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白俄罗斯大逐鹿(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2017-02-13 11:36
4位集团军司令级的中将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外,首都莫斯科的224门礼炮齐鸣20响,为维捷勃斯克的解放者们庆功祝贺。最高统帅斯大林也为前线部队发来了嘉奖令,要求嘉奖所有参加该市解放以前围城的各个部队。同时,斯大林还提出要对表现最为优异的部队授予维捷勃斯克的称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失败带来的怒气被发泄到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布什元帅身上。同他的前任一样,这次他也被希特勒撤了职,接替他来的是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然而,莫德尔元帅的临危授命本身,也在逻辑上包含了这样一个推理:一旦他也战败,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只能是与其前任一样。说来也是,40天之后,可怜的莫德尔元帅果然被赖因哈特上将取代。
却说奥尔沙地域的进攻局势,这几天也突然变得格外明朗起来。到26日傍晚,近卫坦克第2军已经通过迂回前出到了奥尔沙以西15公里通向明斯克的公路干线上了。由此再往西,则是更强大的坦克第5集团军突出地。它的任务是继续向西跃进,占领鲍里索夫,并进而直取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同天夜间,担负奥尔沙正面进攻的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终于突破该城郊外的德军防御。第二天,奥尔沙就被攻克了。
向西推进路上的这颗钉子被拔掉后,整个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的各部队便马不停蹄地沿着奥尔沙——明斯克公路干线疾驰西指,到7月1日,这支大军会同坦克第5集团军一举攻下了明斯克西北部的屏障鲍里索夫。至此,整个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各部队便全部前出到了别列津纳河一线。显然,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就是白俄罗斯西部的最大城市——明斯克。
还在鲍里索夫未被攻取时,华西列夫斯基就感到应该看得更远些。因为,他相信,用不了几天,最多三五日,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部队就将解放其正面的列佩尔和波洛茨克;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在夺取鲍里索夫之后,也将解放明斯克。因此,必须立即着手战役的新阶段,即不使德军有机会在白俄罗斯东北和东面筑起任何一条新的防线,而必须把他们一鼓作气地彻底赶出白俄罗斯,赶出整个西部国境线。鉴此,他在6月29日同斯大林通话时提出:在全部解决白俄罗斯境内德军的同时,必须着手进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役。而这之前的当务之急必须是,使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前出到波兰和东普鲁士边境,从而彻底切断敌军“北部”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使前者孤立于波罗的海沿岸,对其实施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封锁;而对后者则必须加以坚决彻底的歼灭。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的这种分析表示完全赞同,并答应他可以在前线开始具体部署和组织。
随后,应华西列夫斯基的要求,大本营把预备队中精锐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拨给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同时总参谋部又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强大的第39集团军也划归它的建制。这样,该方面军就成为了当时战场上最强大的武装部队。
7月初,解放明斯克被提上议事日程。
此前,希特勒要求莫德尔死守明斯克,并说要把该城变成在俄国作战的最后一座堡垒城市。这样,莫德尔便在明斯克以东建立起一条由多尔基诺沃到戈洛伊斯克、斯莫列维奇、直至切尔文的强大防线。为此,德国统帅部还从苏德战场的其他地段和欧洲国家调集一些新的预备兵团,连同莫德尔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些警备部队和特种部队也被调入这条防线。但是,就像早些时候别列津纳河防线一样,这条防线也没有能够“防”住苏军西进的强大铁流。希特勒的愚蠢在于,他应该为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主动将该集群撤回到波兰或本土,而不是硬把他们送到苏军已经张开的口中。当然,不甘心失败并拼力挽回失败,这就是一切失败者所经常陷入的一种逻辑悖论。
7月1日,当鲍里索夫被攻克后,坦克第5集团军便插向东北方向。第二天便前出到了斯维斯洛奇河河源附近,从而封锁住了德军北去的道路。第31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则坚守东部方向并冲入敌军斯莫列维奇一段的防线。近卫机械化第3军渡过维利亚河后,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占领了维列伊卡,从而堵住了德军向西北方向的退路。随后,白俄罗斯第1和第3两大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南北两个方向开始向明斯克西部包抄迂回。到7月3日,这两支大军胜利地在明斯克市中心会合。
至此,莫德尔方发觉,自己苦心经营的这道防线不但丝毫没用,反倒真正地把自己拴到了四面苏军的中间。先前,他想方设法要把部队调到这一地域以加强防守,现在,他则不得不琢磨怎么把这些部队弄出去以脱离苏军的手掌心。然而,一切努力都没用了,苏军白俄罗斯的三大方面军正在呈向心运动向他压来:在西北和北部的是第3方面军;正东面的是第2方面军;在南部和西南的是第1方面军。这就像一只中国人所喜欢吃的巨形饺子,苏军是面皮,德军则成了它里面的饺子馅。
作为“饺子馅”的部队,包括有从莫吉廖夫方向败退下来的第4集团军,从维捷勃斯克、奥尔沙以及博布鲁伊斯克各方向逃出来的坦克第3和第9集团军残部,还有莫德尔刚刚调来的那些预备兵团。以前侥幸溜出的和新近送进来的,这次可真要一锅端了。此间,合围圈内这些德军曾于7月4日到8日做过3次企图突围的冒险尝试:一次是向北,一次是向西南,随后又向正南。但是,这些冒险都未能得逞,相反倒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伤亡。据后来被俘的一名德军上将供认,仅在这3次突围中,他们就损失了大约4个师的兵力。
按大本营原来的计划,最后消灭合围圈内敌军的任务是交给整个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第31集团军的,但由于敌人越来越丧失战斗力,合围圈也在越来越缩小,最后便责成白俄罗斯第33集团军和原指定的第31集团军来完成,并决定此后第33集团军也归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建制。7月10日,这两支方面军开始向合围圈内的德军发起紧缩进攻。敌军虽然还在某些地段负隅顽抗,但整体状态已是苟延残喘,甚至气息奄奄了。到12日,被合围的敌人开始举白旗投降。有些德军士兵干脆把白衬衣一撕两半,把枪筒穿到一只袖管内高高扬起。经初步清点战场,被俘者约在3.8万之多,其中军官达780多名,将官11名。还缴获了德国第4集团军的全部技术兵器、装备和后勤单位。
此间受命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后来曾经写道:
“中央”集团军群方面的情况,自 7月 20日以来就更悲观了,实际上是已经不堪收拾。俄军在贝里西拉与波洛茨克大沼泽地之间的攻击已经获得成功。6月22日到 7月3 日之间,它已经在罗格齐夫、乔赛、奥尔沙以北和维捷勃斯克的两侧地区突破了德军的阵线,在整整地歼灭了德军25个师后,继续压迫德军逐步后撤。在最后数天内,俄军对于战果的扩张更是获得了惊人的胜利,不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站不住脚跟,而且“北部”集团军群也被拖住,陷入了全面崩溃的局面。
7月5日,在明斯克获得解放之后,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该市市区。看到这座昔日秀丽的城市已经变成废墟,他的心情极为沉重。尤其是那些饱受法西斯蹂躏的市民们的饥黄而憔翠的面庞,更令他不忍卒视。整个城市几乎被离去之前的敌人炸掉。发电厂、火车站、大多数工业企业和文化设施都不见了踪影。在较大的建筑物中,敌人没来得及炸毁的只剩下白俄罗斯政府大厦、白俄罗斯**中央委员会新楼和红军之家等。因为,德国人曾在占领期间用这些地方来办公……
明斯克和波罗茨克的解放以及明斯克东部合围圈内德军的被歼,在事实上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第一阶段的战事。
在这个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突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防线。因此,当时大本营的战略要求是四大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第2、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沿各个方向实施向心突破,并在维捷勃斯克、奥尔沙、博鲁布伊斯克和明斯克等地域合围、歼灭掉敌军主力集团。现在,当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出现了立即追击敌人、进一步扩大突破口、横扫西线全部德军、驱逐其出苏联国境的新任务。
因此,最高统帅部在给上述各方面军的新训令中,就提出了各部队应立即沿所在地域离心方向实施突击和追击的任务。当时,大本营要求,在中部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必须直接向西挺进,前出到波兰东部地区。而在它们两翼的部队则分别呈扇形向西南和西北做大幅度展开,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向西南、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向西北然后向北全面展开。这样,整个战略布局像一把展开后的巨大扇面: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是轴线到中部的扇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是它的左翼扇面;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是它的右翼扇面。这个巨大无比的扇面覆盖了整个苏联西部的白俄罗斯地区。其前端和左右两侧还分别覆盖了部分乌克兰、波兰、东普鲁士和立陶宛广大地区。
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直接指挥下,这只巨大无比的扇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扇动。结果是,在扇面中部的白俄罗斯获得了完全解放,两翼和前部的乌克兰、波兰东部、立陶宛也被解放。苏军的整个西部战线一口气向前推进了600公里!其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经前出到华沙城下。
华西列夫斯基未参与直接向西部方面挺进的工作。此后,他负责的方向转向了西北和北部,即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再往后,则是对东普鲁士的进击。
7月6日到9日,华西列夫斯基还在白俄罗斯前线接待了前来访问他这位苏军总参谋长的英国和美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
这次活动当然是根据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指示安排的。原来,英美两国从诺曼底登陆作战以来,就注意到了苏联红军这场大规模的以巴格拉季昂将军的名字命名的白俄罗斯战役。他们隐约地感到,苏联人的这次反击作战很可能像1812年击败拿破仑一世那样,彻底地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俄国。那么,此后呢?也就是说,苏军将以怎样的行动出兵波兰和欧洲呢?这才是他们所特别关心和担心的事情。
本来,在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德黑兰会晤及以后的多次信函联络中,他们已经答成了初步协议,这就是法国和德国西部地区由英美军队来负责解放并占领;东欧诸国和德国东部包括柏林由苏军来负责解放和占领。但是,当苏军前出到波兰首都华沙时,所距柏林的距离正好与英美军队距那里的距离相等,这种情况使后者开始另外打起主意。其中主要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罗斯福倒还不太强烈)曾经暗暗想使他们的军队首先突入柏林,从而在战后欧洲树立英国的突出地位,这样也可以遏制布尔什维主义的苏联对欧洲的扩张。因此,丘吉尔一再怂恿罗斯福,要求派代表团到苏德西部前线去看看实际正在发生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样,他们便向斯大林提出了正式请求。
那么,这时的斯大林在想什么呢?
首先,对英美军队6月6日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由此真正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联的态度是欢迎的。虽然斯大林早在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就说过没有欧洲第2战场苏联也能单独地打败希特勒法西斯之类的话,但他还是乐于看到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二来也可以加速希特勒德国的灭亡进程。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苏联这时并不惧怕英国和美国。斯大林一直相信,苏军经过3年现代化战争的考验和锻炼,肯定要比美国和英国的军队更有战斗力。因此,迅速解放东欧和占领柏林的计划,完全可以由苏联自己决定时间和方式。此外,斯大林与罗斯福之间已有较充分的谅解,他知道罗斯福不会完全支持丘吉尔的愚蠢而又贪心的想法。
第三,关于德国纳粹可能想与英美单独媾和一事,斯大林更有他有力而正确的判断。一次,他对莫洛托夫和朱可夫等人说:“现在,希特勒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他一方面要与苏联作战到底,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和美国人身上,他在想以坚决地抵抗苏联来换取英美可能的与之单独媾和。但我相信罗斯福与丘吉尔是不会同他做这种交易的。他们为了保障自己在德国的政治利益,将不会同已经完全失去人民信任的希特勒分子相勾结。更何况,他们也不愿意和不敢因此而永远背负起其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骂名的。”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斯大林才有充分的把握。事先,他曾在电话里告诉华西列夫斯基,要尽可能好好地款待这两位英美使者,他们要求到前线去实地观察也完全可以允许。华西列夫斯基当时觉得,最高统帅似乎也可以做一个颇为不差的外交家呢。
到华西列夫斯基这里来的是英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伯劳兹将军和美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迪安将军。可是,他们并不是一起来的,先是伯劳兹将军,而后才是迪安将军。华西列夫斯基只知道斯大林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他对罗斯福和美国的态度要好一些,而对丘吉尔和英国的态度则差一些。这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人们早就获知了。但这次这样安排是斯大林的意思还是两位客人的主张,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对他们的接待则是一样的。会晤有时安排在森林里,有时则直接安排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司令部里。他们分别向华西列夫斯基通报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情况,而华西列夫斯基则向他们介绍了包括白俄罗斯战役在内的苏军1944年夏季战局。
随后,请他们观察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一个作战地段的战斗情况。在他们的要求下,还请他们看了一些被俘的德国将军。
华西列夫斯基用以招待他们的是那种极为别致的战地宴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失败带来的怒气被发泄到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布什元帅身上。同他的前任一样,这次他也被希特勒撤了职,接替他来的是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然而,莫德尔元帅的临危授命本身,也在逻辑上包含了这样一个推理:一旦他也战败,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只能是与其前任一样。说来也是,40天之后,可怜的莫德尔元帅果然被赖因哈特上将取代。
却说奥尔沙地域的进攻局势,这几天也突然变得格外明朗起来。到26日傍晚,近卫坦克第2军已经通过迂回前出到了奥尔沙以西15公里通向明斯克的公路干线上了。由此再往西,则是更强大的坦克第5集团军突出地。它的任务是继续向西跃进,占领鲍里索夫,并进而直取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同天夜间,担负奥尔沙正面进攻的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终于突破该城郊外的德军防御。第二天,奥尔沙就被攻克了。
向西推进路上的这颗钉子被拔掉后,整个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的各部队便马不停蹄地沿着奥尔沙——明斯克公路干线疾驰西指,到7月1日,这支大军会同坦克第5集团军一举攻下了明斯克西北部的屏障鲍里索夫。至此,整个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各部队便全部前出到了别列津纳河一线。显然,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就是白俄罗斯西部的最大城市——明斯克。
还在鲍里索夫未被攻取时,华西列夫斯基就感到应该看得更远些。因为,他相信,用不了几天,最多三五日,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部队就将解放其正面的列佩尔和波洛茨克;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部队在夺取鲍里索夫之后,也将解放明斯克。因此,必须立即着手战役的新阶段,即不使德军有机会在白俄罗斯东北和东面筑起任何一条新的防线,而必须把他们一鼓作气地彻底赶出白俄罗斯,赶出整个西部国境线。鉴此,他在6月29日同斯大林通话时提出:在全部解决白俄罗斯境内德军的同时,必须着手进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役。而这之前的当务之急必须是,使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前出到波兰和东普鲁士边境,从而彻底切断敌军“北部”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使前者孤立于波罗的海沿岸,对其实施陆上和海上的双重封锁;而对后者则必须加以坚决彻底的歼灭。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的这种分析表示完全赞同,并答应他可以在前线开始具体部署和组织。
随后,应华西列夫斯基的要求,大本营把预备队中精锐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拨给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同时总参谋部又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强大的第39集团军也划归它的建制。这样,该方面军就成为了当时战场上最强大的武装部队。
7月初,解放明斯克被提上议事日程。
此前,希特勒要求莫德尔死守明斯克,并说要把该城变成在俄国作战的最后一座堡垒城市。这样,莫德尔便在明斯克以东建立起一条由多尔基诺沃到戈洛伊斯克、斯莫列维奇、直至切尔文的强大防线。为此,德国统帅部还从苏德战场的其他地段和欧洲国家调集一些新的预备兵团,连同莫德尔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些警备部队和特种部队也被调入这条防线。但是,就像早些时候别列津纳河防线一样,这条防线也没有能够“防”住苏军西进的强大铁流。希特勒的愚蠢在于,他应该为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主动将该集群撤回到波兰或本土,而不是硬把他们送到苏军已经张开的口中。当然,不甘心失败并拼力挽回失败,这就是一切失败者所经常陷入的一种逻辑悖论。
7月1日,当鲍里索夫被攻克后,坦克第5集团军便插向东北方向。第二天便前出到了斯维斯洛奇河河源附近,从而封锁住了德军北去的道路。第31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则坚守东部方向并冲入敌军斯莫列维奇一段的防线。近卫机械化第3军渡过维利亚河后,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占领了维列伊卡,从而堵住了德军向西北方向的退路。随后,白俄罗斯第1和第3两大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南北两个方向开始向明斯克西部包抄迂回。到7月3日,这两支大军胜利地在明斯克市中心会合。
至此,莫德尔方发觉,自己苦心经营的这道防线不但丝毫没用,反倒真正地把自己拴到了四面苏军的中间。先前,他想方设法要把部队调到这一地域以加强防守,现在,他则不得不琢磨怎么把这些部队弄出去以脱离苏军的手掌心。然而,一切努力都没用了,苏军白俄罗斯的三大方面军正在呈向心运动向他压来:在西北和北部的是第3方面军;正东面的是第2方面军;在南部和西南的是第1方面军。这就像一只中国人所喜欢吃的巨形饺子,苏军是面皮,德军则成了它里面的饺子馅。
作为“饺子馅”的部队,包括有从莫吉廖夫方向败退下来的第4集团军,从维捷勃斯克、奥尔沙以及博布鲁伊斯克各方向逃出来的坦克第3和第9集团军残部,还有莫德尔刚刚调来的那些预备兵团。以前侥幸溜出的和新近送进来的,这次可真要一锅端了。此间,合围圈内这些德军曾于7月4日到8日做过3次企图突围的冒险尝试:一次是向北,一次是向西南,随后又向正南。但是,这些冒险都未能得逞,相反倒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伤亡。据后来被俘的一名德军上将供认,仅在这3次突围中,他们就损失了大约4个师的兵力。
按大本营原来的计划,最后消灭合围圈内敌军的任务是交给整个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第31集团军的,但由于敌人越来越丧失战斗力,合围圈也在越来越缩小,最后便责成白俄罗斯第33集团军和原指定的第31集团军来完成,并决定此后第33集团军也归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建制。7月10日,这两支方面军开始向合围圈内的德军发起紧缩进攻。敌军虽然还在某些地段负隅顽抗,但整体状态已是苟延残喘,甚至气息奄奄了。到12日,被合围的敌人开始举白旗投降。有些德军士兵干脆把白衬衣一撕两半,把枪筒穿到一只袖管内高高扬起。经初步清点战场,被俘者约在3.8万之多,其中军官达780多名,将官11名。还缴获了德国第4集团军的全部技术兵器、装备和后勤单位。
此间受命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后来曾经写道:
“中央”集团军群方面的情况,自 7月 20日以来就更悲观了,实际上是已经不堪收拾。俄军在贝里西拉与波洛茨克大沼泽地之间的攻击已经获得成功。6月22日到 7月3 日之间,它已经在罗格齐夫、乔赛、奥尔沙以北和维捷勃斯克的两侧地区突破了德军的阵线,在整整地歼灭了德军25个师后,继续压迫德军逐步后撤。在最后数天内,俄军对于战果的扩张更是获得了惊人的胜利,不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站不住脚跟,而且“北部”集团军群也被拖住,陷入了全面崩溃的局面。
7月5日,在明斯克获得解放之后,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该市市区。看到这座昔日秀丽的城市已经变成废墟,他的心情极为沉重。尤其是那些饱受法西斯蹂躏的市民们的饥黄而憔翠的面庞,更令他不忍卒视。整个城市几乎被离去之前的敌人炸掉。发电厂、火车站、大多数工业企业和文化设施都不见了踪影。在较大的建筑物中,敌人没来得及炸毁的只剩下白俄罗斯政府大厦、白俄罗斯**中央委员会新楼和红军之家等。因为,德国人曾在占领期间用这些地方来办公……
明斯克和波罗茨克的解放以及明斯克东部合围圈内德军的被歼,在事实上结束了白俄罗斯战役第一阶段的战事。
在这个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突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略防线。因此,当时大本营的战略要求是四大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第2、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沿各个方向实施向心突破,并在维捷勃斯克、奥尔沙、博鲁布伊斯克和明斯克等地域合围、歼灭掉敌军主力集团。现在,当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出现了立即追击敌人、进一步扩大突破口、横扫西线全部德军、驱逐其出苏联国境的新任务。
因此,最高统帅部在给上述各方面军的新训令中,就提出了各部队应立即沿所在地域离心方向实施突击和追击的任务。当时,大本营要求,在中部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必须直接向西挺进,前出到波兰东部地区。而在它们两翼的部队则分别呈扇形向西南和西北做大幅度展开,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向西南、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向西北然后向北全面展开。这样,整个战略布局像一把展开后的巨大扇面:白俄罗斯第2和第3方面军是轴线到中部的扇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是它的左翼扇面;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是它的右翼扇面。这个巨大无比的扇面覆盖了整个苏联西部的白俄罗斯地区。其前端和左右两侧还分别覆盖了部分乌克兰、波兰、东普鲁士和立陶宛广大地区。
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直接指挥下,这只巨大无比的扇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扇动。结果是,在扇面中部的白俄罗斯获得了完全解放,两翼和前部的乌克兰、波兰东部、立陶宛也被解放。苏军的整个西部战线一口气向前推进了600公里!其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经前出到华沙城下。
华西列夫斯基未参与直接向西部方面挺进的工作。此后,他负责的方向转向了西北和北部,即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再往后,则是对东普鲁士的进击。
7月6日到9日,华西列夫斯基还在白俄罗斯前线接待了前来访问他这位苏军总参谋长的英国和美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
这次活动当然是根据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指示安排的。原来,英美两国从诺曼底登陆作战以来,就注意到了苏联红军这场大规模的以巴格拉季昂将军的名字命名的白俄罗斯战役。他们隐约地感到,苏联人的这次反击作战很可能像1812年击败拿破仑一世那样,彻底地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俄国。那么,此后呢?也就是说,苏军将以怎样的行动出兵波兰和欧洲呢?这才是他们所特别关心和担心的事情。
本来,在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德黑兰会晤及以后的多次信函联络中,他们已经答成了初步协议,这就是法国和德国西部地区由英美军队来负责解放并占领;东欧诸国和德国东部包括柏林由苏军来负责解放和占领。但是,当苏军前出到波兰首都华沙时,所距柏林的距离正好与英美军队距那里的距离相等,这种情况使后者开始另外打起主意。其中主要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罗斯福倒还不太强烈)曾经暗暗想使他们的军队首先突入柏林,从而在战后欧洲树立英国的突出地位,这样也可以遏制布尔什维主义的苏联对欧洲的扩张。因此,丘吉尔一再怂恿罗斯福,要求派代表团到苏德西部前线去看看实际正在发生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样,他们便向斯大林提出了正式请求。
那么,这时的斯大林在想什么呢?
首先,对英美军队6月6日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由此真正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联的态度是欢迎的。虽然斯大林早在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就说过没有欧洲第2战场苏联也能单独地打败希特勒法西斯之类的话,但他还是乐于看到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二来也可以加速希特勒德国的灭亡进程。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苏联这时并不惧怕英国和美国。斯大林一直相信,苏军经过3年现代化战争的考验和锻炼,肯定要比美国和英国的军队更有战斗力。因此,迅速解放东欧和占领柏林的计划,完全可以由苏联自己决定时间和方式。此外,斯大林与罗斯福之间已有较充分的谅解,他知道罗斯福不会完全支持丘吉尔的愚蠢而又贪心的想法。
第三,关于德国纳粹可能想与英美单独媾和一事,斯大林更有他有力而正确的判断。一次,他对莫洛托夫和朱可夫等人说:“现在,希特勒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他一方面要与苏联作战到底,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和美国人身上,他在想以坚决地抵抗苏联来换取英美可能的与之单独媾和。但我相信罗斯福与丘吉尔是不会同他做这种交易的。他们为了保障自己在德国的政治利益,将不会同已经完全失去人民信任的希特勒分子相勾结。更何况,他们也不愿意和不敢因此而永远背负起其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骂名的。”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斯大林才有充分的把握。事先,他曾在电话里告诉华西列夫斯基,要尽可能好好地款待这两位英美使者,他们要求到前线去实地观察也完全可以允许。华西列夫斯基当时觉得,最高统帅似乎也可以做一个颇为不差的外交家呢。
到华西列夫斯基这里来的是英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伯劳兹将军和美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迪安将军。可是,他们并不是一起来的,先是伯劳兹将军,而后才是迪安将军。华西列夫斯基只知道斯大林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他对罗斯福和美国的态度要好一些,而对丘吉尔和英国的态度则差一些。这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人们早就获知了。但这次这样安排是斯大林的意思还是两位客人的主张,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对他们的接待则是一样的。会晤有时安排在森林里,有时则直接安排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司令部里。他们分别向华西列夫斯基通报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情况,而华西列夫斯基则向他们介绍了包括白俄罗斯战役在内的苏军1944年夏季战局。
随后,请他们观察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一个作战地段的战斗情况。在他们的要求下,还请他们看了一些被俘的德国将军。
华西列夫斯基用以招待他们的是那种极为别致的战地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