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章节目录 > 第十七章 进军至东普鲁士

第十七章 进军至东普鲁士(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2017-02-13 11:36
。尽管几乎每次大本营讨论问题都请他去参加,但那是作为总参谋长而必须列席的。而且,在原来的大本营成员中,除了朱可夫之外,方面军一级的首长从来也没有过。是为了照顾他和朱可夫在军队中历来接近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呢?还是为了吸收安东诺夫加入?他搞不懂,实在搞不懂,也许根本没必要搞懂这些。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清楚的,那就是:随着卫国战争的发展,斯大林和苏联党政机关,甚至包括一些外国的军事权威人士,早都已经把他看成是苏联红军的第三把手了。

    总的看,华西列夫斯基之此次受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与辞去总参谋长一职,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成分,而且,也不无临危受命的意蕴。

    20日,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第二天,他便开始着手对该方面军的全部领导工作。好在他与方面军军事委员及集团军一级的首长们早就十分熟悉。很快,他们便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合作关系。

    但是,前线的战事仍是十分地吃紧,更糟糕的情况还在于,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进攻受挫的稍晚些时候,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在哥尼斯堡地域和泽姆兰德半岛的局势也大大地出现了危机。原来,该方面军按大本营指示先在哥尼斯堡组织防御性作战,而把主力集结到了泽姆兰德半岛附近,以便在20—27日期间粉碎敌人该集团。可是没想到,该两部敌军在得到德国统帅部从海上运来的预备队支援后,竟在19日先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发动了反攻。敌人的突击是分别从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两地相向发起的,经过3天激战之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不但没能阻住敌人的反攻,反倒被敌人把战线逼退了不少,从而使敌人成功地建立起一条连结哥尼斯堡集团和泽姆兰德集团的走廊地带。

    最高统帅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考虑到消灭整个东普鲁士敌军集团的战役行动需有一个统一的领导,21日决定把所有在这一地区作战的部队都划归华西列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建制。据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从1945年2月24日24时便撤销了,其所属部队改称为泽姆兰德集群,原该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大将遂被任命为该集群司令兼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司令。这样一来,合编后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编成就大大地扩大了。它计包括如下集团军:

    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为昌奇巴泽上将;

    第43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博罗多夫上将;

    第39集团军,司令为柳德尼科夫中将;

    第5集团军,司令为克雷洛夫上将;

    第50集团军,司令为奥泽罗夫中将;

    第31集团军,司令为沙弗拉诺夫中将;

    第28集团军,司令为卢钦斯基中将;

    第3集团军,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上将;

    近卫第11集团军,司令为加利茨基上将;

    诸兵种合成第48集团军,司令为古谢夫上将;

    空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赫柳金上将;

    空军第3集团军,司令为帕皮艾上将;

    此外,还有大量的独立坦克军和独立机械军、独立骑兵军部队。

    尽管看起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现在的兵力十分强大,但它的突击力量仍是有限的。因为,各部队都已大大地减员而又没有得到任何补充——大本营仍把主要力量放在柏林方向上。该方面军尤感困难的是物资供应和燃料,一则供应有限,二则后方遥远。只是有限的军用列车在逐段修复和重建的铁路上缓慢地向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资。

    鉴此,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只有先暂时停止对敌泽姆兰德集团的11个师的主动战斗,而把主力用在消灭更大的敌19个师组成的海尔斯贝格集团上面。除此,方面军没有任何其他良策可行。经最高统帅部同意,粉碎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役准备必须在20天之内完成。

    3月15日,分割聚歼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作战行动开始了。苏军6个集团军分别从东面和东南两个方向对海林根拜尔总方向实施了分割突击,空军第1集团军在浓雾弥漫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克眼种种困难对地面作战部队给予了有力的支援。战斗一直激烈地进行了两周。各步兵集群硬是踏着没膝深的沼泽地,一公里一公里地向前推进,许多战士为加速完成合围动作连靴子陷在泥里也不要了。后勤部队为及时把有限的弹药送上前线,干脆把军大衣铺在泥泞的路面上让运输车队通过。最后,整个19个师的敌军在哥尼斯堡以南的广大地域被合围成了两个包围圈:海林根拜尔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此役计歼敌9.3万多人,俘敌4.6万多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炮600多辆、野战火炮3560门、迫击炮1440门及作战飞机128架。

    一直在企图向南运动以突击向柏林方向前进的苏军侧翼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终于被彻底就地解决。这次战役的战果是巨大的,但它打得艰苦和残酷之状,也使华西列夫斯基永远不能忘怀。事后,他曾写道:“春泛使河水溢岸,把整个地域都变成了沼泽。苏联军人跨过没膝的泥泞,冲破炮火和烟雾,直指法西斯集团的中心。敌人企图摆脱我军,慌忙跳上驳船、舢板、轮船,随后就炸毁了堤坝。由于浪涛向平原倾泻,有上千的希特勒士兵葬身水中。而那些得以逃生的敌人又落入了苏军的火网,我们的飞行员扫射了载着法西斯分子驶向海里的轮船和驳船……”

    在消灭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便指示巴格拉米扬展开了强攻哥尼斯堡敌军的准备工作。

    当时,敌哥尼斯堡集团共有4个步兵师及一些独立团的正规部队,此外尚有要塞部队、警备部队和所谓的“民众冲锋队”。总计兵力约有13五人、400余辆坦克和强击炮、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泽姆兰德半岛各机场还有170余架作战飞机可供使用。在该城城内及近郊地区,除了1月间被苏军攻破的外廓之外,敌军还有3道设有永备工事和防坦克障碍物的防御阵地。第一道设在距市中心6—8公里处,它由数条障碍线和密雷组成,其中还有15座坚固的堡垒,每个堡垒内都有一支精干的守备队严守。沿城区周围的是第二道防御阵地,包括有一些石料建筑物、街垒和钢筋混凝土永备发射点。环绕市中心的第三道防御阵地,主要是由一些棱堡、塔楼和坚固的建筑物组成。该市市中心还有一个极为坚固的古堡,它可容纳数千人。这里的内城守备队全由死心塌地的法西斯分子组成。

    为了一举攻破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坚固要塞城市,华西列夫斯基特别从大本营申请了最强大的压制兵器,并集中了方面军几乎所有的加强火力。到进攻开始时,方面军共有约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大口径的重炮,包括大威力和特别大威力的口径为203毫米到305毫米的火炮数百门。为了炮击重要目标,并不让敌军沿哥尼斯堡海路撤退其军队和装备,还专门部署了5个海岸铁道炮兵连把守各个通道,给他们配备的兵器全是射程可达34公里的远程重炮。此外,担负攻城任务的地面部队各师也都配备了包括火箭炮兵在内的强大炮群。在航空兵和空军火力方面,参加这次战役行动的不仅有方面军所属的两个空军集团军,还调来了列宁格勒方面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部队,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指挥的航空兵第18集团军的轰炸机群,也被斯大林直接派到了这里。

    具体的地面攻城计划是:从北面和南面沿向心方向同时实施强有力的夹击,迅速分割敌军守备队,并攻占该市。为牵制德军泽姆兰德集团,华西列夫斯基还计划在西部滨海的皮拉乌海军基地方向上实施辅助突击,以使该部敌军不能向哥尼斯堡市区增援。此次担任攻城的部队,全由泽姆兰德集群所属各部组成,它们包括有第43、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第39集团军等。

    3月17日夜间,华西列夫斯基专门为战役开始时间问题与斯大林通了话。原来大本营给他们规定的攻城时间为不迟于3月28日,但那时南面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才刚刚被消灭,部队部署根本来不及。因此,他建议改为4月初,至迟不超过4月8日。后来,斯大林同意了,并答应派新任空军主帅诺维科夫空军上将前去充当他的助手。

    4月2日,苏军炮兵和航空兵的强大火力准备开始了。华西列夫斯基说,他还很少亲眼看到过这样的猛烈而长时间的立体火力轰击场面。整个4天之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都没有过瞬息的停止,当时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安静’二字的存在”。事先,各炮兵部队和航空兵轰炸机群已经搞到了哥尼斯堡城区的一份兵力兵器部署模型,因此轰击和轰炸的效果极佳,城内的许多坚固建筑全被夷为废墟,各主要雷区也被炮击引爆了。整个城区和近郊完全变成了一片火海,从白天到晚上,浓烟蔽日,火光冲天,各种爆炸声此起彼伏,震人魂魄,夺人心胆。

    4月6日,经过4昼夜的毁灭性炮火轰炸,攻城部队的坦克和步兵向敌人发起了冲击。在冲击推进的过程中,方面军本身的徐进弹幕射击也给了突击集群以有力的掩护。攻击开始以后,华西列夫斯基再也坐不住了,他离开了自己的指挥所,不间断地到第39、第43和近卫第11集团军的指挥所去巡视和实地观察。当他发现第39集团军由北向南的突击不够有力时,立即调来了第5集团军到西北方向。很快,两支部队便切断了哥尼斯堡和泽姆兰德半岛的敌军的有效联系。随后,第50集团军封锁了从东面入城的道路,近卫第11集团军从城南方向的突击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第43集团军也从西北方向突入城郊地区。第一天下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但各堡垒和永备地下发射点内的敌军守备队仍在拼死抵抗。

    第二天是攻城战斗的决定性一天。仅在这一天中,方面军就出动了作战飞机4700架次,向敌军阵地和堡垒投掷炸弹多达1500多吨。晚上又出动轰炸机1800架次,敌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被炸塌了无数个缺口。但即使这样,奉命不得撤退半步的敌军仍没有放弃垂死前的挣扎,在某些地段,绝望的敌人还组织了拼死的反扑。最先从西面和南面突击要塞内层的苏军第43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部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空前的肉搏。在炮声隆隆、火光阵阵之中,白刃翻飞,喊杀连天。晚上,城内的合围圈终于在城区的西面合拢了。到第三天上午,要塞内已有300多道街区为苏军所占领。

    4月8日,为了避免更多的无谓牺牲,华西列夫斯基以方面军司令的身份向哥尼斯堡守敌发出了劝降最后通牒。然而,守敌仍然决心抵抗到底。这样,更加激烈的街区战斗在全城四面八方展开了。苏军英勇的战士们在火焰、烟雾和尘埃中奋不顾身地前进,他们一个街垒一个街垒地肃清敌人。但仍有很多暗堡中敌人不时地向苏军战士发出致命的射击,眼见英雄的战士倒下去,各级指挥员十分痛心。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华西列夫斯基决定,暂时放弃争夺所有市区的敌人筑垒,各步兵团队撤到指定街垒位置,以便明天实施加强轰击炮火与地毯式飞机轰炸。9日清晨,50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架轰炸机几乎同时对有限的敌军固守区域进行了轰击和轰炸。这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毁灭性打击!不到一个小时,敌军的堡垒和建筑物内便越来越多地挂出了投降的白旗,待到轰击停止后,德军成队成队地从筑垒工事里走了出来。到当天夜间,城市所有的敌人全部被肃清。被俘敌军总数高达9.2万人,其中军官和将军1800人。这里面就有哥尼斯堡警备司令拉什中将。

    后来,拉什将军在接受审讯时说:

    要塞的士兵和军官们在头两天守卫很坚定,但俄国人的力量远远胜过我们,并且占了上风。他们善于隐蔽地集中了如此多的炮兵和飞机,集中运用这些兵器摧毁了要塞的工事,这使我的士兵和军官大丧其胆。我们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我们走出工事到大街上想同司令部取得联系,可是不知往哪里走,完全迷失了方位。破坏得如此厉害的熊熊燃烧的城市已经彻底变了样。我怎么也不曾想到,像哥尼斯堡这样的要塞竟会如此迅速地陷落。

    俄国统帅部很好地拟定并且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战役。在哥尼斯堡城下我们整整丧失了10万军队。哥尼斯堡的失守,使我们失掉了最大的一个要塞和德国在东方的支点。

    是的,希特勒曾经称哥尼斯堡是德意志国家有史以来最好的德国要塞,并且说它是“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该城失陷后,希特勒在他的柏林地下办公室里气得暴跳如雷。他先是破口大骂“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魏斯上将,后来又以无可奈何的狂暴情绪缺席判处了被俘的要塞司令拉什将军的死刑。

    当苏军前线部队还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胜利的捷报就传到了莫斯科。4月9日当晚,首都上空响起了324门祝捷礼炮的24响齐鸣。这巨大声响载着胜利的喜庆,震天动地。这次使用的是第一等级的礼炮庆贺方式,它只限于在解放加盟共和国首都、攻克其他国家的首都或庆祝其他特别重大的事件时鸣放。

    翌日清晨,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了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打给他的祝捷电话。在电话里,最高统帅高兴地告诉他,他已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同时,还准备为他颁发第二枚“胜利”勋章。斯大林说:“我祝贺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希望您取得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全歼东普鲁士境内的法西斯匪帮。”

    华西列夫斯基十分激动,他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巨大荣誉表示感谢。最后,他说道:“斯大林同志,请放心。我将迅速执行您的指示,全歼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残余敌军!”

    确实,华西列夫斯基值得骄傲和自豪。要知道,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荣获过两枚苏军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的只有3个人,即除了他本人外,再就是斯大林和朱可夫,后俩人分别是苏军的正副最高统帅。他的第一枚“胜利勋章”是在乌克兰战役胜利后获得的。当时是1943年4月10日,正好是敖德萨城被攻克的日子。

    在这次进攻哥尼斯堡的战役中,仅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中,获得各种奖励和勋章的就高达数万人。

    哥尼斯堡被攻克后,在整个东普鲁士就只剩下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它在这时还有8个师的兵力,其中只有1个坦克师。而且,它已绝对地处在强大苏军的包围之中。海路上有波罗的海舰队的严密封锁;陆路则被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围得铁桶一般;即使在空中也有终日不断的苏军航空。作战飞机在他们头上盘旋巡视。

    鉴于敌泽姆兰德集团已经插翅难逃,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向他们发布了劝降通牒。该通牒全文如下:

    留在泽姆兰德的德国将军、军官和士兵们:

    现在,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要对你们讲话。

    你们清楚地知道,德国全军已经遭到了彻底的粉碎。俄国人已经到达柏林城下和维也纳,盟军也已到达莱茵河以东300公里的地方,他们已经占领不来梅、汉诺威和不伦瑞克,直抵莱比锡和慕尼黑城下了。半个德国已经在俄国人和盟军的手中了。

    德国最坚固的要塞之一哥尼斯堡在3天内就被我们攻克了。要塞司今、步兵将军拉什已经接受了我提出的投降条件,带着大部分守备部队投降了。投降就俘的德军总共有92000名,其中军官有1819名,将军有4名。留在泽姆兰德的德军官兵们!现在,在哥尼斯堡这个德军在东普鲁士的最后堡垒易手之后,你们的处境已经绝望了。

    你们距正在战斗的什切青前线有450公里之遥,往西的海路也已被我们俄国的潜舰切断。你们现在是处在俄**队的深远后方,你们已经没有出路了。与你们对峙的,是力量数倍于你们的苏联红军。力量当然在我们方面,你们的任何抵抗都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这只能导致你们的死亡和聚集在皮乌拉地区的大量平民的牺牲。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我要求你们必须在24小时内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投降就俘。凡是停止抵抗的将军和官兵,都将得到生命的保障和足够的饮食,并在战后予以遣返。所有的伤病员将立即得到医疗。我允许对一切投降者给予无损士兵尊严的待遇,和平的居民也将可以回城或回乡从事和平的劳动。

    这些条件对兵团、团、分队、小组和个人同样适用。如果我的要求在提出后的24小时内未被执行的话,那么你们就将会有被歼灭的危险。

    德军官兵们!如果你们的指挥官不接受我的最后通牒,你们就单独行动吧。

    保全性命,投降就俘吧!

    苏联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今

    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

    1945年4月11日莫斯科 时间24时

    然而,华西列夫斯基的这个要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回答。

    4月13日凌晨,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预定的突击集团以双倍敌人的兵力发起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强大攻势。

    按预先计划,突击地点选择在泽姆兰德半岛中部的费什豪森方向,目的是分割敌军集团,然后加以各个歼灭。担负主攻任务并从北向南并肩作战的是近卫第2、第11集团军,第5、第39,第43集团军。

    进攻的当天,敌军的防御阵地就被突破了。到第二天,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德军就开始了总退却。到17日,整个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发起战役总攻的时候到了,强大的苏军犹如势不可当的潮水,翻卷着冲天的巨浪向守敌呼啸扑去,不到3个小时,费什豪森就被占领。随后,不到当天傍晚,泽姆兰德半岛上的德军就便彻底肃清了。希特勒的私人代表、泽姆兰德集团的敌军头子科赫乘机乘坐整个冬天都停泊在这里的一艘破冰船逃走。当他临逃之际,还严令士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4月25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积极配合下,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克了皮拉岛。这是德军在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大港口,也是它在这里的最后一个要塞和据点。

    至此,整个东普鲁士战役以苏军的最后全面胜利而告终。由此,希特勒法西斯德国在东方的最大反动堡垒彻底陷落了。

    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这次战役的前半段是费尽心思又吃了不少辛苦的,只是在后半段才最终出现了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甘甜。正是因为有了前半段的辛苦劳作,才积累并赢来了后半段的胜利丰美。这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那样,梅花香自苦寒来。就他个人前后领导和指挥来说,又可以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