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年表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 2017-02-13 11:32
1874 年11 月30 日温斯顿·丘吉尔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马尔巴罗家庭的第七代公爵约翰·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的第三个儿子。他的祖父约翰·温斯顿曾任爱尔兰总督,父亲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1881 年温斯顿·丘吉尔7 岁那年,被送到阿斯科特贵族子弟预备学校读书。因校规较严,后转到布赖顿预备学校就读。
1887 年夏丘吉尔到哈罗中学学习。入学考试必须用拉丁文写一篇作文,但丘吉尔在两个小时中,只在考卷上写了一个字。尽管考试成绩这样差,温斯顿还是被录取了。
1893 年8 月丘吉尔经过先后三次考试,终于进入英国有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校学习。由于考试成绩不好,没有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进入步兵科,而进了骑兵科。
1895 年1 月24 日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去世,享年46 岁。父亲的死对丘吉尔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在桑赫斯特的最后一次考试成绩是,在150 名毕业生中名列第八名。
1895 年3 月温斯顿从桑赫斯特骑兵科毕业后,经过他母亲的周旋,来到布拉巴宗上校统率的第四骠骑军任职。
1895 年11 月初乘船赴纽约转古巴,作为英军事使节参加西班牙殖民军对古巴人民的武装镇压。
1897 年9 月16 日参加对印度马拉坎德地区少数民族的征讨,在这一战役中英军损失惨重,丘吉尔险些丧生。
1898 年3 月任驻印英军司令维廉劳克哈特的传令官。同时,丘吉尔的第一部著作《1897 年马拉坎德野战军的故事——边境之战插曲》问世,全书约300 页。
1898 年8 月前去苏丹参加对当地人民的镇压。被委派为英国在苏丹作战部队的第二十一骑兵团的副官。
1898 年9 月参加奥木得曼战役,险些被苏丹民族军击毙。之后,从事《尼罗河之战》一书的撰写工作。
1899 年6 月离开军队。参加奥德姆选区竟选失败。此时《尼罗河之战》一书分两卷问世。丘吉尔在这部书中叙述了亲自参加过的战争。这是一部征服埃及和苏丹的历史。
1899 年10 月11 日英布战争爆发,丘吉尔作为《晨报》的随军记者乘船奔赴南非,参加关于这一战争的报道工作。11 月15 日丘吉尔彼布尔人俘虏,同年12 月19 日趁黑夜逃跑,后对这一战争和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
1900 年夏丘吉尔从南非回到伦敦。同年丘吉尔的长篇小说《萨伏罗拉》问世。
1900 年10 月丘吉尔在奥德姆选区竞选议员获胜。在竞选中保守党人充分利用他在南非历险进行宣传,丘吉尔俨然成了凯旋英雄。
1900 年12 月赴美国发表演讲;会见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1901 年1 月至2 月在英国各大城市发表演说。这不仅提高了丘吉尔的声望,而且还赚了一大笔钱,存款已达一万英镑。
1903 年9 月9 日张伯伦和主张自由贸易的大臣全部辞职。巴尔弗着手组织新政府。对温斯顿·丘吉尔来说,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
1903 年12 月丘吉尔发表演说攻击保守党的政策。他说:“感谢上帝,我们还有个自由党!”1904 年3 月,他开始自称为“独立的保守党人”。
1904 年4 月丘吉尔正式与保守党断绝了关系。之后,六个选区建议丘吉尔以自由贸易的独立拥护者身分,为他们那里的下届议会选举的候选代表。
1904 年5 月16 日丘吉尔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说,把保守党称作为大资本家利益服务的“强大同盟”。
1906 年1 月英国举行大选,自由党获胜,在以后的10 年里,自由党政府统治英国;在以后的17 年内,都是自由党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因投奔自由党,而当上了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副大臣)。
1906 年1 月温斯顿·丘吉尔为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撰写的两卷本的传记出版。此书获得好评,并获得8000 英镑的巨额收入。
1908 年4 月阿斯奎斯奉命组阁,丘吉尔任贸易大臣。时年33 岁。
1908 年8 月15 日丘吉尔与23 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结婚。
1910 年2 月9 日英国大选揭晓,自由党在议会中的席位由400 席减到275 席;保守党代表席位则由157 席增加到273 席。丘吉尔重新当选议员,并在这届政府中担任内政大臣,时年35 岁。
1911 年10 月23 日丘吉尔辞去内政部大臣职务,改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
1913 年1 月丘吉尔与自由党领袖劳合·乔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争执。
乔治说:“老实讲,丘吉尔不是一个自由党人。他不懂得自由党的观点。”1914 年7 月30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此期间,丘吉尔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万事有艰险,万物皆毁灭。我感到有趣、快乐和幸福。这不可怕吗?对我来说,参战完全是引人入胜的事,让上帝原谅我这些丑恶而轻率的情绪吧!”1914 年8 月4 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丘吉尔未经政府批准,便擅自命令全面动员。
1914 年9 月21 日丘吉尔发表演说,向德国挑战。三天后德国潜水艇用鱼雷击沉荷兰沿岸的三艘英国巡洋舰。这是新式潜水艇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对英国这一海上大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1914 年10 月土耳其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盟军又面临一个新的敌人和新的战线。
1915 年1 月13 日英国战时委员会通过了丘吉尔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会议决定委托海军部组织海军远怔军,准备2 月份轰炸并占领加利波利半岛,具体目标是君士但丁堡。以这次会议力开端,暴露出英**队涣散混乱和陆海军互不协调的弱点,结果首次进攻遭到失败。
1915 年3 月18 日再次攻打达达尼尔海峡。在这次海战中,有三艘英舰触雷沉没,其它四艘失去了战斗力。在几分钟内,强攻海峡的舰队损失近半。为此,丘吉尔受到舆论的攻击,并被迫离开海军部,改任不管部大臣。
1915 年11 月由于连续受挫,决定全部撤出加利波利半岛。在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的失利战役中,英国伤亡、被俘共达4.7 万人。
1915 年11 月18 日丘吉尔被排除在战时内阁之外,毅然奔赴法国参加作战部队,军衔是少校。
1916 年3 月丘吉尔从法国前线回到伦敦。在困难时刻靠画画为生。
妻子克莱门蒂娜百般安慰丈夫要摆脱由于政治上的不幸所带来的忧伤。丘吉尔说:“画画是极大的安慰。它帮助我经受住困难时刻的考验。”1917 年7 月丘吉尔在劳合·乔治的大力支持下,不顾保守党人的强烈反对,重新入阁,任军需大臣。
1917 年11 月2 日盟军第一次使用坦克在西线攻打德国阵地,战果很大。丘吉尔为制造新式武器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坦克之父”。
1918 年11 月11 日德国战败,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及其盟国赢得了胜利。
1918 年11 月26 日丘吉尔在丹迪市选区发表演说,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并肯定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会把俄国拖回到动物形态的野蛮时期”,“**理论就是倒退到中世纪”。丘吉尔后来写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策是:“同德国人民和睦相处,而对布尔什维克要干戈相见。”1919 年1 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生的苏俄革命政权的武装干涉。在他的积极参与下,英国政府大力援助邓尼金、高尔察克及其他反革命力量。据威尔逊证实,如果邓尼金占领莫斯科,丘吉尔打算去那里“帮助邓尼金制定俄国新宪法”。
1919 年2 月15 日丘吉尔在巴黎召开的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上发言,煽动对苏俄加强武装干涉,并建议成立俄罗斯问题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设政治、经济和军事小组,执行协约国制订的政策。
1919 年5 月巴黎和会决定承认高尔察克为全俄国的统治者,并向他提供一切援助,以使他的权力真正扩展到全俄罗斯。出席巴黎和会的英国代表团在制订和宣扬这一政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是丘吉尔路线的成果。
1919 年6 月17 日在索斯波特举行的工党会议一致谴责丘吉尔干涉俄国,反对他的政策。
1920 年7 月31 日英国**宣告成立。
1921 年1 月丘吉尔调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英国统治集团需要丘吉尔这样的铁腕人物来对付日益高涨的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922 年12 月6 日丘吉尔由于推行反苏**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在大选中遭到惨败。他对此伤心他说:“我甚至未来得及眨眨眼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议会中的席位,失去了党,也失去了盲肠。”丘吉尔利用不担任公职的时间从事绘画和写作。
1923 年丘吉尔的长篇巨著《世界危机》第一、二卷问世,之后第三、四卷也先后出版。《世界危机》一书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反对,有人称赞。《泰晤士报》称丘吉尔的文风比任何当代作家都好。
1924 年11 月7 日保守党组织政府,丘吉尔重新回到保守党,任财政大臣。
1927 年1 月丘吉尔应墨索里尼之邀,访问意大利。
1929 年5 月保守党在大选中丧失了141 席。工党得到的当选证书比其他任何政党都多。由工党组织政府,丘吉尔从此失去大臣职位达10 年之久。
1930 年6 月丘吉尔写完了《世界危机》一书的最后一卷和一部自传《我的青少年时代》。还写了一些短篇,后来汇集成册,书名为《随想与奇遇》。
1931 年12 月13 日丘吉尔被汽车撞伤,骨头折了15 根,遍身擦伤。
伤愈后丘吉尔着手新的六卷本的巨著《马尔巴罗传》。写作使他在苦闷中得到安慰。
1932 年夏天丘吉尔参观马尔巴罗公爵当年作战地区时,十分注意德国事态的发展。当时丘吉尔已洞察到德国法西斯对世界的危险。此后并注意收集有关英德关系和双方军备状况的情报。
1934 年11 月丘吉尔对国王的答辩词作了一些修正。指出英国的国防实力不足以保证“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丘吉尔说,如果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一两年,德国空军的实力将超过英国50%,1937 年就会超过英国一倍。
1936 年7 月丘吉尔在同他一样担心国家危险和关心英**备状况的保守党人中组织了一个小组,并请鲍尔温首相同这个小组一道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1937 年5 月28 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他的继任人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同张伯伦在对外政策上存在着分歧。
1938 年9 月21 日丘吉尔就德国侵捷问题向新闻界发表了一项声明。
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881 年温斯顿·丘吉尔7 岁那年,被送到阿斯科特贵族子弟预备学校读书。因校规较严,后转到布赖顿预备学校就读。
1887 年夏丘吉尔到哈罗中学学习。入学考试必须用拉丁文写一篇作文,但丘吉尔在两个小时中,只在考卷上写了一个字。尽管考试成绩这样差,温斯顿还是被录取了。
1893 年8 月丘吉尔经过先后三次考试,终于进入英国有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校学习。由于考试成绩不好,没有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进入步兵科,而进了骑兵科。
1895 年1 月24 日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去世,享年46 岁。父亲的死对丘吉尔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在桑赫斯特的最后一次考试成绩是,在150 名毕业生中名列第八名。
1895 年3 月温斯顿从桑赫斯特骑兵科毕业后,经过他母亲的周旋,来到布拉巴宗上校统率的第四骠骑军任职。
1895 年11 月初乘船赴纽约转古巴,作为英军事使节参加西班牙殖民军对古巴人民的武装镇压。
1897 年9 月16 日参加对印度马拉坎德地区少数民族的征讨,在这一战役中英军损失惨重,丘吉尔险些丧生。
1898 年3 月任驻印英军司令维廉劳克哈特的传令官。同时,丘吉尔的第一部著作《1897 年马拉坎德野战军的故事——边境之战插曲》问世,全书约300 页。
1898 年8 月前去苏丹参加对当地人民的镇压。被委派为英国在苏丹作战部队的第二十一骑兵团的副官。
1898 年9 月参加奥木得曼战役,险些被苏丹民族军击毙。之后,从事《尼罗河之战》一书的撰写工作。
1899 年6 月离开军队。参加奥德姆选区竟选失败。此时《尼罗河之战》一书分两卷问世。丘吉尔在这部书中叙述了亲自参加过的战争。这是一部征服埃及和苏丹的历史。
1899 年10 月11 日英布战争爆发,丘吉尔作为《晨报》的随军记者乘船奔赴南非,参加关于这一战争的报道工作。11 月15 日丘吉尔彼布尔人俘虏,同年12 月19 日趁黑夜逃跑,后对这一战争和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轰动全国的报道。
1900 年夏丘吉尔从南非回到伦敦。同年丘吉尔的长篇小说《萨伏罗拉》问世。
1900 年10 月丘吉尔在奥德姆选区竞选议员获胜。在竞选中保守党人充分利用他在南非历险进行宣传,丘吉尔俨然成了凯旋英雄。
1900 年12 月赴美国发表演讲;会见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1901 年1 月至2 月在英国各大城市发表演说。这不仅提高了丘吉尔的声望,而且还赚了一大笔钱,存款已达一万英镑。
1903 年9 月9 日张伯伦和主张自由贸易的大臣全部辞职。巴尔弗着手组织新政府。对温斯顿·丘吉尔来说,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
1903 年12 月丘吉尔发表演说攻击保守党的政策。他说:“感谢上帝,我们还有个自由党!”1904 年3 月,他开始自称为“独立的保守党人”。
1904 年4 月丘吉尔正式与保守党断绝了关系。之后,六个选区建议丘吉尔以自由贸易的独立拥护者身分,为他们那里的下届议会选举的候选代表。
1904 年5 月16 日丘吉尔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说,把保守党称作为大资本家利益服务的“强大同盟”。
1906 年1 月英国举行大选,自由党获胜,在以后的10 年里,自由党政府统治英国;在以后的17 年内,都是自由党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因投奔自由党,而当上了殖民地事务部次官(副大臣)。
1906 年1 月温斯顿·丘吉尔为他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撰写的两卷本的传记出版。此书获得好评,并获得8000 英镑的巨额收入。
1908 年4 月阿斯奎斯奉命组阁,丘吉尔任贸易大臣。时年33 岁。
1908 年8 月15 日丘吉尔与23 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结婚。
1910 年2 月9 日英国大选揭晓,自由党在议会中的席位由400 席减到275 席;保守党代表席位则由157 席增加到273 席。丘吉尔重新当选议员,并在这届政府中担任内政大臣,时年35 岁。
1911 年10 月23 日丘吉尔辞去内政部大臣职务,改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
1913 年1 月丘吉尔与自由党领袖劳合·乔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争执。
乔治说:“老实讲,丘吉尔不是一个自由党人。他不懂得自由党的观点。”1914 年7 月30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此期间,丘吉尔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万事有艰险,万物皆毁灭。我感到有趣、快乐和幸福。这不可怕吗?对我来说,参战完全是引人入胜的事,让上帝原谅我这些丑恶而轻率的情绪吧!”1914 年8 月4 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丘吉尔未经政府批准,便擅自命令全面动员。
1914 年9 月21 日丘吉尔发表演说,向德国挑战。三天后德国潜水艇用鱼雷击沉荷兰沿岸的三艘英国巡洋舰。这是新式潜水艇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对英国这一海上大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1914 年10 月土耳其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盟军又面临一个新的敌人和新的战线。
1915 年1 月13 日英国战时委员会通过了丘吉尔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会议决定委托海军部组织海军远怔军,准备2 月份轰炸并占领加利波利半岛,具体目标是君士但丁堡。以这次会议力开端,暴露出英**队涣散混乱和陆海军互不协调的弱点,结果首次进攻遭到失败。
1915 年3 月18 日再次攻打达达尼尔海峡。在这次海战中,有三艘英舰触雷沉没,其它四艘失去了战斗力。在几分钟内,强攻海峡的舰队损失近半。为此,丘吉尔受到舆论的攻击,并被迫离开海军部,改任不管部大臣。
1915 年11 月由于连续受挫,决定全部撤出加利波利半岛。在攻打达达尼尔海峡的失利战役中,英国伤亡、被俘共达4.7 万人。
1915 年11 月18 日丘吉尔被排除在战时内阁之外,毅然奔赴法国参加作战部队,军衔是少校。
1916 年3 月丘吉尔从法国前线回到伦敦。在困难时刻靠画画为生。
妻子克莱门蒂娜百般安慰丈夫要摆脱由于政治上的不幸所带来的忧伤。丘吉尔说:“画画是极大的安慰。它帮助我经受住困难时刻的考验。”1917 年7 月丘吉尔在劳合·乔治的大力支持下,不顾保守党人的强烈反对,重新入阁,任军需大臣。
1917 年11 月2 日盟军第一次使用坦克在西线攻打德国阵地,战果很大。丘吉尔为制造新式武器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坦克之父”。
1918 年11 月11 日德国战败,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及其盟国赢得了胜利。
1918 年11 月26 日丘吉尔在丹迪市选区发表演说,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并肯定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会把俄国拖回到动物形态的野蛮时期”,“**理论就是倒退到中世纪”。丘吉尔后来写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策是:“同德国人民和睦相处,而对布尔什维克要干戈相见。”1919 年1 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新生的苏俄革命政权的武装干涉。在他的积极参与下,英国政府大力援助邓尼金、高尔察克及其他反革命力量。据威尔逊证实,如果邓尼金占领莫斯科,丘吉尔打算去那里“帮助邓尼金制定俄国新宪法”。
1919 年2 月15 日丘吉尔在巴黎召开的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上发言,煽动对苏俄加强武装干涉,并建议成立俄罗斯问题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设政治、经济和军事小组,执行协约国制订的政策。
1919 年5 月巴黎和会决定承认高尔察克为全俄国的统治者,并向他提供一切援助,以使他的权力真正扩展到全俄罗斯。出席巴黎和会的英国代表团在制订和宣扬这一政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是丘吉尔路线的成果。
1919 年6 月17 日在索斯波特举行的工党会议一致谴责丘吉尔干涉俄国,反对他的政策。
1920 年7 月31 日英国**宣告成立。
1921 年1 月丘吉尔调任殖民地事务部大臣。英国统治集团需要丘吉尔这样的铁腕人物来对付日益高涨的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922 年12 月6 日丘吉尔由于推行反苏**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在大选中遭到惨败。他对此伤心他说:“我甚至未来得及眨眨眼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议会中的席位,失去了党,也失去了盲肠。”丘吉尔利用不担任公职的时间从事绘画和写作。
1923 年丘吉尔的长篇巨著《世界危机》第一、二卷问世,之后第三、四卷也先后出版。《世界危机》一书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反对,有人称赞。《泰晤士报》称丘吉尔的文风比任何当代作家都好。
1924 年11 月7 日保守党组织政府,丘吉尔重新回到保守党,任财政大臣。
1927 年1 月丘吉尔应墨索里尼之邀,访问意大利。
1929 年5 月保守党在大选中丧失了141 席。工党得到的当选证书比其他任何政党都多。由工党组织政府,丘吉尔从此失去大臣职位达10 年之久。
1930 年6 月丘吉尔写完了《世界危机》一书的最后一卷和一部自传《我的青少年时代》。还写了一些短篇,后来汇集成册,书名为《随想与奇遇》。
1931 年12 月13 日丘吉尔被汽车撞伤,骨头折了15 根,遍身擦伤。
伤愈后丘吉尔着手新的六卷本的巨著《马尔巴罗传》。写作使他在苦闷中得到安慰。
1932 年夏天丘吉尔参观马尔巴罗公爵当年作战地区时,十分注意德国事态的发展。当时丘吉尔已洞察到德国法西斯对世界的危险。此后并注意收集有关英德关系和双方军备状况的情报。
1934 年11 月丘吉尔对国王的答辩词作了一些修正。指出英国的国防实力不足以保证“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丘吉尔说,如果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一两年,德国空军的实力将超过英国50%,1937 年就会超过英国一倍。
1936 年7 月丘吉尔在同他一样担心国家危险和关心英**备状况的保守党人中组织了一个小组,并请鲍尔温首相同这个小组一道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1937 年5 月28 日鲍尔温由于年迈辞去首相职务。他的继任人是内维尔·张伯伦。丘吉尔同张伯伦在对外政策上存在着分歧。
1938 年9 月21 日丘吉尔就德国侵捷问题向新闻界发表了一项声明。
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