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尼黑的悲剧(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 2017-02-13 11:32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建议如果实行,可能我们不至于受到现在全世界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而感到的震惊……”李维诺夫外长在谈到苏联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态度时指出,如果法国恪守其条约义务,给予捷克斯洛代克以直接而有效的援助,那么“苏联将同法国一起,根据条约履行自己的义务,以苏联所能采取的方法来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的国防部准备立即参加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防部代表举行的会议,商讨采取适时的措施。”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关的大国所发表的公开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声明,竟然被奉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和达拉第粗暴地拒绝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事态的发展,好像世界上不存在苏联这个国家似的。为了这一点,使我们后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捷政府屈从于英法的联合建议,被迫辞职,另外成立了一个由赛洛维将军领导的无党派政府。赛洛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驻西伯利亚的捷克军团司令。9 月22 日,贝奈斯总统对全国广播,严肃地呼吁人民保持镇静。
当贝奈斯准备广播时,张伯伦已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这次会谈是在莱因地区的一个城市戈德斯堡举行的。英国首相带着已由捷政府接受的英法建议的细节,作为同“元首”进行最后讨论的根据。这两个人在戈德斯堡的旅馆中会晤。这个旅馆是四年前希特勒为了肃清罗姆而匆匆离开的那一家旅馆。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他所说的“一种完全意外的形势”。
首先,希特勒以挑战的口气向张伯伦问道:“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法国和捷政府已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是的,元首。”首相微笑着回答道。
“我极其抱歉,”希特勒说,“由于过去几天内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苏台德区必须由德国武装占领。”张伯伦听了这话吓了一跳,他那猫头鹰似的脸因为又惊又气,胀得通红。
张伯伦所惋惜、着急的只是,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来的和平大厦,就像纸牌搭成的一样垮了下来。他告诉希恃勒,他“既感到失望,又感到奇怪”。他应当有理由说,希特勒已经从他那里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张伯伦把他的全部政治生命作了孤注一掷,英国的正直人士指责他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向希特勒屈膝投降,而且在那天早上离开英国的时候,确实还有人嘘他。
但是,英国首相的个人不幸,并没有打断希特勒的铁石心肠。他仍然要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队加以占领。这一问题至迟要在9 月28 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这样,张伯伦心里“充满了凶事临头的预感”,只好退回到莱因河彼岸去考虑他该怎么办。那天晚上,他在电话中同自己的阁僚以及法国政府的大员们商量之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解决的希望,大家只好同意伦敦和巴黎应当在第二天通知捷政府:它们不能再继续承担建议捷政府不要动员的责任。
显然,德国的独裁者并不愿张伯伦就此脱钧而去,因此提出了一项让步。
把捷克斯洛代克人撤退的期限推迟在10 月1 日。希特勒卖乖地说,“张伯伦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10 月1 日为撤离期限。”说着,他拿起笔来,在备忘录上把日期改了一下。希特勒再次保证,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他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9 月24 日下午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就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企图说服同僚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坚决反对他。令人惊讶的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提出了异议。张伯伦己控制不了他的内阁了。这时在丘吉尔等人的活动下,英国广泛开展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运动。他同样也不能说服法国政府,后者在9 月24 日拒绝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在同一天下令部分动员。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愤然拒绝纳粹的要求,而且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100 万人。
面对这剑拔弩张的形势,张伯伦十分焦急。他要向德国独裁者作一次最后的呼吁,他急忙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希特勒,并且在9 月26 日下午,由他的心腹霍拉斯·威尔逊爵士乘专机赶送到柏林。张伯伦在信中极力讨好希特勒,他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人已经情愿把希特勒所要的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应立即各派代表举行会议,达成协议来解决移交这块领土的办法。希特勒的答复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先接受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且同意德国在10 月1 日占领苏台德区,他才肯同他们谈判细节。希特勒说,他一定要在44 小时内,即9 月28 日下午2 时以前,得到肯定的答复。
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经破釜沉舟了。他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发表的讲话中对贝奈斯总统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并宣称无论如何他都要在10 月1 日拿下苏台德区。他在讲话中并没有忘记给英国首相一个甜头,他感谢张伯伦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还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他鄙夷不屑地说:“我们不想要捷克人!”在9 月27 日下午,威尔逊刚走不久,希特勒就发出了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进击的“绝密”命令。这一下可把张伯伦吓破了胆。这位英国首相闻讯后,当晚就给贝奈斯发了一份紧急电报,警告他,如果明天(9 月28 日)下午两点,捷政府还不接受德国的条件的话,德**队马上就会得到越过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命令,波希米亚将受到德**队的蹂躏。这样,张伯伦就不是把战争的责任放在希特勒头上,而是把它放到了贝奈斯的头上。然而,贝奈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份电报,第二份电报马上又来了。接着张伯伦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警告。他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实现,贵国除遭到武力侵略与武力肢解以外,将别无其他出路。而且,虽然这可能引起无数生命的冲突,但是不论这一冲突的结果如何,捷克斯洛伐克都将再也不能按原有疆界重建故园。”张伯伦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在当天晚上8 点30 分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他说,“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奇怪,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为了争取“和平”,他决心到德国进行第三次访问。他讲道,“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下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当晚10 点30 分,希特勒要张伯伦“继续努力”的信到了,这正是首相急切要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马上答复“元首”说:
“拜读来信,使我深信你可以不经战争立即得到你所有的基本要求,我愿立即亲自来柏林,同你以及捷政府代表讨论移交的问题,如果你愿意的话,法意两国的代表也可以参加。我深信,我们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达成协议。我不能相信,你会为了在解决这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方面有几天的拖延,就不惜承担发动使人类文明化为乌有的世界大战的责任。”与此同时,张伯伦还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份电报,请他参加德、英、法拟议中的国际会议。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怀。经过阴谋家们的精心策划,一个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会议就这样开场了。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代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会议。
9 月29 日午后12 点30 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这个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暗后室开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俨然像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
那天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到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 月30 日晨2 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碟。苏台德区从10 月1 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 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 月30 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着9 月30 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一起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了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
慕尼黑事件的胜利,再一次提高了希特勒在将领中的成信。德国参谋部不胜惭愧。“元首”毕竟又是对了。他单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觉,准确地衡量了全部军事、政治形势。像在莱因地区一样,希特勒的“领袖才能”又再度战胜了德**事将领们的阻挠,这些将领们切望祖国能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的地位,他们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德国的实力。当他们发现自己多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时,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元首”的憎恶和不信任常常敌不过他们对“元首”的“高瞻远瞩”的天才和神奇的幸运的赞美。毫无疑问,他成了一颗他们应该跟随的明星,应该服从的领导。就这样,希特勒终于成为不容非议的德国的主人。“鸿图大略的道路”已经打开了。
且说张伯伦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上签字之后,又奴颜婢膝地找希特勒会谈所谓世界和平问题。他说,“相信元首会在实施慕尼黑协定方面采取宽宏大度的态度”,并且再次表示希望捷克斯洛伐克人不会“不讲理到制造什么困难”的程度,而如果他们造成什么困难的话,希望希特勒不要轰炸布拉格,以免“在平民中造成可怕的损失”。这些话还只是张伯伦所要说的杂乱无章的长篇大论的开端。张伯伦还向希特勒建议,英德两国进一步合作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建议促进裁军,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加强欧洲政治和平,甚至还建议解决俄国问题。然后,首相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上面已经写好了他希望两个人能在上面签字并且立即发表的东西:
“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再次举行会晤,双方一致认为英德两国关系的问题,对两国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我们把昨夜签字的协定和英德海军的协定,看成是我们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愿望的象征。
“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之间的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决定继续作出努力,来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从而为确保欧洲和平作出贡献。”希特勒看了一下这个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签了字,使张伯伦大为满意。
这位蒙在鼓里的英国首相当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这次慕尼黑会议中已经商量好,时候一到,他们就并肩对英国作战。
张伯伦一回到伦敦,就以“凯旋者”自居,洋洋自得,大肆宣传“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泰晤士报》也为其大唱赞歌。但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却在英国议会内外引起大哗。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宣布辞职。古柏在40分钟的发言中阐述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
“在所有这些日子里,张伯伦首相一直认为应该用委婉动听、委屈求全的话来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则认为暴力的语言更能打动他。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深刻分歧。
“首相对希特勒先生的善意和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虽然希特勒在破坏凡尔赛和约时,保证要遵守洛迦诺公约;而在破坏洛迦诺公约时,又保证不再作进一步的干涉,或不再在欧洲提出领土要求;当希特勒用武力侵占奥地利时,曾授权他的党羽提出有权威的保证,说他不会再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事。这还是不到六个月以前的事。然而首相到现在还相信希特勒的信义哩!”接着在下院发言的是丘吉尔。当他说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时,引起了绥靖势力狂风暴雨般的抗议声,使他不得不稍停片刻,才能继续发言。他说:
“在这一次长时间的辩论中,我们实在不必浪费时间去研究在伯希特斯加登、在戈德斯堡以及在慕尼黑所达成的协议之间的差别,如果本院允许我把一个比喻变动一下的话,那我就可以简明扼要予以说明。他先用手枪对着你,要你给他一英镑。等到如数照给之后,他又用枪口对着你,要求给两镑。
最后,那个独裁者答应先收117 先令6 便士,剩余的部分要你保证随后付清。”“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它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和英国站在一起,结果使它在各方面都吃了大亏……”“现在欧洲的平衡被打乱了。……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除非我们振作精神,恢复我们的战斗活力,我们才能像往日一样重新站起来,为保卫自由而战。”丘吉尔的发言语重心长,一针见血,但在当时的下院却遭到光荣的孤立,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是形势正像丘吉尔所预料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连遭破产,灾难接踵而来。丘吉尔犹如风浪中的一支帆船,仍在奋力拼博。正是:千呼万呼鸣警钟,严酷事实催人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当贝奈斯准备广播时,张伯伦已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这次会谈是在莱因地区的一个城市戈德斯堡举行的。英国首相带着已由捷政府接受的英法建议的细节,作为同“元首”进行最后讨论的根据。这两个人在戈德斯堡的旅馆中会晤。这个旅馆是四年前希特勒为了肃清罗姆而匆匆离开的那一家旅馆。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发现他自己面对着他所说的“一种完全意外的形势”。
首先,希特勒以挑战的口气向张伯伦问道:“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英国、法国和捷政府已协议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是的,元首。”首相微笑着回答道。
“我极其抱歉,”希特勒说,“由于过去几天内形势的发展,这个计划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苏台德区必须由德国武装占领。”张伯伦听了这话吓了一跳,他那猫头鹰似的脸因为又惊又气,胀得通红。
张伯伦所惋惜、着急的只是,他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人而如此吃力地建立起来的和平大厦,就像纸牌搭成的一样垮了下来。他告诉希恃勒,他“既感到失望,又感到奇怪”。他应当有理由说,希特勒已经从他那里得到他所要求的一切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张伯伦把他的全部政治生命作了孤注一掷,英国的正直人士指责他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向希特勒屈膝投降,而且在那天早上离开英国的时候,确实还有人嘘他。
但是,英国首相的个人不幸,并没有打断希特勒的铁石心肠。他仍然要求,苏台德区必须立即由德**队加以占领。这一问题至迟要在9 月28 日完全地最后地解决。这样,张伯伦心里“充满了凶事临头的预感”,只好退回到莱因河彼岸去考虑他该怎么办。那天晚上,他在电话中同自己的阁僚以及法国政府的大员们商量之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解决的希望,大家只好同意伦敦和巴黎应当在第二天通知捷政府:它们不能再继续承担建议捷政府不要动员的责任。
显然,德国的独裁者并不愿张伯伦就此脱钧而去,因此提出了一项让步。
把捷克斯洛代克人撤退的期限推迟在10 月1 日。希特勒卖乖地说,“张伯伦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10 月1 日为撤离期限。”说着,他拿起笔来,在备忘录上把日期改了一下。希特勒再次保证,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他在欧洲提出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9 月24 日下午张伯伦回到伦敦后,就马上召开内阁会议,企图说服同僚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不过,这次他碰到了没有料到的反对。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坚决反对他。令人惊讶的是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提出了异议。张伯伦己控制不了他的内阁了。这时在丘吉尔等人的活动下,英国广泛开展要求张伯伦下台、反对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运动。他同样也不能说服法国政府,后者在9 月24 日拒绝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在同一天下令部分动员。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愤然拒绝纳粹的要求,而且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100 万人。
面对这剑拔弩张的形势,张伯伦十分焦急。他要向德国独裁者作一次最后的呼吁,他急忙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希特勒,并且在9 月26 日下午,由他的心腹霍拉斯·威尔逊爵士乘专机赶送到柏林。张伯伦在信中极力讨好希特勒,他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人已经情愿把希特勒所要的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应立即各派代表举行会议,达成协议来解决移交这块领土的办法。希特勒的答复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先接受了戈德斯堡备忘录,并且同意德国在10 月1 日占领苏台德区,他才肯同他们谈判细节。希特勒说,他一定要在44 小时内,即9 月28 日下午2 时以前,得到肯定的答复。
那天晚上,希特勒似乎已经破釜沉舟了。他在挤得满满的柏林体育馆发表的讲话中对贝奈斯总统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并宣称无论如何他都要在10 月1 日拿下苏台德区。他在讲话中并没有忘记给英国首相一个甜头,他感谢张伯伦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还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他鄙夷不屑地说:“我们不想要捷克人!”在9 月27 日下午,威尔逊刚走不久,希特勒就发出了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进击的“绝密”命令。这一下可把张伯伦吓破了胆。这位英国首相闻讯后,当晚就给贝奈斯发了一份紧急电报,警告他,如果明天(9 月28 日)下午两点,捷政府还不接受德国的条件的话,德**队马上就会得到越过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命令,波希米亚将受到德**队的蹂躏。这样,张伯伦就不是把战争的责任放在希特勒头上,而是把它放到了贝奈斯的头上。然而,贝奈斯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份电报,第二份电报马上又来了。接着张伯伦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警告。他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能实现,贵国除遭到武力侵略与武力肢解以外,将别无其他出路。而且,虽然这可能引起无数生命的冲突,但是不论这一冲突的结果如何,捷克斯洛伐克都将再也不能按原有疆界重建故园。”张伯伦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在当天晚上8 点30 分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他说,“为了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我们对之毫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我们居然在这里挖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有多么奇怪,多么荒诞,多么不可思议!”为了争取“和平”,他决心到德国进行第三次访问。他讲道,“不论我们如何同情一个强邻压境下的小国,我们决不能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英帝国仅仅为了它而陷入一场大战。”当晚10 点30 分,希特勒要张伯伦“继续努力”的信到了,这正是首相急切要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他马上答复“元首”说:
“拜读来信,使我深信你可以不经战争立即得到你所有的基本要求,我愿立即亲自来柏林,同你以及捷政府代表讨论移交的问题,如果你愿意的话,法意两国的代表也可以参加。我深信,我们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达成协议。我不能相信,你会为了在解决这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方面有几天的拖延,就不惜承担发动使人类文明化为乌有的世界大战的责任。”与此同时,张伯伦还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份电报,请他参加德、英、法拟议中的国际会议。这正中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下怀。经过阴谋家们的精心策划,一个臭名昭著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会议就这样开场了。苏联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参加,但被认为是“未出席会议的参加国”。令人奇怪的是,捷克斯洛代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会议。
9 月29 日午后12 点30 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这个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暗后室开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俨然像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
那天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到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 月30 日晨2 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碟。苏台德区从10 月1 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 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 月30 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着9 月30 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一起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了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
慕尼黑事件的胜利,再一次提高了希特勒在将领中的成信。德国参谋部不胜惭愧。“元首”毕竟又是对了。他单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觉,准确地衡量了全部军事、政治形势。像在莱因地区一样,希特勒的“领袖才能”又再度战胜了德**事将领们的阻挠,这些将领们切望祖国能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的地位,他们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德国的实力。当他们发现自己多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时,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元首”的憎恶和不信任常常敌不过他们对“元首”的“高瞻远瞩”的天才和神奇的幸运的赞美。毫无疑问,他成了一颗他们应该跟随的明星,应该服从的领导。就这样,希特勒终于成为不容非议的德国的主人。“鸿图大略的道路”已经打开了。
且说张伯伦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上签字之后,又奴颜婢膝地找希特勒会谈所谓世界和平问题。他说,“相信元首会在实施慕尼黑协定方面采取宽宏大度的态度”,并且再次表示希望捷克斯洛伐克人不会“不讲理到制造什么困难”的程度,而如果他们造成什么困难的话,希望希特勒不要轰炸布拉格,以免“在平民中造成可怕的损失”。这些话还只是张伯伦所要说的杂乱无章的长篇大论的开端。张伯伦还向希特勒建议,英德两国进一步合作来结束西班牙内战,建议促进裁军,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加强欧洲政治和平,甚至还建议解决俄国问题。然后,首相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上面已经写好了他希望两个人能在上面签字并且立即发表的东西:
“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再次举行会晤,双方一致认为英德两国关系的问题,对两国对整个欧洲都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我们把昨夜签字的协定和英德海军的协定,看成是我们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愿望的象征。
“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之间的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决定继续作出努力,来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从而为确保欧洲和平作出贡献。”希特勒看了一下这个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签了字,使张伯伦大为满意。
这位蒙在鼓里的英国首相当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这次慕尼黑会议中已经商量好,时候一到,他们就并肩对英国作战。
张伯伦一回到伦敦,就以“凯旋者”自居,洋洋自得,大肆宣传“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泰晤士报》也为其大唱赞歌。但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却在英国议会内外引起大哗。海军大臣达夫·古柏宣布辞职。古柏在40分钟的发言中阐述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
“在所有这些日子里,张伯伦首相一直认为应该用委婉动听、委屈求全的话来同希特勒打交道。我则认为暴力的语言更能打动他。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深刻分歧。
“首相对希特勒先生的善意和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虽然希特勒在破坏凡尔赛和约时,保证要遵守洛迦诺公约;而在破坏洛迦诺公约时,又保证不再作进一步的干涉,或不再在欧洲提出领土要求;当希特勒用武力侵占奥地利时,曾授权他的党羽提出有权威的保证,说他不会再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事。这还是不到六个月以前的事。然而首相到现在还相信希特勒的信义哩!”接着在下院发言的是丘吉尔。当他说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时,引起了绥靖势力狂风暴雨般的抗议声,使他不得不稍停片刻,才能继续发言。他说:
“在这一次长时间的辩论中,我们实在不必浪费时间去研究在伯希特斯加登、在戈德斯堡以及在慕尼黑所达成的协议之间的差别,如果本院允许我把一个比喻变动一下的话,那我就可以简明扼要予以说明。他先用手枪对着你,要你给他一英镑。等到如数照给之后,他又用枪口对着你,要求给两镑。
最后,那个独裁者答应先收117 先令6 便士,剩余的部分要你保证随后付清。”“一切都过去了。缄默的、悲哀的、被抛弃的、支离破碎的捷克斯洛伐克,已在黑暗之中。长期以来,它追随法国的领导和政策,和法国站在一起,和英国站在一起,结果使它在各方面都吃了大亏……”“现在欧洲的平衡被打乱了。……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除非我们振作精神,恢复我们的战斗活力,我们才能像往日一样重新站起来,为保卫自由而战。”丘吉尔的发言语重心长,一针见血,但在当时的下院却遭到光荣的孤立,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是形势正像丘吉尔所预料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连遭破产,灾难接踵而来。丘吉尔犹如风浪中的一支帆船,仍在奋力拼博。正是:千呼万呼鸣警钟,严酷事实催人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