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章节目录 > 凤凰

凤凰(2/2)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作者: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2017-01-10 17:27
诗比兴笺》)。杜甫看到当时的贤良之士埋没在草莽之中,处境十分艰难,还要遭到群小的忌妒排挤,无法施展才能,因此愿意刳心沥血,牺牲自己,保全其人,务必使贤者身居朝廷之中,辅助君王,拯救苍生。“于凤鸟之思,寓鹰鹯之志;好贤若渴,疾恶如仇。”(同上)卢元昌等人想称颂杜甫的忠君之心,结果反倒抹杀了他的救世之志。

    有些人认为:当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虽然身处穷困之境,但依然忧虑着百姓的疾苦,可又没有能力解救他们,只好通过想像来替百姓分忧解难。这种解释,也不合诗的原意。不过用以分析杜甫在十年后(代宗大历四年)所作的《朱凤行》,倒很合适。当时诗人贫病交加,寄身孤舟,甚至没有一个安身之处,“自天衔瑞图”的理想,已经化为泡影,但“一洗苍生忧”的深衷,则依然存在。“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鸮相怒号”。名列“建安七子”的刘桢,曾作过一首诗:“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赠从弟三首》)朱鹤龄认为杜甫的《朱凤行》是反用刘桢诗意,其实不然。古人提到凤凰,特别强调它“戴仁抱义”这一面,如前面所引天老的话即是。同时也赞美它清高超逸的一面,如宋玉说:“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答楚王问》)刘桢写凤姿高翔,正是其超逸的一面;杜甫写凤德广覆,正是其仁义的一面。

    杜甫在《凤凰台》中发愿:“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一部杜诗,抒写的就是这种心血;终杜一生,展现的都是这种刳心沥血、济人利物的襟怀。闻一多曾把杜甫比作凤凰,热情洋溢地讴歌了诗人的一生:

    三十五以前,是快意的游览,(仍旧用他自己的比喻)便像羽翮初满的雏凤,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胁下只觉得一股轻松,到处有竹实,有醴泉,他的世界是新鲜,是自由,是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