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吕祖谦评传章节目录 > 第五章 哲学思想

第五章 哲学思想(2/2)

吕祖谦评传作者:吕祖谦评传 2017-02-13 12:06


    南宋时期,朱熹之"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俨成水火,为什么吕祖谦却能在"理学"和"心学"之间游刃有余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则不能不追溯理学实际奠基者程颖、程颐兄弟哲学思想的异同。

    二程兄弟在奠定理学体系的过程中,各自突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故而在细微处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程颖所强调的是"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传圣人之学"就是"传圣人之心";而"传圣人之心"则是"传己之心",显露了心学之端倪。程颢还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命题,认为天地万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主张以内外为一本,具有融客观于主观的倾向。程颢这一学说经王蘋嬗递,至陆九渊而正式形成完整的体系。正因为这个原因,陆九渊尽管对程颐颇多微词,屡有批评,但对程颢则表示了应有的尊重。他说"伊川蔽锢深,明道却疏通。"一贬一褒,泾渭分明。程颐所突出的是"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理"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为的意志。其学说具有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朱裹对二程"洛学"的继承,其中以汲取程颐为多。

    必须说明,二程之间的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他们二人基本哲学观点的一致。程颐在程颢死后曾明确地说:"吾之道盖与明道同"。二程的门徒在记录二程思想言行时,往往不加区分。以致现在有不少语录己很难分清是程颢还是程颐所说。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对二程不象陆九渊那样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在其著作中也往往只是"程子日",并不特别标明这个"程子"是程颢还是程颐。就是说在朱熹眼中,二程思想是一致的。产生这些现象似乎不能归结为是程颐有意避开他和其兄的分歧;也不能归结为二程门人和朱熹的粗疏无知或调和折衷。究其原因只能是程颢和程颐思想确实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是因为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是唯心主义,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吕祖谦在对待朱熹之"理学"和陆九渊"心学"时,能以第三者身分,平允持论,兼蓄"理"、"心"之说的原因所在。至于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发生严重对立,与其说是学术分歧的不可调和,倒不如说是争南宋思想界正宗地位更为妥当。

    吕祖谦自幼受"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熏陶,史学功底颇为深厚,而为南宋其他理学家所不及。从历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复杂过程中,吕祖谦隐约感到仅仅依靠"性命义理"之学尚不足以永久而巩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必须讲一点"经世致用"的学问,这就使他与永嘉、永康功利学派有不少共同语言。

    永嘉、永康学派中的薛士龙、陈君举、徐元德、叶适、陈亮等人对吕祖谦哲学思想的最终形成都有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而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也同样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就吕祖谦本意而言,他确实想调和功利之学和理学之间的矛盾,希望陈亮放弃和朱熹的论战,故而当朱熹企图通过吕祖谦说服陈亮放弃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之说而皈依"性命义理"之学时,吕祖谦欣然应允。但是功利学派和"性命义理"之学的矛盾不同于"理学"和"心学"之间的矛盾。因为后者只是唯心主义阵营内部枝枝节节的分歧。关于这一点,黄宗羲父子看得很清楚:"(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①"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①故而吕祖谦可以"委曲"调和,有所弥合。至于功利之学和理学的分歧,则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朱熹曾说:"陆氏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②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宁可与陆九渊作一点妥协,而决不肯向功利学派作半点让步。这就使吕祖谦为调和二者矛盾所做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而且还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吕祖谦一生所出仕的都是学官和史官,和当时学术界保持着广泛接触。

    他为人温然随和,"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良好士德,使他在学人中间有着很好的人缘,以致许多学术观点不同的学者都愿意与其往来。在与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接触过程中,吕祖谦博采众议,因而冲淡了自己哲学中的理学色彩,而成为当时学术界杂色相间的旗帜。因而综核各家之说之任,非吕氏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