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兵败莫城(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戈林 2017-02-13 11:37
任何借口都是拙劣的,都会被看穿。戈林长叹了一口气,对米尔希说:“看来我是用错了人,乌德特一直在欺骗我。”
接着队他那宽大的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一叠厚厚的图表,扔到米尔希面前,恨恨他说:“你看看这些东西,乌德特长期以来就是用这些东西愚弄、欺骗了我,使我成了瞎子!”他又站起来敲打着这些图表大叫:“他就是用这些三色笔绘成的图表骗我。”米尔希默默地看着怒不可遏的戈林尽情表演,尽管他有许多话要说。显然,戈林长期以来对乌德恃的放纵和庇护,已使德**工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此之前,米尔希曾多次提醒戈林,要他注意空军军械局的情况,可戈林每次都回答说,他对乌德特的工作是满意的。戈林真要追究责任的话,那最终的责任者只能是他自己。
不久,希特勒任命米尔希为新的空军军械局局长。米尔希果然没有辜负元首的厚望,到1944 年4 月,德国飞机制造厂的产量。
比乌德特担任军械局长时增加了14 倍。
乌德特死后不久,又一出悲剧在德国空军中上演,战斗机部队司令默尔德尔斯在驾机返回东线时,于布雷斯劳坠毁。为默尔德尔斯举行过葬礼之后,戈林委任加兰接替了死者的职位。12 月1 日,戈林在加兰的陪同下,乘坐他的“亚洲号”专列去了巴黎。他想尽快离开充满肃杀之气的柏林,呼吸一下塞纳河畔的清新空气,再从那座令他无法忘怀的网球场大厅中搜寻一些中意的艺术品,让他那被一系列变故弄得发昏的大脑休息一下。
就在戈林出发去巴黎的那一天,在冰天雪地的苏联前线,包克元帅命令他的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气温降至零下31 度,冰雪覆盖着大地,德军的行动受到了限制,装甲部队施展不开。古德里安将军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天寒地冻,无处避寒,身无棉衣,人员装备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燃料也供应不上——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无法再履行司令官的职责……。”12 月2 日,莫斯科的气温继续下降。古德里安指挥他的第二坦克集团军向莫斯科城南突进”可是,坦克车驾驶员冻得不能正常工作,坦克炮塔被冻住,炮弹卡住动不了,严寒使炸药只能发出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苏军的抵抗却越来越顽强,古德里安只好下令暂缓行动。到12 月5 日,德军全线停止进攻,并在部分地区出现后撤现象。坐镇大本营的希特勒如坐针毡,一天当中给包克发去数次电报,命令德军务必坚守阵地,为“新的攻势”作准备。
12 月6 日,在苏联红军中路战线司令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由100 多个师组成的苏军反攻部队发起了进攻。尽管为了扭转局势,希特勒曾亲自飞赴莫斯科前线督战,并撤换了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一大批前线指挥官,但还是无济于事。
戈林仍旧在巴黎消磨时光,对前线的局势漠不关心。他每天不是到卢浮宫参观,就是同一些艺术品商人打交道,抽空还多次到埃米在巴黎开设的一家时装店参观,他在此期间所做的唯一一件公事就是和加兰一道视察第26战斗机大队,他们在那里检查了新式战斗机的性能。转眼之间,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12 月9 日晚上,戈林得到了日本军队进攻珍珠港的消息。他大吃一惊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派副官去把加兰找来。
副官出去后,戈林走到窗前,凝视着宁静的夜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事态究竟将如何发展,尚不可预料,思前想后,戈林心乱如麻。他知道,希特勒早在年初,就曾指示里宾特洛甫,尽力说服日本进攻英国在亚洲的领地。
因为希特勒认为,只要日本人在亚洲挑起事端,使美国在那个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美国人卷入欧洲战争的可能性就极小。即使罗斯福想要参战,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势力也不会同意在两线同时作战。这样,美国人就只好留在太平洋地区,同世界上最强大的日本海军作战,保卫自己的西海岸了。可是,戈林却不这样看。尽管在公开场合,他一再挖苦美国人“唯一擅长的就是制造汽车——而不是飞机”,其实是在给自己壮胆,他对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比谁都了解,知道大批制造飞机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国人一旦在亚洲占了上风,就会抽出身来同英国人一起对付德国。到那个时候,战争的结局就不那么乐观了。此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存在,那就是假如德国不向美国宣战,美国即使打败了日本,也并不公开介入欧洲战争。在戈林看来,这种可能对德国人最为有利,也比较有希望成为现实,想到这里,戈林不由得暗暗地祈祷,希望希特勒千万不要向美国宣战。
加兰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戈林的沉思。戈林告诉加兰,“日本人已经向美国人宣战,日本海军袭击了珍珠港。我们马上回柏林。”停了一会儿,他拿起那根特制的元帅手杖轻轻地敲打着写字台,自言自语似他说:“这一下子,我们就得全体上阵了。”
第二天中午,戈林的专列临时停在莱茵兰车站,他同希特勒通了电话。
希特勒在电话里说,他已决定向美国宣战,并已通知德国驻华盛顿的临时代办在明天下午3 点半钟,向美国政府递交宣战宣言。戈林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这样一件大事,希特勒事无竟没同他商量,竟把他这位帝国元帅蒙在了鼓里。戈林恼羞成怒,心急如焚,不管不顾地大声对希特勒嚷道:“根据三国条约,既然日本首先开战,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向美国宣战,条约规定只有在日本受到美国人的侵略时,我们才有义务向美国宣战。”希特勒打断了戈林的话,说,“这种话里宾持洛甫也说过。但是,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宣战,那么三国条约就等于失去了政治上的意义。况巨,我们现在实际上同美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他们一直在大西洋对我们的海军实行打击,只不过是我们在克制——好了,你尽快回到大本营,这件事已经决定了,没有人能让我改变主意。”“啪”的一声,希特勒把电话放下了。戈林慢慢地放下电话,颓然跌坐到椅子上。
戈林怀着满腔愁绪回到了柏林。12 月11 日上午。他主持召开国会会议,通过纳粹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宣言。在希特勒即兴发表充满煽动性的演说时,戈林面无表情坐在后面一排。恐惧感、失落感牢牢地控制着他,使他的心情坏极了,他觉得自己同台下那些不时向希特勒欢呼的头脑简单的国会议员没什么两样,都仅仅是元首的战争棋盘上的一个可以随意摆放的棋子。
国会会议结束后,希特勒的副官让戈林到国会大厦的一个房间里等希特勒,戈林以为希特勒会向他解释在向美国宣战之前没同他商议的原因,没想到希特勒却只字不提这件事,只就各个战场的情况同戈林交换了意见。希特勒对戈林说,空军一定要在俄国和北非战场上继续发挥作用、并对前一阶段空军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表现表示满意。戈林本来做好了聆听希特勒对空军在北非的作战情况的批评意见的准备,却意外地受到了表扬,不由得想元首真是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活题一转入苏联战场,希特勒便变得歇斯底里起来,他不断地痛骂陆军的将军们无能,从包克一直骂到勃劳希契。戈林趁此机会公报私仇,说了他们许多坏话。希特勒大骂一通之后,心里痛快了一些。他对戈林说:“我不能再让这些将军毁了我们这场战争。从现在开始,我要亲自指挥军队——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已经告诉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无论在任何形势和条件之下,都不许后撤。我真不明白,他们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只要后撤,用不了几天,我们在莫斯科的部队就得全部垮下来。
他们忘记了,我不是拿破仑,我不会做出那种千古憾事。”
“我同意您的看法,因为在莫斯科的后面,没有任何可使我军顺利后撤的防线,后撤的军队很可能几天之内就在严寒中垮掉。”戈林附和着元首。
希特勒接过戈林的话头说:“还有士气,他们忘记了,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后撤,我们的士气就要受到影响,就会使失败的情绪像瘟疫一样,波及其他战线,我决不允许在我们的部队中出现这种情况。”
回到卡琳庄园后,里希待霍芬将军来访,戈林急忙让他汇报一下前线的情况,里希特霍芬绘声绘色地把德军的悲惨境遇描述了一遍。他讲了在零下30 多度的严寒中,衣着单薄的士兵如何坚守阵地,讲了坦克部队已陷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中。他正滔滔不绝他讲着,戈林不高兴地打断他的话说:“不要再讲了,我想我军在前线的情况不会糟到这种程度。你悲观地估计形势,大概是因为受到陆军那些无能的将军们的影响,你是空军在莫斯科前线的司令,会将这种情绪带到部队中去!”
里希特霍芬非常生气地站起来辩解:“我觉得我说的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情况。如果您只想听好听的,那么您完全可以找别人来说,何况您也不应该只要求听好听的。”
戈林对里希特霍芬的态度似乎没太介意,他也站起身来,在地上转了两圈,然后慢吞吞地问道:“这么说,你认为现在我们在莫斯科的部队只好撤退了,既然你将前线的形势说成是这个样子。”
“不,恰恰相反。”里希特霍芬显然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不安,他尽力压低声音说:“我对您说的只是前线的真实情况,说这些并不等于就是说我们现在己被俄国人打败。前线的形势严峻,才说明了我们的士气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如果现在我们撤退的话,那就只好步拿破仑的后尘了。”说着说着,里希特霍芬又重新激动起来,他说:“既然陆军的兵力不够,就应该把空军多余的人员统统送到前线去。要告诉每一个士兵,要么战胜,要么战死。
元首必须向前线的将士们呼吁,全军将士一定要不屈不挠,决不后退。”说完这番话,里希特霍芬平静下来,等着戈林的反应。
戈林大声叫道:“说得好,你不愧是我们空军的骄傲。我今天和元首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和元首的意见完全一致。我们不能从莫斯科退下来,撤退只能是陆军那些糊涂将军们的想法。”接着,他又亲切地拍着里希特霍芬的肩膀说:“明天你和我一起去元首那里,将你的看法再向元首讲一下。”
顿了一下,他缓缓他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不久所有的人都会知道。”
看到戈林露出异常沉重的表情,里希特霍芬歉疚他说:“帝国元帅阁下,我为自己刚才的鲁莽向您道歉。”
戈林宽厚地一笑:“不,我应该向你道歉,是我先发的火。”里希恃霍芬深受感动,心情舒畅地离开了卡琳庄园。
第二天,戈林果然带里希特霍芬去见希特勒,将他们的意见向希特勒陈述了一遍。帚特勒认真地向里希特霍芬询问了前线的情况和德军的士气,然后对戈林和里希霍芬说:“你们的话使我坚定了决不后撤的信心。”同日,希特勒正式向莫斯科前线的德军指挥部下达决不允许后撤的命令。
然而,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尽管希特勒严令不许后撤一步,但朱可夫指挥下的苏联红军的猛烈进攻,使得德军每坚持一天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盛怒之下,希特勒接受了勃劳希契的辞职。在同一天,希待勒宣布,他将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戈林得知一向同他不和的勃劳希契辞职的消息,不仅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戈林后来在和勒歇泽谈起这件事时说,“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是有些怜悯勃劳希契,尽管在此之前,我对陆军的行为不满……他是一个可怜的人。”
希特勒没同戈林商量便发布命令,指示德国空军在俄国的全部力量一起出动,摧毁莫斯科附近所有可能被俄**队利用的民居和其他建筑物。对希特勒越过自己,直接向空军发布命令,戈林心生不满,但又敢怒不敢言。
戈林急于从没完没了。越来越棘手的战事中脱身,他想暂时离开东线。
出发前,他本来说要回卡琳庄园,可在半路上改变了主意,提出先去贝希特斯加登,然后再转道去看埃米,这样就得绕出1000 多英里。戈林顾不了许多,他只想走得远一些,快一些,而不想在柏林多呆一分钟。在去贝希待斯加登的途中,戈林问陪他出来的勒歇泽:“你说,我们经过千思万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所考虑,到头来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勒歇泽不知如何作答是好。也许戈林心中己有了答案,那就是原因在于希恃勒战略指挥的失误,可有谁敢这么说呢?现在,希特勒跳到了前台,所有的陆军和空军将领,包括他本人在内,都只能充当希特勒的传声筒了。想到这里,戈林不禁一声悲叹。
戈林人在千里之外,心却无法从元首身边离开,他一直关注着希特勒的态度。几天过去,他见希特勒这次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便放下心来,在圣诞节到来之前赶回了希特勒的大本营。
在1941 年的最后一天,戈林向陆军方面力荐的汉斯·冯·施波内克中将违抗命令,擅自率领部下从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撤下。为了表明自己不徇私情,更为了效法希特勒从严治军,戈林主张严惩施波内克,没想到这引起了他手下的工作人员的义愤。在一次会议上,空军作战部主任霍夫曼·冯·瓦尔道不客气地批评他,“你不能老是高高在上,只管发号施令,等出了问题再让别人去作替罪羊。”后来,在希特勒的总部对施波内克进行了军事审判。
瓦尔道在日记中写道:“3 年来,我小心翼翼,克尽职守,长期忍受着精神奴役,几乎为工作牺牲了个人的一切,并毫无怨言。但今天想到我们这些人将对事态的发展负有最后责任而又无法影响它时,沉重的负担使我认识到,3 年已经足够了。”可以说,戈林的“冷酷无情和不负责任,使瓦尔道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在逼人的寒气中,新的一年到来,可新的一年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好运气。
1942 年1月份,莫斯科前线的德军的处境更加不妙,可以说已到了炭炭可危的地步。1 月2 日,在同希特勒商谈如何挽回东线的败局时,戈林别有用心他说,严厉地制裁不称职和玩忽职守的陆军将领,是制止溃逃和巩固战线的唯一措施。他还奉承希特勒说,这是希特勒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
1 月8 日,接替包克担任第4 集团军司令的克鲁格,不断地给希特勒打电话,在谈完前线的情况后,他总是焦虑他说,如果再不后撤,莫斯科前线的德军阵地在几天之内就可能被冲垮,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天晚上,希特勒终于同意德军撤退,同时又指出“必须是有组织地后撤,以便保持部队之间的联络”。到2 月末,德军已退到离莫斯科二百英里的地区。从此,德军的力量开始走下坡路了,没有一个士兵再敢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站在克林姆林宫的脚下。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巴巴罗萨计划”变做一场迷梦,莫斯科战役成为第三帝国致命的转折点。
正是:战场风云多变幻,人间恶魔难如愿。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接着队他那宽大的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一叠厚厚的图表,扔到米尔希面前,恨恨他说:“你看看这些东西,乌德特长期以来就是用这些东西愚弄、欺骗了我,使我成了瞎子!”他又站起来敲打着这些图表大叫:“他就是用这些三色笔绘成的图表骗我。”米尔希默默地看着怒不可遏的戈林尽情表演,尽管他有许多话要说。显然,戈林长期以来对乌德恃的放纵和庇护,已使德**工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此之前,米尔希曾多次提醒戈林,要他注意空军军械局的情况,可戈林每次都回答说,他对乌德特的工作是满意的。戈林真要追究责任的话,那最终的责任者只能是他自己。
不久,希特勒任命米尔希为新的空军军械局局长。米尔希果然没有辜负元首的厚望,到1944 年4 月,德国飞机制造厂的产量。
比乌德特担任军械局长时增加了14 倍。
乌德特死后不久,又一出悲剧在德国空军中上演,战斗机部队司令默尔德尔斯在驾机返回东线时,于布雷斯劳坠毁。为默尔德尔斯举行过葬礼之后,戈林委任加兰接替了死者的职位。12 月1 日,戈林在加兰的陪同下,乘坐他的“亚洲号”专列去了巴黎。他想尽快离开充满肃杀之气的柏林,呼吸一下塞纳河畔的清新空气,再从那座令他无法忘怀的网球场大厅中搜寻一些中意的艺术品,让他那被一系列变故弄得发昏的大脑休息一下。
就在戈林出发去巴黎的那一天,在冰天雪地的苏联前线,包克元帅命令他的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气温降至零下31 度,冰雪覆盖着大地,德军的行动受到了限制,装甲部队施展不开。古德里安将军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天寒地冻,无处避寒,身无棉衣,人员装备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燃料也供应不上——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无法再履行司令官的职责……。”12 月2 日,莫斯科的气温继续下降。古德里安指挥他的第二坦克集团军向莫斯科城南突进”可是,坦克车驾驶员冻得不能正常工作,坦克炮塔被冻住,炮弹卡住动不了,严寒使炸药只能发出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苏军的抵抗却越来越顽强,古德里安只好下令暂缓行动。到12 月5 日,德军全线停止进攻,并在部分地区出现后撤现象。坐镇大本营的希特勒如坐针毡,一天当中给包克发去数次电报,命令德军务必坚守阵地,为“新的攻势”作准备。
12 月6 日,在苏联红军中路战线司令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由100 多个师组成的苏军反攻部队发起了进攻。尽管为了扭转局势,希特勒曾亲自飞赴莫斯科前线督战,并撤换了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一大批前线指挥官,但还是无济于事。
戈林仍旧在巴黎消磨时光,对前线的局势漠不关心。他每天不是到卢浮宫参观,就是同一些艺术品商人打交道,抽空还多次到埃米在巴黎开设的一家时装店参观,他在此期间所做的唯一一件公事就是和加兰一道视察第26战斗机大队,他们在那里检查了新式战斗机的性能。转眼之间,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12 月9 日晚上,戈林得到了日本军队进攻珍珠港的消息。他大吃一惊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派副官去把加兰找来。
副官出去后,戈林走到窗前,凝视着宁静的夜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事态究竟将如何发展,尚不可预料,思前想后,戈林心乱如麻。他知道,希特勒早在年初,就曾指示里宾特洛甫,尽力说服日本进攻英国在亚洲的领地。
因为希特勒认为,只要日本人在亚洲挑起事端,使美国在那个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美国人卷入欧洲战争的可能性就极小。即使罗斯福想要参战,美国国会中的孤立主义势力也不会同意在两线同时作战。这样,美国人就只好留在太平洋地区,同世界上最强大的日本海军作战,保卫自己的西海岸了。可是,戈林却不这样看。尽管在公开场合,他一再挖苦美国人“唯一擅长的就是制造汽车——而不是飞机”,其实是在给自己壮胆,他对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比谁都了解,知道大批制造飞机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国人一旦在亚洲占了上风,就会抽出身来同英国人一起对付德国。到那个时候,战争的结局就不那么乐观了。此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存在,那就是假如德国不向美国宣战,美国即使打败了日本,也并不公开介入欧洲战争。在戈林看来,这种可能对德国人最为有利,也比较有希望成为现实,想到这里,戈林不由得暗暗地祈祷,希望希特勒千万不要向美国宣战。
加兰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戈林的沉思。戈林告诉加兰,“日本人已经向美国人宣战,日本海军袭击了珍珠港。我们马上回柏林。”停了一会儿,他拿起那根特制的元帅手杖轻轻地敲打着写字台,自言自语似他说:“这一下子,我们就得全体上阵了。”
第二天中午,戈林的专列临时停在莱茵兰车站,他同希特勒通了电话。
希特勒在电话里说,他已决定向美国宣战,并已通知德国驻华盛顿的临时代办在明天下午3 点半钟,向美国政府递交宣战宣言。戈林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这样一件大事,希特勒事无竟没同他商量,竟把他这位帝国元帅蒙在了鼓里。戈林恼羞成怒,心急如焚,不管不顾地大声对希特勒嚷道:“根据三国条约,既然日本首先开战,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向美国宣战,条约规定只有在日本受到美国人的侵略时,我们才有义务向美国宣战。”希特勒打断了戈林的话,说,“这种话里宾持洛甫也说过。但是,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宣战,那么三国条约就等于失去了政治上的意义。况巨,我们现在实际上同美国已处于战争状态,他们一直在大西洋对我们的海军实行打击,只不过是我们在克制——好了,你尽快回到大本营,这件事已经决定了,没有人能让我改变主意。”“啪”的一声,希特勒把电话放下了。戈林慢慢地放下电话,颓然跌坐到椅子上。
戈林怀着满腔愁绪回到了柏林。12 月11 日上午。他主持召开国会会议,通过纳粹德国对美国宣战的宣言。在希特勒即兴发表充满煽动性的演说时,戈林面无表情坐在后面一排。恐惧感、失落感牢牢地控制着他,使他的心情坏极了,他觉得自己同台下那些不时向希特勒欢呼的头脑简单的国会议员没什么两样,都仅仅是元首的战争棋盘上的一个可以随意摆放的棋子。
国会会议结束后,希特勒的副官让戈林到国会大厦的一个房间里等希特勒,戈林以为希特勒会向他解释在向美国宣战之前没同他商议的原因,没想到希特勒却只字不提这件事,只就各个战场的情况同戈林交换了意见。希特勒对戈林说,空军一定要在俄国和北非战场上继续发挥作用、并对前一阶段空军在这两个战场上的表现表示满意。戈林本来做好了聆听希特勒对空军在北非的作战情况的批评意见的准备,却意外地受到了表扬,不由得想元首真是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活题一转入苏联战场,希特勒便变得歇斯底里起来,他不断地痛骂陆军的将军们无能,从包克一直骂到勃劳希契。戈林趁此机会公报私仇,说了他们许多坏话。希特勒大骂一通之后,心里痛快了一些。他对戈林说:“我不能再让这些将军毁了我们这场战争。从现在开始,我要亲自指挥军队——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已经告诉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无论在任何形势和条件之下,都不许后撤。我真不明白,他们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只要后撤,用不了几天,我们在莫斯科的部队就得全部垮下来。
他们忘记了,我不是拿破仑,我不会做出那种千古憾事。”
“我同意您的看法,因为在莫斯科的后面,没有任何可使我军顺利后撤的防线,后撤的军队很可能几天之内就在严寒中垮掉。”戈林附和着元首。
希特勒接过戈林的话头说:“还有士气,他们忘记了,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后撤,我们的士气就要受到影响,就会使失败的情绪像瘟疫一样,波及其他战线,我决不允许在我们的部队中出现这种情况。”
回到卡琳庄园后,里希待霍芬将军来访,戈林急忙让他汇报一下前线的情况,里希特霍芬绘声绘色地把德军的悲惨境遇描述了一遍。他讲了在零下30 多度的严寒中,衣着单薄的士兵如何坚守阵地,讲了坦克部队已陷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中。他正滔滔不绝他讲着,戈林不高兴地打断他的话说:“不要再讲了,我想我军在前线的情况不会糟到这种程度。你悲观地估计形势,大概是因为受到陆军那些无能的将军们的影响,你是空军在莫斯科前线的司令,会将这种情绪带到部队中去!”
里希特霍芬非常生气地站起来辩解:“我觉得我说的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情况。如果您只想听好听的,那么您完全可以找别人来说,何况您也不应该只要求听好听的。”
戈林对里希特霍芬的态度似乎没太介意,他也站起身来,在地上转了两圈,然后慢吞吞地问道:“这么说,你认为现在我们在莫斯科的部队只好撤退了,既然你将前线的形势说成是这个样子。”
“不,恰恰相反。”里希特霍芬显然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不安,他尽力压低声音说:“我对您说的只是前线的真实情况,说这些并不等于就是说我们现在己被俄国人打败。前线的形势严峻,才说明了我们的士气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如果现在我们撤退的话,那就只好步拿破仑的后尘了。”说着说着,里希特霍芬又重新激动起来,他说:“既然陆军的兵力不够,就应该把空军多余的人员统统送到前线去。要告诉每一个士兵,要么战胜,要么战死。
元首必须向前线的将士们呼吁,全军将士一定要不屈不挠,决不后退。”说完这番话,里希特霍芬平静下来,等着戈林的反应。
戈林大声叫道:“说得好,你不愧是我们空军的骄傲。我今天和元首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和元首的意见完全一致。我们不能从莫斯科退下来,撤退只能是陆军那些糊涂将军们的想法。”接着,他又亲切地拍着里希特霍芬的肩膀说:“明天你和我一起去元首那里,将你的看法再向元首讲一下。”
顿了一下,他缓缓他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不久所有的人都会知道。”
看到戈林露出异常沉重的表情,里希特霍芬歉疚他说:“帝国元帅阁下,我为自己刚才的鲁莽向您道歉。”
戈林宽厚地一笑:“不,我应该向你道歉,是我先发的火。”里希恃霍芬深受感动,心情舒畅地离开了卡琳庄园。
第二天,戈林果然带里希特霍芬去见希特勒,将他们的意见向希特勒陈述了一遍。帚特勒认真地向里希特霍芬询问了前线的情况和德军的士气,然后对戈林和里希霍芬说:“你们的话使我坚定了决不后撤的信心。”同日,希特勒正式向莫斯科前线的德军指挥部下达决不允许后撤的命令。
然而,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尽管希特勒严令不许后撤一步,但朱可夫指挥下的苏联红军的猛烈进攻,使得德军每坚持一天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盛怒之下,希特勒接受了勃劳希契的辞职。在同一天,希待勒宣布,他将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戈林得知一向同他不和的勃劳希契辞职的消息,不仅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戈林后来在和勒歇泽谈起这件事时说,“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真是有些怜悯勃劳希契,尽管在此之前,我对陆军的行为不满……他是一个可怜的人。”
希特勒没同戈林商量便发布命令,指示德国空军在俄国的全部力量一起出动,摧毁莫斯科附近所有可能被俄**队利用的民居和其他建筑物。对希特勒越过自己,直接向空军发布命令,戈林心生不满,但又敢怒不敢言。
戈林急于从没完没了。越来越棘手的战事中脱身,他想暂时离开东线。
出发前,他本来说要回卡琳庄园,可在半路上改变了主意,提出先去贝希特斯加登,然后再转道去看埃米,这样就得绕出1000 多英里。戈林顾不了许多,他只想走得远一些,快一些,而不想在柏林多呆一分钟。在去贝希待斯加登的途中,戈林问陪他出来的勒歇泽:“你说,我们经过千思万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所考虑,到头来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勒歇泽不知如何作答是好。也许戈林心中己有了答案,那就是原因在于希恃勒战略指挥的失误,可有谁敢这么说呢?现在,希特勒跳到了前台,所有的陆军和空军将领,包括他本人在内,都只能充当希特勒的传声筒了。想到这里,戈林不禁一声悲叹。
戈林人在千里之外,心却无法从元首身边离开,他一直关注着希特勒的态度。几天过去,他见希特勒这次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便放下心来,在圣诞节到来之前赶回了希特勒的大本营。
在1941 年的最后一天,戈林向陆军方面力荐的汉斯·冯·施波内克中将违抗命令,擅自率领部下从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撤下。为了表明自己不徇私情,更为了效法希特勒从严治军,戈林主张严惩施波内克,没想到这引起了他手下的工作人员的义愤。在一次会议上,空军作战部主任霍夫曼·冯·瓦尔道不客气地批评他,“你不能老是高高在上,只管发号施令,等出了问题再让别人去作替罪羊。”后来,在希特勒的总部对施波内克进行了军事审判。
瓦尔道在日记中写道:“3 年来,我小心翼翼,克尽职守,长期忍受着精神奴役,几乎为工作牺牲了个人的一切,并毫无怨言。但今天想到我们这些人将对事态的发展负有最后责任而又无法影响它时,沉重的负担使我认识到,3 年已经足够了。”可以说,戈林的“冷酷无情和不负责任,使瓦尔道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在逼人的寒气中,新的一年到来,可新的一年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好运气。
1942 年1月份,莫斯科前线的德军的处境更加不妙,可以说已到了炭炭可危的地步。1 月2 日,在同希特勒商谈如何挽回东线的败局时,戈林别有用心他说,严厉地制裁不称职和玩忽职守的陆军将领,是制止溃逃和巩固战线的唯一措施。他还奉承希特勒说,这是希特勒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
1 月8 日,接替包克担任第4 集团军司令的克鲁格,不断地给希特勒打电话,在谈完前线的情况后,他总是焦虑他说,如果再不后撤,莫斯科前线的德军阵地在几天之内就可能被冲垮,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天晚上,希特勒终于同意德军撤退,同时又指出“必须是有组织地后撤,以便保持部队之间的联络”。到2 月末,德军已退到离莫斯科二百英里的地区。从此,德军的力量开始走下坡路了,没有一个士兵再敢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站在克林姆林宫的脚下。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巴巴罗萨计划”变做一场迷梦,莫斯科战役成为第三帝国致命的转折点。
正是:战场风云多变幻,人间恶魔难如愿。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