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兴教劝学","经正民兴"(2/2)
《左宗棠评传》作者:左宗棠评传 2017-02-13 12:07
建省治以来,甘肃士人经明行修能自淑其乡里者,尚不乏人,至掇科登第,以文章经济取重当世者,概不多见。非各省皆知稽古之力,争自濯磨,甘肃士人独安固陋,不求闻达也。计甘肃府厅州县,距陕近者平庆泾、巩秦阶两道,约**百里、千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以西凉州、甘州、西宁,以北宁夏,远或二千余里,或三千里;至肃州安西一道,则三千里或四千里,镇迪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边塞路程悠远,又兼惊沙乱石,足碍驰驱,较中原行路之难,奚翅倍蓰!""士人赴陕西应试,非月余两月之久不达。所需车驮雇价、饮食刍秣诸费,旅费、卷费,少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其赴乡试,盖与东南各省举人赴会试劳费相等。""故诸生附府厅州县学籍后,竟有毕生不能赴乡试者,穷经皓首,一试无缘,良可慨矣!"因此,他主张仿湖广、云贵等省分闱取中的办法,将陕甘乡试也予以分闱,"俾边缴寒微得照备省一律就近应试,则投戈讲艺,士气奋兴,文治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可计日而待也"。①光绪元年(1875年),适值新帝登基,清廷令各省举行纪元恩科乡试,决定甘肃乡试分闱独自筹办。恰在这一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又得到清廷同意甘肃乡试分闱的喜讯,他身兼陕甘总督,自然有照例人闱监临之责。他在家书中写道:"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甘肃分闱已定,数千百年旷举,足慰士心。兰山书院肄业者多至四五百人,各郡县亦多闻风兴起,或者自此人文日盛亦未可知"。①于是,左宗棠亲自督率官员择定在兰州袖川门外建修贡院,经数月加倍赴工,试院应备堂室、号舍等于初秋举试前建成。左宗棠又奏请简派正、副考官,于八月初六日举行了甘肃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参加考试者达3000余人,较以往赴陕人数多出数倍。九月初榜发,第一名解元,恰是左宗棠所赏识的兰山书院的高材生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左宗棠颇感高兴,据他在致友人信中记述说:"榜首安生,文行均美,闻其先世贫苦嗜学,为乡邦所重,意其报在此。弟于甄别书院及月课,录科均拔寘,弟一意其不仅为科名中人。闱中秋宵,尝倚仗桥边,忽仰视而言:若此生得元,亦不负此举。不虞监水官在后窃闻,后为庆伯谦访言之,弟初不自觉。写榜日,两主试先以闱墨见示,掀髯一笑,乃如四十年前获隽之乐。频日宴集,必叙此为佳话,觉度陇以来,无此兴致也"。②安维峻也未负左宗棠所望,他中举后又考中进士,为官期间以敢于上奏言事而闻名,后来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左宗棠对这次乡试的举行是颇为惬意的,他入闱监临时曾写下如此楹联:
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
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③
左宗棠由于出身寒苦的原因,深知学生读书不易,便常常向书院"添助膏火",捐赠"廉银",并主张将"修城之捐改为移建书院"①,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常在战暇亲临书院,与诸生交谈与探讨学问。其在肃州指挥规复新疆,抽空去酒泉书院即是一例。他曾给榆阳书院题写"北学其先"四字,以旌其门。他在入京辅政路过柳湖书院时亲自前往巡视,认为该书院"规模宏敞,间架整齐,新植嘉树成林,尤称胜境"。②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为南菁书院题写了"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③的联语。这些都表明了左宗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至六。
②《徐熙庵先生家书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82页。
③《翁藩司同爵呈赍各种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4页。
①《请分甘肃分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61页。
②《请分甘肃分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61页。
①《翁藩司同爵呈赍各种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4-245页。
②《王道加敏禀刊〈六经〉即附崇文书局办理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8页。
①奉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253-259页。
②《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六,页二二至二三。
③《翁藩司同爵禀呈<四种遗规>等书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7页。
①《请分甘肃乡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58-560页。
①《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3-194页。
②《答吴清卿学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六七。
①《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3页。
②《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八○。
③《南菁书院讲堂》,《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5页。
可计日而待也"。①光绪元年(1875年),适值新帝登基,清廷令各省举行纪元恩科乡试,决定甘肃乡试分闱独自筹办。恰在这一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又得到清廷同意甘肃乡试分闱的喜讯,他身兼陕甘总督,自然有照例人闱监临之责。他在家书中写道:"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甘肃分闱已定,数千百年旷举,足慰士心。兰山书院肄业者多至四五百人,各郡县亦多闻风兴起,或者自此人文日盛亦未可知"。①于是,左宗棠亲自督率官员择定在兰州袖川门外建修贡院,经数月加倍赴工,试院应备堂室、号舍等于初秋举试前建成。左宗棠又奏请简派正、副考官,于八月初六日举行了甘肃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参加考试者达3000余人,较以往赴陕人数多出数倍。九月初榜发,第一名解元,恰是左宗棠所赏识的兰山书院的高材生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左宗棠颇感高兴,据他在致友人信中记述说:"榜首安生,文行均美,闻其先世贫苦嗜学,为乡邦所重,意其报在此。弟于甄别书院及月课,录科均拔寘,弟一意其不仅为科名中人。闱中秋宵,尝倚仗桥边,忽仰视而言:若此生得元,亦不负此举。不虞监水官在后窃闻,后为庆伯谦访言之,弟初不自觉。写榜日,两主试先以闱墨见示,掀髯一笑,乃如四十年前获隽之乐。频日宴集,必叙此为佳话,觉度陇以来,无此兴致也"。②安维峻也未负左宗棠所望,他中举后又考中进士,为官期间以敢于上奏言事而闻名,后来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左宗棠对这次乡试的举行是颇为惬意的,他入闱监临时曾写下如此楹联:
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
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③
左宗棠由于出身寒苦的原因,深知学生读书不易,便常常向书院"添助膏火",捐赠"廉银",并主张将"修城之捐改为移建书院"①,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常在战暇亲临书院,与诸生交谈与探讨学问。其在肃州指挥规复新疆,抽空去酒泉书院即是一例。他曾给榆阳书院题写"北学其先"四字,以旌其门。他在入京辅政路过柳湖书院时亲自前往巡视,认为该书院"规模宏敞,间架整齐,新植嘉树成林,尤称胜境"。②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为南菁书院题写了"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③的联语。这些都表明了左宗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至六。
②《徐熙庵先生家书跋后》,《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82页。
③《翁藩司同爵呈赍各种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4页。
①《请分甘肃分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61页。
②《请分甘肃分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61页。
①《翁藩司同爵呈赍各种书籍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4-245页。
②《王道加敏禀刊〈六经〉即附崇文书局办理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8页。
①奉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253-259页。
②《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六,页二二至二三。
③《翁藩司同爵禀呈<四种遗规>等书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7页。
①《请分甘肃乡闱并分设学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5册,第558-560页。
①《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3-194页。
②《答吴清卿学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六七。
①《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3页。
②《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八○。
③《南菁书院讲堂》,《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