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吕祖谦评传章节目录 > 第六节"君子小人无两立之理"的朋党论

第六节"君子小人无两立之理"的朋党论(2/2)

吕祖谦评传作者:吕祖谦评传 2017-02-13 12:06
文集》卷13《易说·遁》。

    ① 《文集》卷14《易说·睽》。

    用。蔡邕被杀,没有及时"奉身而退"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但关键是他不肯"居卑下而为禄隐",接受董卓委以的重任,而求"柄用"。

    小人得势,君子蛰伏"居下",这只是含晦诗时保存实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说束手待毙,无所事事。要改变这种状况,君子内部必须放弃个人成见,加强团结,待时而动。

    盖皆处于患难之地,譬如有两君子当患难之时而相与也。夫睽乖之时与小人相处则未免于祸。惟初与四之九皆是君子相与,此悔之所以亡。马者,行之物也。君子未尝不欲行道于世,所以取马而为比。夫处睽乖之始而无应,是不得行其道,故日丧马。虽不得行其道,若区区求以自试,则在我者愈丧矣。惟安静以处之,则终得九四之应,向之不行者,今自然而行矣。此所以言勿逐自复此四字最当玩。①小人专权之际,君子不审时度势,各自为战,"区区求以自试",肯定要吃大亏。如果众君子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后果则大不一样。吕祖谦举例说:且如陈平、周勃为汉相,居当诸吕擅权之时,可谓睽孤矣。当是时平、勃虽为二君子,初未尝相协,后因陆贾之言,始交欢合谋,将相和而士豫附,故能取诸吕定汉室。

    使平、勃不因陆贾之言以交欢,则二人虽皆是君子未见其能济。是故定汉室之乱。必在平。勃之交孚。西汉初年,陈平为相,周勃为太尉,二人素无交往。

    及刘邦死后,诸吕擅权,危及汉室。陈平"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②后来采纳陆贾"交欢太尉"之建议,主动接近周勃,勃亦作出相应的反应。"两人深相结"。故而在吕后归西之际,一举而平定了诸吕之乱而"定汉室"。吕祖谦认为这就是"君子相与"共渡难关的典型。故而他又说:九四当睽之时,以刚阳处二阴之间,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可谓孤矣。然四与九为相应之位,九四以刚阳而处上卦之下,初九又以刚阳处下卦之下,其德同、其志应。故曰遇元。夫谓初九以刚阳之才故谓之元。夫当睽乖之时,又处群小之中不能自立,必有同心同德之贤相与共立,则消者必复,孤者必众。苟二贤不相旱,乌足以合天下之睽???盖四处群阴之中,苟惑于小人则不能以诚信交相孚感。何以能济?惟是上下交孚,无毫发可间,则虽危,可以无咎。吕祖谦认为无论是已经"奉身而退"的君子,还是因"爱君忧民"而不忍去的君子,彼此之间应该相互信任,携起手来共同对付小人,这样就可以削弱小人的势力,壮大君子阵营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即可从根本上扭转小人当道的局势,而使君子之道得到伸张。

    小人得势,君子应含晦侍时,那么君子得势以后应该做些什么呢?吕祖谦认为首先铲除小人势力。

    九二在解之时,与六五之君相应,是君子处贤君之右。君子辅人君之道,去小人最当先。大抵去小人须当尽除其根本。如去之不尽,则必流衍复盛,以害正道。??凡人之情皆以尽去小人为失之过。殊不知尽去小人乃中道也。昔元佑君子在朝,至元佑未,小人之大者如章谆。吕惠卿之徒固己远窜,不在朝廷,然尚有未尽去者,至绍圣之后,君子之道不明,黄矢之道不行,盖缘去小人不尽。在这里,吕祖谦将黜斥。除尽小人作为君子辅佐君主的第一要务,认为如果不乘"君子之势盛"的大好② 《文集》卷13《易说·遁》。

    ① 《文集》卷14《易说·睽》。

    ① 《文集》卷14《易说·睽》。

    ②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③ 《文集》卷14《易说·睽》。

    ① 《文集》卷14《易说·解》。

    时机,"尽去小人"。万一"君子之道不行,黄矢之道不行",小人之势又会衰而复盛,再次沉渣泛起,妨碍"君子之道"。吕祖谦将王安石的新党人物一概斥为小人,这是理学家的偏见。绍圣党锢之祸,殃及吕祖谦之先人,吕希哲、吕好问流窜远方,"例不得叙用",对此,吕祖谦是一直引以为恨的。故而旧话重提,掺杂着强烈的个人恩恩怨怨,不足为训,但是他认为必须"尽去小人",包含着除恶务尽的因素,却是值得重视的。

    针对"君子已盛,小人已衰,事不可做尽"的观点,吕祖谦指出:夫五阳决一阴之时,君子之势盛,小人之势衰。常人当此时多欲极力诛锄小人,绝其本根。其间有识者谓君子已盛,小人已衰,事不可做尽,不如且止。殊不知恃君子众多,便欲诛锄小人以即戎穷兵者,固非矣。若徒知不利即戎,便以为事不可尽止而不为者,亦非也。小人固不可穷治无已。至于在我之德教政事愈进,则向上愈有事,岂可止而不往乎?此所谓利有攸往也。这就是说虽然凡"事不可做尽",必须留有余地。例如对小人之琐碎之事自然不必"穷治无已",但是加强君子之道的教化,扩大其影响,肃清小人之道的流毒,则是不可有半点松懈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将事做尽的可能。所谓诛锄小人不是将他们赶尽杀绝,从**上加以彻底消灭,而是将他们赶出朝廷,利用其急功好利的特点,让他们掌管一些具体事务,以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

    内阳外阴,年健外顺则两得其处。使阳在外则迫阴在内则暗弱矣。年君子外小人则小人趋事赴功,反为君子所役,初不必去小人也。吕祖谦认为只要将朝政紧紧地掌握在君子贤臣手中,朝中要害部门不留小人,使小人全部外任,小人就会听命于君子,为君子所用。这样做既可达到除尽小人的目的,又给小人以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机会,而不至于因激生变。有时,吕祖谦亦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兼容善恶"。

    大抵兼容善恶,有为身计者,有为国计者。为身计者,善者吾用之,恶者亦用之。

    不过朋党众盛,更相辅助,亦不过持禄保位之小人,不足论也。若为国计,则善者使居于内,当陈力就列之任,恶者因其才出居于外,或使效一个官,守一个职处之,各当其任,如此乃是通达治体之君子。??故谓之兼容非必白黑不分,贤愚混杂,始可为兼容也。"兼容善恶",不是良莠不分,忠好不辨,而是根据各人之德、才,使"各当其任"。要达到这一境界,方可称得上是洞察治理国家大纲目的君子。这也是着眼于国家利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吕祖谦的这些论述中,散发着朋党的气息。但有些观点仍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当不可全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