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杂博"的唯心主义世界观(2/2)
《吕祖谦评传》作者:吕祖谦评传 2017-02-13 12:06
还应该说明的是,从总的倾向看,吕祖谦的天理本体论是唯心主义的,但在个别地方也多少掺杂了一丝微弱的唯物主义气息。如他曾说:"有是事则有是理,无是事则无是理。"②以"事"为"理"的基础。这和二程所说的"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命题有着原则区别。又如在理气关系上,他曾说:"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③认为"理"之"偏"与"全"乃是由"气"决定的。这和朱熹所说的"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④的观点截然对立。吕祖谦还把人的生死与"气"联系起来立论:"两人同受病,然一人元气盛,其死必缓;一人元气弱,其死必速。"①他的这种说法与"死生有命"的儒家传统见解显然是对立的,也与其所主张的由"天命"、"天理"决定一切的观点相矛盾,而与叶适关于"万物皆气之所役"的观点相接近。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也许正是受永嘉、永康学派唯物主义观点影响所致吧。
二 万物"旨吾心之发见"论
吕祖谦虽然没有象陆九渊那样有系统地建立了心学体系,但其哲学思想中的心学倾向却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既有陆九渊的影响,同时还由于他崇尚程颖之为人和学识,受其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熏陶有关。吕祖谦在将"理"膨胀为哲学最高范畴的同时,又将"心"上升为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其本体论呈现"理"、"心"并重的二元论。
④ 同上,《易说·豫》。
⑤ 同上卷13《易说·大畜》。
① 《文集》卷12《易说·随》。
② 《东莱博议》卷1《祭仲杀雍纠楚杀子南》。
③ 同上《颍考叔争车》。
④ 《朱子语类》卷1。
① 《左氏传说》卷20。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率先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当然,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说"我"真能把世界的一切集于一己之身,也不是说大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于"我"的作用而派生出来的,而是主张取消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吕祖谦接过孟子这一命题,作了这样的发挥:圣人之心,万物皆备,不见其外。史,心史也,记,心记也。②在这里,吕祖谦尽管对孟子原命题稍作了改动,以"心"代替了"我",但丝毫没有改变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所提倡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其所强调的仍是取消主客观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断定"圣人之心"与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浑然一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圣人之心"之外,故而人类社会的历史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记载均可视为是"心史"、"心记"。
从"圣人之心万物皆备"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出发,吕祖谦又作了如下推衍:圣人备万物于一身。上下四方之字,古往今来之宙,聚散惨舒、吉凶哀乐,犹疾痛苛痒之于我身,触之即觉,干之即知,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仰而观之,荧惑德星,欃枪在矢,皆吾心之发见也;俯而察之,醴泉瑞石,川沸山鸣,亦吾心之发见也。认为"圣人之心"具有通天彻地之能。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掌握在圣人之心中。对于圣人来说,客观世界的"聚散惨舒、吉凶哀乐",犹如自己身上的"疾痛苛痒"一样,"触之即觉,于之即知"。天象的变异,如德星和妖星的更迭;地下的运动,如山鸣川沸都不过是圣人之心的"发见"。不惟自然界时刻处于"圣人之心"的作用之下:"一念之毒,流金烁石,一念之驶,奔电走霆",②而且人类社会的治乱祸福亦控制于"圣人之心"。
玩而占之,方功义弓,老少奇耦,亦吾心之发见也。未灼之前,三兆已具;未揲之前,三易已彰,龟既灼矣,著既揲矣,是兆之吉,乃吾心之吉。是易之变,乃吾心之变。
心问、心答、心叩、心酬、名为龟卜,实为心卜,名为蓍筮,实为心筮。??蓍龟之心,即圣人之心也。??是心之外,岂复有所谓蓍龟者耶!噫,桑林之见妄也,偻句之应,僭也,实沈台骀之崇,妖也,彼蓍龟之中,易尝真有是耶?妄者见其妄,僭者见其僭,妖者见其妖,皆心之所自发见耳。按:方功义弓,四兆之名。方兆,占行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义兆,占行义之事;弓兆,占射箭之事。老少奇耦。指卦象。阳卦日奇,阴卦曰耦。老少奇耦,乃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之统称。吕祖谦不反对卜筮。因为在他看来占兆之吉,"乃吾心之吉";卦象之变,"乃吾心之变"。无论是"龟卜"还是"蓍筮"都只是外在形式,而其本质是心之"卜筮"。他认为除"心之外",龟筮之卜就没有什么灵验可言。如果不相信"心卜"、"心筮",而迷信于"龟卜"、"蓍筮",那就本末倒置了,只能是"妄者见其妄,僭者见其僭,妖者见其妖",其兆卦根本靠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卜筮,都只不过是对"自断于心"的参验而已。
未占之先,自断于心,而后命之元龟。我志既先定矣,以次而谋之人,谋之鬼,谋之卜筮。圣人占卜,非泛然无主于中,委占卜以为定论也。??其所以谋之幽明者,参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② 同上卷3《用人祀神》。
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之以为证论也。吕祖谦认为圣人在占卜之前,对所要占卜之事,则已"自断于心"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见解。然后再进行"龟卜""蓍筮"的。
这只不过是为了坚定"自断于心"的一种手段。由此,吕祖谦对"泛然无主于中"的卜筮进行猛烈的抨击:后世求吉凶于心外,心愈疑而说愈凿,说愈凿而验愈疏,传之以瞽史之习,杂之以巫觋之妄,??失之于心,而求之于事,殆见心劳而日拙矣。②吕祖谦的这一观点尽管有反对卜筮迷信的成分,但他所要说明的就是"圣人之心"无所不知。
"所谓心者,神明之舍,昧此神明,求彼之神明,是以甲可乙否,终无定议。"③使用的批判武器乃是主观唯心主义,故而不宜评价过高。
程颢曾在其《识仁篇》中提出了一个为后世理学家广为传诵的著名命题:"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指出:"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体,而天地之间,品形万物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④认为真正达到"仁"之境界的人是"仁者",而"仁者"则和天地万物,封建道德浑然一体,毫无间隔。在仁者这里,天地犹如一身,"品物万形"好比自己的四肢百体,世界上的一切,"莫非己也"。因而就会对大地万物充满爱怜之心。
如果"不仁",尽管天地万物"莫非己也",也会觉得"不与己相干"。这种情况类似人的手脚患了萎瘴症。本来手脚是自己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听凭自己的意志行动而运用自如,然而一旦手脚萎痺以后,就会摆动失灵。这时尽管手脚还在自己身上,但又有什么用呢?程颢这一思想,在吕祖谦这里得到了继承。他说:大凡天下之至理,浑浑乎在天地万物之间,人自以私意小智阻隔蔽障。??天地万物一体。人既受七尺之躯,舍己最难。唯到无我地方能舍己,方能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之江河,莫之能御。①在前一节我们已经说过,吕祖谦以"理"为万物之本原,万物均为"理"之派生之物。同时又是"一理"之搭挂安顿之处。因此站在"理"之高度考察,不难发现"我"与万物同出一源,这也就是"大地万物一体"命题的理论依据。吕祖谦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之间本来是没有隔阂的,现在的问题是人一旦有了"七尺之躯",凡事都喜欢从自家躯壳上起意,而以"私意小智"妄分物我,将本来浑然一体的天地万物人为地间隔开来。因此要达到己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必须"无我"、"舍己"。应该说明的吕祖谦所主张的"无我"、"舍己",并不是要取消主观,而是主张从思想上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将客观纳入主观之中。他的意思是一旦客观也变成了主观,主观之"我"、"己"就失去了对立面,因而也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点,吕祖谦在《东莱博议》卷3《用人祀神》中,有着更为详细的说明。引摘如次:无间则仁,有间则暴。无间则天下皆吾体,乌得而不仁?有间则独私其身,乌得而不暴?幽明也,物我也,混混同流而无间者。喜同一喜,喜触于心,则幽明物我不约而皆喜;怒同一怒,怒触于心,则幽明物我不约而皆怒。判而为惨舒、休戚、爱憎、哀乐之情,别而为盈虚、予夺、是非、损益之理,散而为祸富、利害、安危、死生之变。彼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③ 《东莱书说》卷3。
④ 《二程遗书》卷2 上。
① 《文集》卷17《孟子说》。
动则此应。彼发则此知,未尝有间也。昔之仁人,所以视民如伤者,岂以冥冥之不可欺,昭昭之不可犯哉?幽明物我通为一体,不见其有可伤之地也。既伤于民,亦伤于身,既伤于身,复伤于神。噫,知此者,其知仁之方乎。不仁则不觉,不觉则不合,幽明不合而有人与神之间焉。物我不合,而有人与己之间焉。遂以为苟便于身何耻乎媚神,苟媚于神何恤乎害人???天下之理有通有塞,其通耶,八荒之外,**之内,幽明物我,不见其间,孰非吾仁?其塞耶,虽汲汲以爱人利物为念,然毫芒之差,藩离限焉,发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民有不得其死者矣。??通者,仁之门也,塞者,暴之门也。是故欲仁者不于其仁于其通,去暴者不于其暴于其塞。
这段冗长的议论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我"与天地万物的"无间"和"有间"是"仁"与"暴"的分水岭。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我"与天地万物如没有间隔,主、客观的分界随之消失,"幽明物我通为一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家躯壳上起意,只为自己打算,而是遵循"天下至理"行事。
这样普大之下就不会有不同的喜怒哀乐,惨舒爱憎,予夺是非,祸福利害。
当喜则皆喜,当怒则皆怒,"彼动则此应,彼发则此知","我"与万物相互响应唱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以往那些圣人仁者之所以爱惜万物、善待他人,并不是因为"冥冥之不可欺,昭昭之不可犯",害怕报应才故意或被迫做出这些表示的,而是他们与万物通为一体了。与外物无间,与他人无问。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犹如一身,伤人伤物不啻是伤害本人。天地之大,无一处可以加害,他人众多,无一人可以加害;因此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为"仁之方","幽明物我通为一体",乃是进入仁者的必由之径。
谁要想成为"仁者",谁就应该与万物做到"无间"。
反之,如不能"幽明物我通为一体",就会"独私其身"。为了"便于身"和一己之私利,则不耻于媚神,不恤于害人害物。以致出现象宋襄公这样以人祀神的残暴行为。尽管有些人主观上也想"汲汲以爱人利物为念",但一旦当社会和他人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由于"人与己之间"的思想作祟,则不得不改变"爱人利物"之初衷。所以要去"不仁",只有以取消物我之间的间隔为前提。我们认为吕祖谦主张视民如伤,反对以人祀神这是对的,含有人文主义的进步因素,但是他以取消主客观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为药方,这不仅使自己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成为毫无价值的空话,而且还进一步暴露其哲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在企图取消主客观界限的基础上,吕祖谦提出了"气听命于心"和"以心御气"的命题。旨在强调以主观统率、支配客观。他说:气听命于心者,圣贤也;心听命于气者,众人也。①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心由气而荡,气由心而出。他认为客观的"气"是由主观的"心"产生出来的,故而应该由"心"统率、支配"气",而不是由"气"移"心"。"圣贤君子"和众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进而,吕祖谦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划上了等号,公开要求以主观吞没客观。
他说: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乌可舍此而他求?③圣人之心,即天之心,圣人之所椎,即天所命也。故舜之命禹,天之历数已在汝躬① 《东莱博议》卷1《楚武王心荡》。
② 同上。
矣。舜谓禹德慰如此,绩之丕如此,此心此理,盖纯乎天也。这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天"是离不开主观精神"心"而独立存在的。主观精神之外没有什么客观世界可言。"圣人之心"就是"天之心",不能离开"圣人之心"再去追求什么"大之心"。因此圣人的意志就是"天命"。例如舜传天下于禹,就是代表了天的意志。吕祖谦这种观点与陆九渊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命题可谓异曲同工,相互衬托。这不仅使其哲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还把"圣人"即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意志直接演绎为天命,使其变得不可侵犯。这也使"圣人之心即大之心"的命题包含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最终目的的政治内容。
不难发现,吕祖谦的哲学思想比较明显地偏重于心学,但是为了调和朱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矛盾,吕祖谦常常将"理"或"道"与"心"联系起来论述。他说:心之与道,岂有彼此之可待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认为"心"与"道"("理")是同一概念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的界限("待")。
"心"就是"道","道"也就是"心"。如果说"心外有道",此心就不是真正的"心",同样"道外有心",此道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吕祖谦这一理论与程颢"理与心一"①、"心是理,理是心"②之说是一脉相承,亦与陆九渊所说的"道,未有外乎心者"③观点高度契合。
因为"心外有道非心",因此"人心皆有至理"。④而"人言之发,即大理之发也,人心之悔即天意之悔也。"⑤吕祖谦的这些说法巧妙地沟通了朱熹和陆九渊两人在本体论上的分歧。事实上,朱、陆之学本就沟通。因为朱高一向认为"天理"既高悬在天空,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人之心中。所谓"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而陆九渊则一直是将"心"与"理"等量齐观,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⑥"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⑦因此吕祖谦关于"人心皆有至理"、"人言之发,即天理之发"之说能够为朱嘉、陆九渊双方接受,这表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确实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是可以握手言和的。
吕祖谦认为"人心皆有至理",所以谁要是违理而行,欺世欺人,首先要欺己之心。而欺心是最要不得的。世欺人,首先要欺己之心。而欺心是最要不得的。
岌岌乎险哉!庄公之心欣。将欲欺人,必先欺其心,庄公徒喜人之受吾欺者多,而不知吾自欺其心者亦多。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之害心害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受欺者身虽害而心自若。彼欺人者身虽得志,其心已研丧无余矣,在彼者所丧甚轻,① 《增修东莱书说》卷3。
② 《东莱博议》卷2《齐桓公辞太子华》。
① 《二程遗书》卷5、卷13。
③ 《陆九渊先生全集》卷19《敬斋记》。
④ 《文集》卷20《杂说》。
⑤ 《东莱博议》卷3《鲁饥而不害》。
⑥ 《陆九渊全集》卷34《语录》。
⑦ 同上,卷1《与曾宅之》。
在此者所丧甚重。??吾始以庄公为天下之至险,终以庄公为天下之至拙。吕祖谦这番话是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所做的评议。他认为郑庄公为了一己之私利,视其弟共叔段为"寇仇",设下种种圈套引诱其多行不义,以待其自毙。共叔段固然是顽冥不灵,受庄公之欺而身受其害,但是相比之下,庄公所受到的伤害最大。因为庄公欲陷其弟于死地,诚属不仁不义之行,而为具有"至理"的"人心"所不容,因此必须先要欺己之心。对于人来说,"心"是最宝贵的,其价值要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大。庄公陷害段的目的虽然是达到了,却也把自己的"心"害了,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为天下"至拙"之人。
吕祖谦虽然认为"心即天",但是他并不否定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他曾毫不掩饰他说他们说的"天"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有形质的"天",而是指冥冥之中可以左右人事的"天"。他说:"善观天者观其精,不善观大者观其形"。②正是这个神秘莫测的"天",具有非人力所能比拟企及的神奇力量:"天下之物有置之则不可见,动之则不可御,殆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机之发于天者然也。"①这个"天"实际上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吕祖谦还说过这样一段话:上九一爻,正如成汤,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然上九以刚毅奋发之才、是天锡之勇也。以离而居上,是聪明睿智,出于天锡,以之出征,则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是有嘉。在这里,吕祖谦再次露骨地宣扬天命论,这就清楚地表明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在一定情况下是统一的。
吕祖谦的"心学"观点,无疑,是其哲学思想中最糟糕的部分。但是,他也曾以"心学"为武器,反对对儒家经籍作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解说。
例如,他认为《诗经》源于民间,表达的是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圣人之意将举匹夫匹妇胸中之全经以救天下破裂不全之经,使学者知所谓诗者,本发乎间巷草野之间,非可格以义例而局以训诂也。这是说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来自普通群众的"胸中",客观上贬低了儒家经典的权威,而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又如在"乐"的问题上,他提出"乐者亦本诸人心"的命题。
地中先有雷,然后能出而发声,胸中元无乐如何作乐。??先王体此作乐。夫乐者亦本诸人心发而寓诸金石钟鼓之间。??大凡天下事不知其理,不可便言其无有,如柳子厚言乐不能殖财,只为自不曾见此道理。唐人柳宗元从国计民生出发,以为"乐不能殖财"而"非之",吕祖谦不同意柳氏这一观点,认为"乐"是人的感情自然流露,是不能加以否定的,在这里他虽然仍将作乐之功归于圣人而尚未彻底超越传统见解的案臼,但所强调的重点乃是"乐者亦本诸人心",从而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一般说来,吕祖谦的心学倾向虽然严重,但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心学体系,故而只能将其视为是介于程颖之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一种学说。
二 万物"旨吾心之发见"论
吕祖谦虽然没有象陆九渊那样有系统地建立了心学体系,但其哲学思想中的心学倾向却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既有陆九渊的影响,同时还由于他崇尚程颖之为人和学识,受其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熏陶有关。吕祖谦在将"理"膨胀为哲学最高范畴的同时,又将"心"上升为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其本体论呈现"理"、"心"并重的二元论。
④ 同上,《易说·豫》。
⑤ 同上卷13《易说·大畜》。
① 《文集》卷12《易说·随》。
② 《东莱博议》卷1《祭仲杀雍纠楚杀子南》。
③ 同上《颍考叔争车》。
④ 《朱子语类》卷1。
① 《左氏传说》卷20。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率先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当然,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说"我"真能把世界的一切集于一己之身,也不是说大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于"我"的作用而派生出来的,而是主张取消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吕祖谦接过孟子这一命题,作了这样的发挥:圣人之心,万物皆备,不见其外。史,心史也,记,心记也。②在这里,吕祖谦尽管对孟子原命题稍作了改动,以"心"代替了"我",但丝毫没有改变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所提倡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其所强调的仍是取消主客观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断定"圣人之心"与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浑然一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圣人之心"之外,故而人类社会的历史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记载均可视为是"心史"、"心记"。
从"圣人之心万物皆备"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出发,吕祖谦又作了如下推衍:圣人备万物于一身。上下四方之字,古往今来之宙,聚散惨舒、吉凶哀乐,犹疾痛苛痒之于我身,触之即觉,干之即知,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仰而观之,荧惑德星,欃枪在矢,皆吾心之发见也;俯而察之,醴泉瑞石,川沸山鸣,亦吾心之发见也。认为"圣人之心"具有通天彻地之能。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掌握在圣人之心中。对于圣人来说,客观世界的"聚散惨舒、吉凶哀乐",犹如自己身上的"疾痛苛痒"一样,"触之即觉,于之即知"。天象的变异,如德星和妖星的更迭;地下的运动,如山鸣川沸都不过是圣人之心的"发见"。不惟自然界时刻处于"圣人之心"的作用之下:"一念之毒,流金烁石,一念之驶,奔电走霆",②而且人类社会的治乱祸福亦控制于"圣人之心"。
玩而占之,方功义弓,老少奇耦,亦吾心之发见也。未灼之前,三兆已具;未揲之前,三易已彰,龟既灼矣,著既揲矣,是兆之吉,乃吾心之吉。是易之变,乃吾心之变。
心问、心答、心叩、心酬、名为龟卜,实为心卜,名为蓍筮,实为心筮。??蓍龟之心,即圣人之心也。??是心之外,岂复有所谓蓍龟者耶!噫,桑林之见妄也,偻句之应,僭也,实沈台骀之崇,妖也,彼蓍龟之中,易尝真有是耶?妄者见其妄,僭者见其僭,妖者见其妖,皆心之所自发见耳。按:方功义弓,四兆之名。方兆,占行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义兆,占行义之事;弓兆,占射箭之事。老少奇耦。指卦象。阳卦日奇,阴卦曰耦。老少奇耦,乃老阳、老阴、少阳、少阴之统称。吕祖谦不反对卜筮。因为在他看来占兆之吉,"乃吾心之吉";卦象之变,"乃吾心之变"。无论是"龟卜"还是"蓍筮"都只是外在形式,而其本质是心之"卜筮"。他认为除"心之外",龟筮之卜就没有什么灵验可言。如果不相信"心卜"、"心筮",而迷信于"龟卜"、"蓍筮",那就本末倒置了,只能是"妄者见其妄,僭者见其僭,妖者见其妖",其兆卦根本靠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卜筮,都只不过是对"自断于心"的参验而已。
未占之先,自断于心,而后命之元龟。我志既先定矣,以次而谋之人,谋之鬼,谋之卜筮。圣人占卜,非泛然无主于中,委占卜以为定论也。??其所以谋之幽明者,参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② 同上卷3《用人祀神》。
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之以为证论也。吕祖谦认为圣人在占卜之前,对所要占卜之事,则已"自断于心"了,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见解。然后再进行"龟卜""蓍筮"的。
这只不过是为了坚定"自断于心"的一种手段。由此,吕祖谦对"泛然无主于中"的卜筮进行猛烈的抨击:后世求吉凶于心外,心愈疑而说愈凿,说愈凿而验愈疏,传之以瞽史之习,杂之以巫觋之妄,??失之于心,而求之于事,殆见心劳而日拙矣。②吕祖谦的这一观点尽管有反对卜筮迷信的成分,但他所要说明的就是"圣人之心"无所不知。
"所谓心者,神明之舍,昧此神明,求彼之神明,是以甲可乙否,终无定议。"③使用的批判武器乃是主观唯心主义,故而不宜评价过高。
程颢曾在其《识仁篇》中提出了一个为后世理学家广为传诵的著名命题:"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指出:"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体,而天地之间,品形万物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④认为真正达到"仁"之境界的人是"仁者",而"仁者"则和天地万物,封建道德浑然一体,毫无间隔。在仁者这里,天地犹如一身,"品物万形"好比自己的四肢百体,世界上的一切,"莫非己也"。因而就会对大地万物充满爱怜之心。
如果"不仁",尽管天地万物"莫非己也",也会觉得"不与己相干"。这种情况类似人的手脚患了萎瘴症。本来手脚是自己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听凭自己的意志行动而运用自如,然而一旦手脚萎痺以后,就会摆动失灵。这时尽管手脚还在自己身上,但又有什么用呢?程颢这一思想,在吕祖谦这里得到了继承。他说:大凡天下之至理,浑浑乎在天地万物之间,人自以私意小智阻隔蔽障。??天地万物一体。人既受七尺之躯,舍己最难。唯到无我地方能舍己,方能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之江河,莫之能御。①在前一节我们已经说过,吕祖谦以"理"为万物之本原,万物均为"理"之派生之物。同时又是"一理"之搭挂安顿之处。因此站在"理"之高度考察,不难发现"我"与万物同出一源,这也就是"大地万物一体"命题的理论依据。吕祖谦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之间本来是没有隔阂的,现在的问题是人一旦有了"七尺之躯",凡事都喜欢从自家躯壳上起意,而以"私意小智"妄分物我,将本来浑然一体的天地万物人为地间隔开来。因此要达到己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必须"无我"、"舍己"。应该说明的吕祖谦所主张的"无我"、"舍己",并不是要取消主观,而是主张从思想上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将客观纳入主观之中。他的意思是一旦客观也变成了主观,主观之"我"、"己"就失去了对立面,因而也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点,吕祖谦在《东莱博议》卷3《用人祀神》中,有着更为详细的说明。引摘如次:无间则仁,有间则暴。无间则天下皆吾体,乌得而不仁?有间则独私其身,乌得而不暴?幽明也,物我也,混混同流而无间者。喜同一喜,喜触于心,则幽明物我不约而皆喜;怒同一怒,怒触于心,则幽明物我不约而皆怒。判而为惨舒、休戚、爱憎、哀乐之情,别而为盈虚、予夺、是非、损益之理,散而为祸富、利害、安危、死生之变。彼① 《东莱博议》卷2《卜筮》。
③ 《东莱书说》卷3。
④ 《二程遗书》卷2 上。
① 《文集》卷17《孟子说》。
动则此应。彼发则此知,未尝有间也。昔之仁人,所以视民如伤者,岂以冥冥之不可欺,昭昭之不可犯哉?幽明物我通为一体,不见其有可伤之地也。既伤于民,亦伤于身,既伤于身,复伤于神。噫,知此者,其知仁之方乎。不仁则不觉,不觉则不合,幽明不合而有人与神之间焉。物我不合,而有人与己之间焉。遂以为苟便于身何耻乎媚神,苟媚于神何恤乎害人???天下之理有通有塞,其通耶,八荒之外,**之内,幽明物我,不见其间,孰非吾仁?其塞耶,虽汲汲以爱人利物为念,然毫芒之差,藩离限焉,发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民有不得其死者矣。??通者,仁之门也,塞者,暴之门也。是故欲仁者不于其仁于其通,去暴者不于其暴于其塞。
这段冗长的议论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我"与天地万物的"无间"和"有间"是"仁"与"暴"的分水岭。其内在逻辑是这样的:"我"与天地万物如没有间隔,主、客观的分界随之消失,"幽明物我通为一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家躯壳上起意,只为自己打算,而是遵循"天下至理"行事。
这样普大之下就不会有不同的喜怒哀乐,惨舒爱憎,予夺是非,祸福利害。
当喜则皆喜,当怒则皆怒,"彼动则此应,彼发则此知","我"与万物相互响应唱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以往那些圣人仁者之所以爱惜万物、善待他人,并不是因为"冥冥之不可欺,昭昭之不可犯",害怕报应才故意或被迫做出这些表示的,而是他们与万物通为一体了。与外物无间,与他人无问。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犹如一身,伤人伤物不啻是伤害本人。天地之大,无一处可以加害,他人众多,无一人可以加害;因此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为"仁之方","幽明物我通为一体",乃是进入仁者的必由之径。
谁要想成为"仁者",谁就应该与万物做到"无间"。
反之,如不能"幽明物我通为一体",就会"独私其身"。为了"便于身"和一己之私利,则不耻于媚神,不恤于害人害物。以致出现象宋襄公这样以人祀神的残暴行为。尽管有些人主观上也想"汲汲以爱人利物为念",但一旦当社会和他人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由于"人与己之间"的思想作祟,则不得不改变"爱人利物"之初衷。所以要去"不仁",只有以取消物我之间的间隔为前提。我们认为吕祖谦主张视民如伤,反对以人祀神这是对的,含有人文主义的进步因素,但是他以取消主客观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为药方,这不仅使自己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成为毫无价值的空话,而且还进一步暴露其哲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在企图取消主客观界限的基础上,吕祖谦提出了"气听命于心"和"以心御气"的命题。旨在强调以主观统率、支配客观。他说:气听命于心者,圣贤也;心听命于气者,众人也。①圣贤君子以心御气,而不为气所御,以心移气而不为气所移。??心由气而荡,气由心而出。他认为客观的"气"是由主观的"心"产生出来的,故而应该由"心"统率、支配"气",而不是由"气"移"心"。"圣贤君子"和众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进而,吕祖谦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划上了等号,公开要求以主观吞没客观。
他说: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乌可舍此而他求?③圣人之心,即天之心,圣人之所椎,即天所命也。故舜之命禹,天之历数已在汝躬① 《东莱博议》卷1《楚武王心荡》。
② 同上。
矣。舜谓禹德慰如此,绩之丕如此,此心此理,盖纯乎天也。这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天"是离不开主观精神"心"而独立存在的。主观精神之外没有什么客观世界可言。"圣人之心"就是"天之心",不能离开"圣人之心"再去追求什么"大之心"。因此圣人的意志就是"天命"。例如舜传天下于禹,就是代表了天的意志。吕祖谦这种观点与陆九渊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命题可谓异曲同工,相互衬托。这不仅使其哲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且还把"圣人"即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意志直接演绎为天命,使其变得不可侵犯。这也使"圣人之心即大之心"的命题包含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为最终目的的政治内容。
不难发现,吕祖谦的哲学思想比较明显地偏重于心学,但是为了调和朱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矛盾,吕祖谦常常将"理"或"道"与"心"联系起来论述。他说:心之与道,岂有彼此之可待乎?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认为"心"与"道"("理")是同一概念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的界限("待")。
"心"就是"道","道"也就是"心"。如果说"心外有道",此心就不是真正的"心",同样"道外有心",此道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吕祖谦这一理论与程颢"理与心一"①、"心是理,理是心"②之说是一脉相承,亦与陆九渊所说的"道,未有外乎心者"③观点高度契合。
因为"心外有道非心",因此"人心皆有至理"。④而"人言之发,即大理之发也,人心之悔即天意之悔也。"⑤吕祖谦的这些说法巧妙地沟通了朱熹和陆九渊两人在本体论上的分歧。事实上,朱、陆之学本就沟通。因为朱高一向认为"天理"既高悬在天空,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人之心中。所谓"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而陆九渊则一直是将"心"与"理"等量齐观,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⑥"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⑦因此吕祖谦关于"人心皆有至理"、"人言之发,即天理之发"之说能够为朱嘉、陆九渊双方接受,这表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确实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是可以握手言和的。
吕祖谦认为"人心皆有至理",所以谁要是违理而行,欺世欺人,首先要欺己之心。而欺心是最要不得的。世欺人,首先要欺己之心。而欺心是最要不得的。
岌岌乎险哉!庄公之心欣。将欲欺人,必先欺其心,庄公徒喜人之受吾欺者多,而不知吾自欺其心者亦多。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之害心害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受欺者身虽害而心自若。彼欺人者身虽得志,其心已研丧无余矣,在彼者所丧甚轻,① 《增修东莱书说》卷3。
② 《东莱博议》卷2《齐桓公辞太子华》。
① 《二程遗书》卷5、卷13。
③ 《陆九渊先生全集》卷19《敬斋记》。
④ 《文集》卷20《杂说》。
⑤ 《东莱博议》卷3《鲁饥而不害》。
⑥ 《陆九渊全集》卷34《语录》。
⑦ 同上,卷1《与曾宅之》。
在此者所丧甚重。??吾始以庄公为天下之至险,终以庄公为天下之至拙。吕祖谦这番话是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所做的评议。他认为郑庄公为了一己之私利,视其弟共叔段为"寇仇",设下种种圈套引诱其多行不义,以待其自毙。共叔段固然是顽冥不灵,受庄公之欺而身受其害,但是相比之下,庄公所受到的伤害最大。因为庄公欲陷其弟于死地,诚属不仁不义之行,而为具有"至理"的"人心"所不容,因此必须先要欺己之心。对于人来说,"心"是最宝贵的,其价值要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大。庄公陷害段的目的虽然是达到了,却也把自己的"心"害了,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为天下"至拙"之人。
吕祖谦虽然认为"心即天",但是他并不否定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他曾毫不掩饰他说他们说的"天"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有形质的"天",而是指冥冥之中可以左右人事的"天"。他说:"善观天者观其精,不善观大者观其形"。②正是这个神秘莫测的"天",具有非人力所能比拟企及的神奇力量:"天下之物有置之则不可见,动之则不可御,殆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机之发于天者然也。"①这个"天"实际上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吕祖谦还说过这样一段话:上九一爻,正如成汤,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然上九以刚毅奋发之才、是天锡之勇也。以离而居上,是聪明睿智,出于天锡,以之出征,则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是有嘉。在这里,吕祖谦再次露骨地宣扬天命论,这就清楚地表明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在一定情况下是统一的。
吕祖谦的"心学"观点,无疑,是其哲学思想中最糟糕的部分。但是,他也曾以"心学"为武器,反对对儒家经籍作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解说。
例如,他认为《诗经》源于民间,表达的是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圣人之意将举匹夫匹妇胸中之全经以救天下破裂不全之经,使学者知所谓诗者,本发乎间巷草野之间,非可格以义例而局以训诂也。这是说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来自普通群众的"胸中",客观上贬低了儒家经典的权威,而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又如在"乐"的问题上,他提出"乐者亦本诸人心"的命题。
地中先有雷,然后能出而发声,胸中元无乐如何作乐。??先王体此作乐。夫乐者亦本诸人心发而寓诸金石钟鼓之间。??大凡天下事不知其理,不可便言其无有,如柳子厚言乐不能殖财,只为自不曾见此道理。唐人柳宗元从国计民生出发,以为"乐不能殖财"而"非之",吕祖谦不同意柳氏这一观点,认为"乐"是人的感情自然流露,是不能加以否定的,在这里他虽然仍将作乐之功归于圣人而尚未彻底超越传统见解的案臼,但所强调的重点乃是"乐者亦本诸人心",从而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一般说来,吕祖谦的心学倾向虽然严重,但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心学体系,故而只能将其视为是介于程颖之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一种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