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东条英机章节目录 > 第一章 武士世家

第一章 武士世家(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东条英机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东条英机 2017-02-13 11:39
大和魂”在这个顽皮少年身上扎了根。在军阀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之下,东条英机决心像他老子那样,要作一个驰骋四方、横行侵略,为日本天皇东征西杀的武士道军官。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于明治32年9月1日,也就是在他16岁的那年,进入了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从此迈出了他毕生军人生活的第一步。

    身穿梦寐以求的草绿军装,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第三期50名学生的入学典礼开始了。站在讲坛上进行“训示”的是日本法西斯军官关谷铭次郎中佐,他号召学生“要刻苦奋斗,严于律己,成为一名忠于天皇的合格军官。

    在战争中要勇冲猛杀,视死如归,为日本征战建立功勋”。东条英机听着校官的训导,诚惶诚恐,站在市谷台上仰望那雄伟壮丽的皇宫沉默静思,决心将来报效帝国。可是,他升入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以后,成绩还不算太好。

    他身材虽然矮小,但举动敏捷,打起架来很厉害。“打架王东条”这个名字在这里也使同学们感到害怕。

    在学科当中,他最讨厌的是图画,当然画得也不好。有一天上图画课时,他画了一排30多个圆圈,并把这张奇形怪状的画大模大样地交上去了。教官看到这张莫名其妙的图画,立即把东条英机叫过来责问。可是他满不在乎地回答说:“这张画,画的是挂在墙上的军帽。”当时就被暴怒的教官申斥了一顿。

    后来,他对自己的子女常常谈到这件事。他说:“那时候我以为军人练习画画没有什么用处,因而也不去重视它,才干出那种荒唐的事来。当军官以后,十分懊悔,有时出去演习,需要画些地图或草图,我很吃力。这时我才懂得:无论哪门功课都不应偏废,各科都是需要的。”

    可是,东条英机在升入二年级的时候完全变了样,像换了一个人似地用起功来。关于他转变的动机,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他跟七八个同学打架,由于寡不敌众被打得狼狈不堪。于是他想:“气力再大,只能对付一个敌人,要战胜众敌,还得靠学问。”东条英机擦干了悔恨的眼泪,给自己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

    他幡然悔悟之后,猛然用起功来。关于这件事,他的同学桥次郎中将曾这样说过:“我们不了解他出于什么动机,可是他确实变了样。于是,‘闹事党’这帮人对突然认真起来的东条进行了迫害。他们寻衅闹事,殴打东条,但是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决不求助于人,自始至终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正因为他具有这种顽强的性格,所以全靠自己的力量终于击退了   ‘闹事党’的迫害。”

    在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的三年岁月里,给予他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教官,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关谷铭次郎中佐外,还有后来的校长桑畑景尧中佐和学监仓石一中尉。仓石一中尉,以他所写的《白雪皑皑》这首军歌而著名,是青森第五营八甲田山遇难事件的幸存者,后来在日俄战争中战死。还有后来的学监饭田毅中尉,他在日俄战争中失掉了一只胳膊。再一位是高年级的学监林大尉,他虽属于预备役,但自从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创建时就担任学监的总负责人。此人善于骑射,杀气腾腾,他就是1937年“八一三”在上海惨杀中国人民的臭名昭著的林大八少将的父亲。这些为日本天皇东征西杀、横行侵略、以身捐躯或“荣立战功”的武士道军官,成了东条学习的楷模。

    升入地方幼年学校的第二年,即明治33年   (1900年),中国爆发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一直为掠夺中国而垂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准备大规模入侵,日本陆军幼年学校采取了战时的教育方针,从早到晚不停地进行正式军事训练、实弹射击、马术训练或上作战兵学课等。从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和熊本六个镇招来的300名学生,都在这里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

    令东条难忘的长途野外演习,是在春天里4月初进行的。从东京乘火车到小田原,然后从小田原开始徒步行军,经过箱根到沼津,从沼津又到御殿场。在富士山山脚的原野上进行演习之后,从御殿场乘火车返回。就这样,进行了连续数日的强行军。

    经过三年的严格训练之后,于明治35年   (1902年)9月1日,东条在19岁时升入了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学习了两年,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日俄战争。日本举国动员,加紧扩军备战,东条英机又趁机进入向往已久的士官学校。士官学校是日本帝国主义培养将军的摇篮,中国的反动头子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孙传芳、唐继尧、阎锡山等人,都先后在这里学习都先后在这里学习过。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兴起的。

    1868年明治政府一成立,即实行“强兵为富国之本”的国策,首先,立即着手全面的兵制改革。2月,改海陆军科为军防事务局;7月,政府认为开设军校培养军官为当务之急。8月3日,京都军校开学,该校是“陆士”的前身,起初仅收官僚子弟入学。这是完全沿袭了凡事必讲等级身分的幕政陈规,因而遭到反对,1870年取消了身分限制,并通令各藩派送学生不论士庶均可。

    1871年12月10日,兵学寮迁到东京,翌年4月,法国陆军中校马立克等15人组成的教官团被聘执教。在德川幕府的末期,日本军事训练深受法国影响,“陆士”最初10多年内采用法式体制,并聘法国教官。但日本是帝制国家,故对帝制德国更为欣赏,后来决计在军事上以德为师。1885年,“陆士”聘来德国麦克尔少校为军事顾问,遂改取德式体制。

    “陆士”和其他各类军校的出现,是天皇政府以“强兵”为最高国策的必然结果。执政者认为,强将手下无弱兵,而强将须从军校中造就,尔后在战场上练成。《军人训诫》强调封建忠君思想为军人精神之根本。“皇军”

    成了“天皇陛下”这个人格神任意驱使的兽群。士官学校实行奴化教育,除了有关军事课程之外,学校当局竭力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毒素,培养武士道精神。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和适应任何恶劣环境的能力,学校甚至经常逼学生重装操练于烈日当空之时,薄衣僵立于寒风刺骨之夜。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旅顺制造的屠杀中**民的血案、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发明的“肉弹”战术等,都是在野蛮的武士道精神的培育下出现的。

    与此同时,天皇政府还对国民强制进行军国主义教育,企图把全国变成一座大兵营,把国民都变成“肉弹”,甚至奢望每个将士在战场上都能高喊“天皇万岁”而后死去。日俄战争中因沉船堵塞旅顺口而丧主的广濑武夫被   捧为“军神”,大军阀乃木被捧为“圣将”,类似的人物都成了天皇政府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军部的建立、宪警的推行、各种军国主义组织的出现,更使日本国家迅速成长为一个战争巨魔。

    随着上述情况的恶性发展,以上官学校毕业生为骨干的日本“皇军”实力也很快膨胀起来。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半个世纪中,“皇军”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反动政府的得力工具,侵略中朝诸国,与列强争霸远东,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罪恶历史。

    东条就是在这样的军官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一株毒草,他思想深处充满了军国主义的毒素。他对明治天皇所封的“圣将”一乃木希典尤为崇拜,决心将来要成为乃木式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东征西杀,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建立“功勋”,并以此“光宗耀祖”,让日本皇军“永世传颂”。

    东条英机所崇拜的乃木希典,原是日本陆军第三军司令官,在日俄战争中负责攻打旅顺口。旅顺口是被沙俄誉为“固若金汤”的海军要塞,为了尽快攻下这一要地,乃木一味蛮干,完全置广大士兵的生命于不顾。他强迫士兵实行“肉弹”攻击,以鲜血和白骨去填平天皇制军国主义的“胜利道路”。

    当时沙俄用钢筋水泥修筑的要塞工程,连日本炮兵的炮弹都被弹了回来。还有机枪大炮的猛烈封锁。但是,乃木却一味地下达“肉弹攻击”的命令。1904年8月19日,乃木发动第一次总攻击,日军投入兵力5万以上,死伤超过1.   58万人,尸骨累累,血流成河。接着又组织敢死队,发起第二次、第三次总攻击,使用兵力总计13万,费时155天,最后终于以死伤5.9万人的代价攻下这一要塞。

    有一个名叫樱并忠温的陆军中尉,在参加攻打旅顺口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后来专门写了一本战争回忆录,书名叫《肉弹》。该书在1906年出版,对乃木的“肉弹”战术的“大和魂”武士道精神备加吹嘘。乃木看后题了“壮烈”二字,交给了樱井。因为樱井的书所宣扬的“肉弹攻击法”体现了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敕谕》中鼓吹的武士道军人不以生命力重的思想,因此受到天皇的重视。后来这本书竟连续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流毒极广,影响极坏,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教材。

    “一将成名万骨枯”,乃木踏着成千上万士兵的尸体,从中将爬到大将的高位,于是更对天皇感恩戴德。正是因为这样,1912年7月当明治天皇死去时,乃木和他的妻子一道在家里剖腹殉死。在20世纪居然出现这种封建武士的腐朽遗风,被当时世界各国传为奇闻,流作话柄,而日本反动统治集团却备加推崇,大力宣扬乃木的“忠节”!

    这就是士官学校的东条所崇拜的“圣将”的形象,这就是他孜孜追求的皇军楷模!

    就这样,东条英机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紧张的军事、政治训练,于1905年4月21日,在士官学校毕业了,并被天皇授予陆军步兵少尉的军衔。此刻,他的父亲望子成龙,心情异常激动,东条英机也决心像他老子那佯,在今后的侵略征途上,不断为日本天皇建立殊功。从此,他结束了艰苦的学生生活,开始了法西斯军官的新的生涯。

    在离开陆军士官学校之前,东条英机的全班同学参观了皇宫的振天府。东条带领全校300名同学在振天府前面握拳宣誓:“要为天皇而死,要作天皇陛下的御盾,在满洲的土地上粉身碎骨心甘情愿!”据当时在场的东条的一位同学说:那时东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参加战斗,立即奔赴战场,为天皇征战建立功勋。正是:日俄交战烽火急,急功近利鬼着迷。

    为了激发武士道精神,临近毕业的几个星期天,东条经常邀集和他臭味相投的一些同学在市谷台的山坡上开会,他们一边喝苦茶、吃点心,一边听一个姓须的琵琶师弹奏萨摩琵琶,倾听《川中岛》、《城山》等英勇悲壮的乐曲。这时他们就像只身飞到战场一样。

    “大家齐努力啊,为天皇效忠的时候到了!”每弹一曲,便心潮澎湃,一浪高似一浪。情不自禁时,年轻的士官们就狂吼起来。达到最高峰时,东条英机便不由得舞起剑来。

    东条英机的同期同学江桥中将,在回忆当年的生活时,曾这样谈到:“在那紧张的时局里,不管教员还是学生都是在拼命当中度过日子的。结束一大的紧张训练进入梦乡,梦见的是满洲的战场,听到的是隆隆的炮声。已被任命力少尉的第十七期300名青年士官,抚摸着自己的长剑,精神抖擞,认为实现理想的时刻来到了!”

    然而,时已晚矣。奉夭战役已告结束,日俄战争也已到了后期。大部分士官学生都受命分配到国内各地的部队去了。只有几个“幸运儿”上了前方,东条少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受衔之后,最初被分配到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不久,就跟随新编的第十五师团开到他父亲正在荣立“显赫战功”的满洲战场。东条虽然是抱着殊死立功的决心踏上征途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参加战斗的机会,只是作为守备队员发着髀肉夏生之叹。不久,“皇军”大获全胜,日俄战争终于结束了,东条也就随军“凯旋”了。

    回国之后,东条在联队做了几年下级军官,又经他父亲朋友的举荐,被送入陆军大学学习。

    1915年毕业后,他曾担任过陆军省副官。以后又担任过驻德国大使馆武官。在这期间,他以德国为中心研究了欧洲的形势。回国后他担任过陆军大学教官、陆军省整备局动员课长,从此,东条步步提升,被誉为“智勇双全”的陆军军官。正是:武士得志心发狂,侵略**更膨胀。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