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章节目录 > 第十五章 重返海军部

第十五章 重返海军部(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 2017-02-13 11:32
945 年春天罗斯福逝世为止。双方通信达千封之多。

    这段时间内,西线虽然很平静,但海战仍在紧张地进行。10 月17 日,德机袭击斯卡帕湾和“皇家橡树”号军舰的沉没,立即激起了海军部的反应。

    10 月31 日,丘吉尔由第一海务大臣陪同,前往斯卡帕湾,在海军上将福布斯的旗舰上,举行第二次会议来讨论这些问题。关于保卫斯卡帕湾,大家一致同意在没有设防的东部航道中,加强水栅和增添额外的障碍船,以及建立控制的水雷区和其他设施。在这些强大的障碍工事以外,还要再增加巡逻艇,设置足以控制各处入口的大炮阵地。为了抵御空中袭击,计划装设88 门重型的和40 门轻型的高射炮,再加上许多探照灯,同时增加防御气球网。此外,陆地上在奥克尼群岛和威克两处,组成强大的战斗机防卫力量。丘吉尔希望到1940 年3   月所有这些部署能够完成,或者至少取得足够的进展,使舰队能够重返旧地。在这期间,斯卡帕湾可以作为驱逐舰的加油基地,但对于重型舰只的安置,则需要另找场所。

    为了取得首相的支持,丘吉尔和张伯伦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起来。11 月13 日,星期五,丘吉尔夫妇邀请首相夫妇前来海军部大厦共进晚餐,两对夫妇同桌共饮,叙谈友谊。丘吉尔和张伯伦虽在鲍尔温内阁时曾同事五年之久,但在这以前,他和他妻子与张伯伦夫妇从未有过这类的交际。这天,他们谈论的话题非常广泛,既谈战争,又谈家庭。偶尔谈到张伯伦在西印度荒岛上种植剑麻的六年奋斗史,这引起了丘氏夫妇的浓厚兴趣。

    张伯伦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这位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倡导者,坚决相信这是一个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大英帝国发展一种新型工业原料,同时也可以增加家庭的财产。他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奥斯汀·张伯伦在1890 年把他从伯明翰召到加拿大,此后他们对于种植计划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在加勒比海湾中,距拿骚岛约有40 英里左右,有一个小荒岛,岛上罕有人迹,但据说土壤适宜种植剑麻。经过他的两个儿子详细勘察以后,约瑟夫·张伯伦在安的列斯群岛上买了一块土地,投下了一笔为开发土地所必须的资金,一切都已齐备,只等种植剑麻了。奥斯汀决心献身于下院的政治生涯,所以这个艰巨的工作就落在他的弟弟内维尔·张伯伦的肩上了。

    内维尔·张伯伦秉承父兄的意旨,以跃跃欲试的心情接受了这一工作。

    在此后的五年中,他的生活就消磨在这个荒岛上,尝试种植剑麻。荒岛时常遭受大风暴的袭击,他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同时必须同缺乏劳工而引起的困难以及其他种种的障碍进行不断的斗争,只有拿骚城是唯一的文明的象征。张伯伦对丘氏夫妇说,他坚决要求每年在英国休假三十月。他建造了一个小港口和趸船,以及短短的一段铁路或电车轨道。他采用了一切被认为与土壤相宜的施肥方法;大体上过着完全原始式的露天生活。但是,剑麻却没有生长出来!或者至少是没有可以供应市场的剑麻。经过五年以后,他深信这个计划没有成功的希望,他回到伦敦去见他严肃的父亲,而他父亲对于这种结果是绝对不满意的。他虽然很宠爱他的儿子,但对五万英镑巨款忖之东流,也感到痛心。

    张伯伦娓娓而谈,神情异常兴奋,加以故事本身表现了一种英勇的努力,使丘氏夫妇不胜神往。丘吉尔不禁想道:“可惜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戈德斯堡和慕尼黑会见这位随身携带雨伞、一味追求和平的政治家时,却不知道他的谈话对象,实际上是一个曾经在英帝国边远地方开拓荒野的顽强人物!”当他们共进晚餐时,海战仍在进行,事件也继续发生,在喝汤时,有一个军官从下面作战室跑上来报告,说一艘德国潜艇被击沉了。等吃到甜品时,他又上来报告说,我们击沉了第二艘德国潜艇;等到夫人们正要离开餐室时,他第三次上来报告说,又击沉第三艘德国潜艇。一天之内接连三次捷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张伯伦夫人以天真而又含笑的眼光对海军大臣说:“这是不是你故意布置好的?”丘吉尔向她保证,如果下次她再光临,我们一定会获得同样的结果。

    但是,“晦暗不明”的战争不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英国政府企图寻找出路,把对德战争转向对苏战争,也就是想通过某种方式结束对德战争,以便联合德国一同反苏。1939 年底,在英国统治集团的唆使下爆发了苏芬战争。伦敦以为转移战争的时机已到。这时,丘吉尔打算在挪威和瑞典发动攻势以阻止瑞典对德国的矿石供应。苏芬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不仅对芬兰提供了各种援助,而且决定通过挪威和瑞典派遣援军支援芬兰进行反苏战争。

    这一举动表明,英苏之间的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

    丘吉尔支持张伯伦向芬兰派遣英法援军的计划。因此,有一段时间他是同意把战争从德国转到苏联身上的。他的这种立场是有深刻的阶级根源的。

    丘吉尔所高兴的是德国同苏联二虎相争,他不想同张伯伦和其他想转移战争祸水的政府同事分道扬镳。在那段时间,丘吉尔关于苏联的言论同首相的观点实际上并无区别。他完全改变了前些年未进入政府前的对苏态度。很像对苏俄干涉时期和20 年代那样,他又重新敌视苏联。

    埃默里斯·休斯写道:“如果同俄国作战,英国远征军必将在芬兰被歼,英国的不幸将比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更加严重。”泰勒在回忆达达尼尔海峡的情景时也认为:“芬兰举动是新的,甚至是更加惨重的加利波利。”这位英国历史学家继续写道:“远征芬兰的动机压倒明智的分析。在英法已经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的时候,挑唆英法同苏俄开战简直是疯人院的主意。这里有更加险恶的用心,就是要把战争引上反布尔什维克的轨道,以便结束甚至忘记抗德战争……现在,唯一能说明这种情况的结论,就是当时的英法政府丧失了理智。”英国的进步刊物《劳工月刊》于1940 年2   月写道:“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中沙文主义的和侵略成性的反动势力,不惜一切代价扩大战争,总想用向东方开战的办法打开西方的僵局。在这里,他们同原来的慕尼黑分子携起手来,慕尼黑分子之所以感到卷入抗德战争是犯了错误和违反本意,就是因为他们要组织反苏战争,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组织英国领导下的世界反革命战线。”这是对“真正疯人院”反苏阴谋的透彻解释,也是对丘吉尔同企图转移战争的人同流合污这种似乎不好理解的行为的解释。与此同时,《劳工月刊》还召开了工人和社会团体代表会议。与会者声明:“苏联的事业是世界社会主义和整个国际工人阶级的事业。我们提请工人阶级牢记,在1920 年,工人阶级通过宣传和罢工等手段制止了一场反苏战争,现在也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再次制止同一性质的战争。”幸亏芬兰领导层后来领悟到,接受英法预谋的支援,将会给芬兰带来民族灾难。因此,在芬兰军队遭到失败之后,芬兰政府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协议。

    这样,英国也就避免了因执行转移战争路线必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1940 年初春,张伯伦异想天开地以为英国对德战争的胜利己有保证。他认为在“奇怪的战争”期间,英法两国充分动员了自己的一切资源,力量的对比已经变得有利于同盟国,未来的胜利是有把握的。4   月4   日,星期四,这位令人难以捉摸的首相,以异常乐观的精神,在保守党中央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演说:

    “经过七个月的战争,我觉得我对胜利的信心,要比战争开始时增加了十倍……我觉得在这七个月中,我们与敌人的相对地位,已比先前大大地增强了。

    “请大家考虑像德国那样一个国家和我们国家在方针上的区别。早在战争爆发以前,德国已经在备战了。它以狂热的速度,增加它的陆地上和空中的武装力量;它集中了它的一切资源来生产武器和装备,并建立庞大的物资储备;事实上,它把德国变成了一个完全武装的军营。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却在从事我们的和平事业。不错,我们由于德国所进行的活动,而被迫开始重新建立那些被我们搁置了很久的防御措施。但是,在和平尚未绝望时,我们延迟实行——而且继续延迟实行——那些为了把国家纳入战时体制而必需的激烈的措施。

    “结果是,到了战事实际爆发的时候,德国的种种准备远远超过了我们。

    因此,我们当然可以料到,敌人必然会利用它初期的优势,在我们来不及弥补我们的种种缺陷以前,企图压倒我们和法国。但敌人却没有实施这种企图,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吗?姑且不论由于什么原因——也许希特勒认为他可以不经过战争而逍遥自在地占有他所攫取的一切;也许他的各种准备毕竟还不是十分充分——但有一点确实是无疑的,即希特勒错过了时机。

    “因此,在我们度过的这七个月中,我们能够纠正并消除我们的弱点,增强并充分发挥各种进攻的和防守的武装力量,大大地增加我们的战斗力,所以现在我们能够以冷静沉着的心情来对付将来发生的任何局势了。……但是,敌人要继续挖掘的力量已经是非常有限的了。”这是张伯伦对重大战略性问题的无数次的错误估计之一。在他声明胜利己有保证的五天之后,纳粹德国向丹麦和挪威发动了进攻,并迅速占领了这两个国家。英国想用自己的海军、空军和陆军在挪威抵抗德军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在短暂的挪威战役中所发生的许多令人失望的和不幸的事件,在英国国内引起了“深刻的骚动”,甚至就战前若干年间最不活动、最迟钝的人们来说,其中有些人的情绪也变得愈来愈激烈。反对党要求对战争的形势进行辩论,经过安排,决定在5   月7 日举行。下院挤满了神情非常激动而又悲痛的议员们。张伯伦首相在开场时所作的声明,不能遏制敌意的浪潮。在嘲笑声中,他的发言被打断了。人们要他回答,他在4 月5   日所说的“希恃勒错过了时机”是什么意思?

    下院中执政党与反对党双方的议员相继发言,以非常严厉和激愤的态度,批评政府,尤其是政府首脑,因而博得了整个下院的支持,四面八方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亮。而热中于在新的战争中建立功勋的罗杰·凯斯爵士,对于海军参谋部企图占领特隆赫姆的计划归于失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

    “当我看到局势的演变多么不妙时,我始终不断地请求海军部和战时内阁,让我负起全部的责任,并领导舰队进攻。”他身穿海军元帅制服,以非常愤懑的态度,提出技术性的详细资料并以他专家的权威,为反对党的指责助威。

    坐在政府席后面席位上的著名保守党人利奥波德·埃默里,在响彻下院的一片欢呼声中,引用克伦威尔曾向议会说过的话:“你们在这里坐得太久了,再也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我说,你们走开!让我们和你们从此一刀两断。

    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丘吉尔在辩论中没有发言批评张伯伦。这种表现不仅仅因为他是政府大臣,对政府的行动负有集体责任,而且他对英国在挪威失败的个人责任也不比其他人小。丘吉尔是在微妙地、小心翼翼地玩弄政治把戏。他需要向保守党人表明,他是可以信赖的人,在困难的时候可以委以重任。因此,他甚至想保护张伯伦,强调自己对失利应负的责任。对张伯伦持反对态度的劳合·乔治提醒丘吉尔,要他“不要变成防空洞”,把张伯伦和他的同伙掩护起来。

    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只获得81 票。这是惨重的失败,因为支持政府的多数票通常达240   票之多。许多保守党党员投了反对票或者弃权票,也表明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

    投票结果表明,张伯伦政府必须辞职。国内和议会多数人的心情是,只有丘吉尔可以作为取代张伯伦出任首相的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丘吉尔了解这种心情,同时他也知道,张伯伦和保守党的许多领袖不会提他作为候选人。保守党人不喜欢他的独断专行,丘吉尔多年来对他们的凌辱尚且记忆犹新,当然他们也不相信丘吉尔能按照他们的意愿领导战争。总之,保守党人想从拥护慕尼黑政策的人当中选择信得过的人作为首相候选人。因此,各色人等在围绕着新政府的组成和首相的人选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角逐。正是:争名夺利几时休,国难当头逆水流!身居首相不让位,形势逼人换领袖。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