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之前,先点亮你心中的灯
《人生要敢于奋斗》作者:何龙 2017-02-11 15:33
启程之前,先点亮你心中的灯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听了也感到很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他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真的是盲人吗?”
“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瞎子吗?”
“不是,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由于没有了灯光,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所以我就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却回答说:“不是。”
僧人更不解了:“不是?”
“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撞到?”
“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原来如此。”
“是啊。所以我打灯笼到底是为了别人,还是自己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也不用想那么多吧,大家好了,不就都好了吗?”
“我日日求佛而不得,原来,佛就在我身边啊!”
予人方便,予已方便。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懂得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得到的是内心的充实、人格的锤炼、境界的提升。**之美,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贪图名利,虚伪换不来热忱。那个提灯笼的盲人,他的眼睛虽是盲的,心却是“明”的:为别人照路,更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是在帮助他人,还是在帮助自己,这其中有区别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是为了某个“谁”,不是为了某种理念或道德,一切只是发乎一颗淳朴、自然之心,一切只是一种享受,享受那种“一善念起,万事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听了也感到很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他便上前问道:“请问,你真的是盲人吗?”
“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瞎子吗?”
“不是,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由于没有了灯光,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所以我就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却回答说:“不是。”
僧人更不解了:“不是?”
“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撞到?”
“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原来如此。”
“是啊。所以我打灯笼到底是为了别人,还是自己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也不用想那么多吧,大家好了,不就都好了吗?”
“我日日求佛而不得,原来,佛就在我身边啊!”
予人方便,予已方便。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懂得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得到的是内心的充实、人格的锤炼、境界的提升。**之美,不是刻意为之,更不是贪图名利,虚伪换不来热忱。那个提灯笼的盲人,他的眼睛虽是盲的,心却是“明”的:为别人照路,更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是在帮助他人,还是在帮助自己,这其中有区别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是为了某个“谁”,不是为了某种理念或道德,一切只是发乎一颗淳朴、自然之心,一切只是一种享受,享受那种“一善念起,万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