掩盖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把邪恶装饰成正直的样子去迷惑别人。这些人的奸恶之所以难以辨识,是由于他用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作掩护。所以识别人的关键,不在于识别好与坏,而在于识别虚伪和诚实。
其实,以貌取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个人的本事再怎么大,他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情,而不同的心情可以影响脸上的表情,而不同的表情又能塑造不同的气质。
要洞悉人心,就是应该从他行为的本质上去认识,观察他的行为与神情,也要对他的身份进行思考,思考他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与神情。这样才不会被迷惑,才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将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
4.人性的本质都是相通的
这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明白了人性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事实上中国的先人们,关于这个问题作了很多的说明,也有很多的事例。
**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有着他自己的动机,无论是爱一个人,还是恨一个人,都是有缘故的,如果说没有,那只是你还没有明白而已。而这个问题看不明白,如果又扯上了利益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十分危险的。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也是当时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齐国慢慢地强大起来,逐渐成了霸主。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国创立了霸业的管仲患了重病,国君齐桓公去探望他,并询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就说:“鲍叔牙这人怎么样?”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我的朋友,我当然十分了解他。虽然他是个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到别人的缺点,便终身不忘,他是不合适为相的。”
孔子有一个叫子羽的学生。他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体形和相貌都很丑陋,曾经跟着孔子学习文化。孔子不喜欢他的样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不可能成才,也就不怎么重视他。但子羽从师学习后,就致力于修身实践,他为人不走邪路,处世也光明正大。后来,子羽的声誉很高,他游历到长江时,跟随他的弟子都有三百人,各国也都在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感慨地说:“我只凭相貌判断他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连圣人孔子都会看错人,所以宋朝诗人陆九渊说:“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他认为世上千难万难的事情,再没有比了解、识别人更难的事情了。人之所以不易了解,是由于有人善于隐藏自己。他把私心掩盖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把邪恶装饰成正直的样子去迷惑别人。这些人的奸恶之所以难以辨识,是由于他用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作掩护。所以识别人的关键,不在于识别好与坏,而在于识别虚伪和诚实。
其实,以貌取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个人的本事再怎么大,他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情,而不同的心情可以影响脸上的表情,而不同的表情又能塑造不同的气质。
要洞悉人心,就是应该从他行为的本质上去认识,观察他的行为与神情,也要对他的身份进行思考,思考他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与神情。这样才不会被迷惑,才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将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
4.人性的本质都是相通的
这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明白了人性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事实上中国的先人们,关于这个问题作了很多的说明,也有很多的事例。
**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有着他自己的动机,无论是爱一个人,还是恨一个人,都是有缘故的,如果说没有,那只是你还没有明白而已。而这个问题看不明白,如果又扯上了利益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十分危险的。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也是当时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齐国慢慢地强大起来,逐渐成了霸主。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为齐国创立了霸业的管仲患了重病,国君齐桓公去探望他,并询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就说:“鲍叔牙这人怎么样?”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我的朋友,我当然十分了解他。虽然他是个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到别人的缺点,便终身不忘,他是不合适为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