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莫扎特章节目录 > 第五章 贵族只记得爱犬的名字

第五章 贵族只记得爱犬的名字

莫扎特作者:莫扎特 2017-02-13 11:46
    1. 在故乡萨尔斯堡的日子

    “回来了,回来了,少爷回来了!”莫扎特家的厨师特蕾莎兴奋地从洛赫尔广场通往家里的路上跑着,嘴里不停地大声呼喊着。特蕾莎的呼喊使道路两边房屋的窗户打开了。

    “回来了,回来了,我们回来了!”莫扎特姐弟俩心里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他们也大声呼喊着。他们的呼喊使道路两边房屋的窗户里伸出了不少带着好奇心的脸:“哟,真是满载而归呀,这两个小孩子还真不简单啊!”

    跳下马车,看着家门前那口水井,它是那么亲切。咦,怎么井口有些变小了,是莫扎特在外面见到的场面太大了,还是他自己人长大了,就觉得水井变小了?啊,公寓边的草地是那样的碧绿,绿得真是一尘不染。刚要进家门,一只小狗却不停地对着莫扎特直叫唤。它是见到陌生人了还是要莫扎特注意它的存在?

    “那不是我的小狗匹姆佩鲁吗?”莫扎特确实已注意到他心爱的小狗了,他走到小狗边,轻轻地抚摸着匹姆佩鲁的脑袋。小狗舒服地摇起了尾巴。莫扎特最喜欢家里的这只德国种的“博美犬”,它的毛色洁白洁白,毛分上下两层,上毛粗直,下毛细软。据说这种犬是由挪威的猎麋犬和北极的狐狸犬杂交而成,所以有人又叫它德国东北的波美拉尼亚狐狸犬。称为狐狸犬是它的外形像小松鼠,样子很灵活、机警敏捷,喜欢与人亲近。有时还喜欢吠,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因为这种狗一般在2公斤左右重,所以是深为人们所喜爱的小型玩赏犬。

    莫扎特的抚摸使匹姆佩鲁认出了自己的好朋友又回来了。就一直跟着这个小主人。但莫扎特心中还惦念着他的猫和金丝雀。这可以说是他留在家里的三件宝。

    正当莫扎特要与猫亲近时,特蕾莎拿着一只小勺走进屋里来,看到莫扎特,她又兴奋地说道:“我们的莫扎特已经10岁了,而且是个名人了。现在,我不能再把小少爷称为‘你’了,而要称为‘您’了。”

    莫扎特这时随口说道:“那我就得称你为‘最聪明美丽的宫廷御用厨师’了。”

    一听莫扎特那调皮打逗的话语,特蕾莎又像从前那样“凶相毕露”,她举起勺子,就要打莫扎特,而莫扎特早有所备,还没等特蕾莎放下手来,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牛奶溢了!”安娜·玛丽亚在厨房里大声嚷着,特蕾莎这才慢慢地向厨房走去。

    这里一场小闹剧刚收场,在旁边的南内尔又说:“说真的,在宫廷里还真有很多人服侍你,有人为莫扎特穿完衣服,还要在他头上用带有小风箱的玩意儿喷上金色的发粉,呐,就像这样喷发粉哟……”说着,南内尔把手中的面粉慢慢地撒在莫扎特头发上,随即,又一场闹剧开了场……

    利奥波德在一旁也不加干预,只是口中说道:“几年了,这家里也许只有今天才真正有了生气。”

    是的,故乡也许没有伦敦、巴黎那样气魄美丽,但她却是那样的宁静,特别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峦起伏,塔影凌空,更给人以一种油画般的美感。而且山城里的人都那样地喜爱音乐,所以尽管山城不大,但在赫布伦宫丘陵树丛中,却有着德奥附近最古老的室外剧场,它以大岩石为舞台,以高高的树枝作幕布,经常举行一些为人喜爱的音乐会。在这里,人们还时常举行一些华年舞会、化妆舞会及祭典活动。

    故乡是美丽的。外面的旅行演出是飘泊不定的。对利奥波德来说,故乡的工作是不能丢的,但外面的世界又是更有吸引力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回到家乡必须马上去西吉斯蒙德大主教的邸宅去报到,这样也许既可以保持他在主教那儿有一个永久性的职位,又可以有机会在雇主面前炫耀一下儿女们在外面的“骄傲”。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一件淡灰色的外衣,理了理两鬓微微向外卷起的头发,向主教邸宅走去。到了那儿,他发现主教并未解雇他,但却停发了工资,他只有从事具体的工作才能领取相应的报酬。

    旅行演出的一片赞扬声,大主教也直接间接地听到一些,他说:“作为演奏家的莫扎特这是令人信服的,但现在又说莫扎特具有作曲家的才能,这却是不可信的。”

    于是,大主教为了证实莫扎特的本领,要利奥波德把莫扎特叫来,然后不让他与任何人接触,要他写出一部清唱剧。到了一周后约定的时候,莫扎特果然写出一部一百多页的清唱剧本,大主教这才折服了。

    故乡是美丽的,故乡的人们对莫扎特也是佩服的,但故乡却是不可久留的,一个新的计划又在利奥波德的头脑中形成了。

    2. 只有打响意大利才是真正音乐家

    意大利是人们熟悉的从中南欧向东南伸入地中海的形状像一只大皮靴似的多山的岛国。岛上的维苏威火山和比萨斜塔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从13世纪开始,该国就成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其中特别是她的音乐,已成为世界音乐成就中的塔顶。当时的人们已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在意大利的大城市中受过音乐训练并获得成就的人,才能被承认为真正的音乐家。

    众所周知,意大利同时也是一个天主教国,但如果你了解一下意大利最标准的比萨教堂的建筑构思,就更知道意大利人把音乐放在了什么样的地位上了。

    比萨教堂建于1092年,教堂的平面图是呈西欧教派的拉丁“十”字形。十字中的一竖都是主建筑,有主教堂、洗礼堂、长方大厅。在教堂的中心,也就是十字交接的中间,一端是圣坛,而另一端就是歌坛。连教堂的中心都要建一个歌坛,可见意大利对音乐的重视。当时,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可以说都是意大利人。如果不是意大利人那也是由意大利所培养的,如果不是意大利所培养的,那至少也是在意大利出名的。利奥波德就是想让莫扎特至少在世界音乐天堂的最顶层打响并大放异彩。

    有了这一想法,还得再拿出些真才实学。所以在莫扎特结束三年的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地的旅行演出之后,爸爸又在故乡认真地让孩子学习了对位法,并把巴赫、亨德尔、哈塞和埃贝林的作品作为范例,认真研究,反复模仿。这样大约学习了两年的时间。

    1767年9月,莫扎特12岁的时候,那不勒斯年轻的国王将和玛丽娅·特蕾莎皇后的女儿玛丽娅·约瑟法结婚,他们邀请莫扎特一家前往出席婚礼的庆典活动。利奥波德认为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决定第二次去维也纳。但上路后第一天在高桥街上的旅馆过夜时,有人就告诉他们说维也纳正在流行天花,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传染性猛烈,病势凶险,会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初时皮肤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以后化脓直至结痂脱痂。在化脓期间,往往并发肺炎、衰竭、血压下降等症状。因此此病的死亡率很高。最有效和简单的方法就是预先接种牛痘。由于孩子最容易传染上天花,所以有人又对利奥波德说,应该让孩子马上去接种牛痘。但利奥波德却说:

    “我两个孩子的健康已经委诸于神的恩惠,我在上路时已为他们祈祷过了。”他们又出发了。

    第二天,从维也纳过来的朋友告诉利奥波德,要做新娘的公主玛丽娅·约瑟法也得了天花于日前去世了。但皇后又把次女玛丽娅·卡罗莉娜嫁给新丧爱侣的新郎,所以还是等着莫扎特的到来。但谁能想到,当天晚上,莫扎特就发起了高烧,双手冰凉,全身发起抖来,还不停地讲呓语,当地教堂长老会会长听说莫扎特得病了,立刻把他们接到教堂里住下了。莫扎特的眼睛也渐渐失明了,这可是件令人焦急万分的事情啊,于是爸爸又不断地用教堂里的圣水为莫扎特洗眼睛。八天以后,南内尔也得病了,也不能用眼了。他们只能躺在床上,轻轻地哼些乐曲,用音乐驱赶着身上的病魔。

    也许是孩子长期的旅行生活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也许是教堂的祈祷和圣水的魔力,加上孩子们用音乐调整了自身的活力,几个星期之后,两个孩子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而且只是视力受到些损害,其他什么病症也没留下。

    1768年12月23日,莫扎特一家来到了维也纳。当两个孩子重新迈入宫廷时,他们再也不是当年那种什么都新奇,什么都不懂的山城孩子了,他们的步伐是那样地老练,他们的目光只看着前方……

    玛丽娅·特蕾莎极其亲切地让两个孩子坐在自己身边问长问短,其实她自己刚失去了女儿,但她在接待莫扎特时却是那样地温和娴静,看不出一点悲哀的神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把这两个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是从小看着他们长大的。而且她的儿子约瑟夫从小和莫扎特是好朋友,现在约瑟夫已经继位当了皇帝。所以莫扎特一家在宫廷里的交谈和演出就显得更加亲切和热情了。然而,当年在宫廷光滑的地板上扶起跌倒的莫扎特的公主玛丽·安唐妮却怎么也想不起小时候曾与莫扎特玩耍过——贵族的脑子里只记得自己爱犬的名字,别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不久,约瑟夫二世让莫扎特为歌剧剧本《装痴卖傻》(K.51)写音乐总谱。莫扎特很快就完成了。有人见莫扎特把总谱写得有板有眼,怀疑这本来就不是小孩子的作品,就认定这是一对父子骗子。而且当时的维也纳歌剧院里明争暗斗,乐团演员去听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的指挥,这不明显是降低自己身价的事情吗?所以当时维也纳的整个音乐界竟会掀起巨浪,抵制这部歌剧的演出。

    约瑟夫明明知道这个歌剧总谱写得不错。因为莫扎特已在伦敦受到巴赫和曼佐利的指点,已经能写出像样的歌剧了。约瑟夫也明明知道,这是音乐地狱动员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止一个孩子的天才得到普遍的承认,但迫于他当时尚未牢牢地控制住维也纳的艺术界,所以当利奥波德向其发火时,他也没有摆出理由,只是让剧院经理阿弗利乔付给利奥波德100个金币作为赔偿。就这样让这场在维也纳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的事件平息了。

    然而,有人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而且感到非常地气愤,并力图帮助莫扎特。著名医生安东·梅斯梅尔大夫为了安慰莫扎特,特意出资让莫扎特谱写一出小歌剧——《巴斯蒂恩和巴斯蒂娜》。当莫扎特很快完稿后,梅斯梅尔又在他自己的私人剧团里为歌剧的演出提供了经费和场地。

    不久,《装痴卖傻》的风波让故乡的西吉斯蒙德大主教知道了,他感到这出歌剧完全应该上演,于是让《装痴卖傻》在宫廷歌剧院上演了。

    并任命莫扎特为宫廷的“乐队指挥”。尽管这是一个较低的空有其名的职位,他只是常常要应召谱写些教会音乐,但这对莫扎特来说,却有了一个较早的接触教会音乐的机会。

    1769年12月,莫扎特跟随父亲由米兰向南进发,直插意大利半岛,而南内尔则留在了故乡。

    来到罗马,利奥波德与莫扎特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去瞻仰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是罗马16世纪20年代时期的最杰出的瑰宝,人们除了赞赏她的建筑之外,更惊叹于她的壁画。

    西斯廷教堂中的礼拜堂是人们最常到达的地方,它的天顶总共有一千多平方米,天顶上面的画以旧约《创世纪》为题材排列而成。组画共分三组:叙述世界的创造;叙述人的堕落;叙述挪亚的故事。组画两侧各有6个高280公分的先知和巫女。

    这些画是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花了4年3个月,每天爬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仰着脖子完成的。当杰作完成之后,他的颈椎已经向后变形,看书时只能把书放在身体的正上方才能阅读,而他只有37岁的人却已形如老翁。他那宏伟壮丽的组画让整个罗马为之轰动。人们感谢上帝让米开朗基罗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欣赏着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画面,莫扎特赞叹着罗马艺术的伟大。

    突然,教堂里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那是教堂唱诗班正在演唱著名的多声部赞美歌《愉快的圣咏》。这不正是莫扎特奉若神明、梦寐以求的乐曲吗?莫扎特多么想把曲谱借来一睹为快。然而,按照教规,教徒和演唱者是不得将圣咏的任何一部分带出教堂的,否则将立即遭到教会的驱逐。

    这时的莫扎特,再也无心去欣赏宏伟的教堂,只是紧张地、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唱诗班的演唱,表面上如同发呆的莫扎特却把每个音符都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了。圣咏一结束,莫扎特父子就急急地赶回旅馆,莫扎特迅速地找出纸笔,然后坐在桌子前,把整个《愉快的圣咏》乐谱全默写出来了。隔了一天,正好是星期五耶稣受难日,莫扎特又来到西斯廷教堂,再仔细地聆听了一遍《愉快的圣咏》,他发觉有二个地方的音符错了,而其余则完全准确。从此之后,这个“绝密的”从不外传的秘曲就再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这一奇迹成了当时人们的美谈,莫扎特也为此事感到得意。

    不久,莫扎特搞到秘不示人的《圣咏第五十篇》的奇迹以及帕拉维希尼主教与莫扎特的对话自然地流传了出去,奇怪的是,教会非但没有开除莫扎特的教籍,让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会的惩罚,反而还被邀请带着他凭记忆写成的总谱出席一次教会的聚会。会上,西斯廷教堂的演唱者之一克里斯托弗利证实了这份总谱的准确性。

    3. 我是个大人了

    莫扎特现在已经14岁了,童年时那出奇大的脑袋和那圆圆的脸颊,现在已分明地显得匀称了,圆脸渐渐地被成年人拉长的棱角分明的脸型所替代。他的鼻子变高变长了,鼻尖不是像当地人那样微微有些鹰勾,而是向外伸去,这使鼻子变得更高更长了,他的眼睛由于微微前突,而接受了更多的亮光,显得更加明亮了。他那结实的下颚两侧的酒窝已经渐渐地变浅了,构成了他所特有的松弛的小褶。他穿的一切衣服都嫌小了,以前莫扎特所喜欢穿的衣服不说,就是新近买的衣服转眼又小了,买的时候买得太大了又不行,这多少有些使利奥波德犯愁。莫扎特的手臂上有了突起的肌肉,他显得有力了。惟一让他自己不快的是,他的嗓子怎么也唱不出高音,连低音也唱不出,有时甚至连五个纯音都唱不出。

    有一次他想唱唱自己写下的乐谱,可是刚唱开了头,就引起了别人的哄堂大笑,他的嗓子怎么有点像鸭子叫,无可奈何,莫扎特只能用琴声来代替歌声了。

    “我终于不是个什么神童了,我是一个大人了!”莫扎特在人们的欢笑之后,自豪地想大声叫上几句,但他的嗓子却迫使他无法大声喊叫。

    1770年7月的一天,在莫扎特父子即将离开罗马的时候,突然接到教会的通知,罗马教皇要在8日那天接见莫扎特。这可是个可以让利奥波德一直挂在嘴上值得炫耀的骄傲啊。但不知教皇为什么要接见莫扎特。该不会是为了把秘藏的圣咏流传到教堂之外的事吧。

    那一天,莫扎特穿上了刚买不久的苹果绿的外衣,那衣服四周是带有玫瑰色的饰边和银色钮扣的。他戴上了一个白辫假发套,两鬓的头发则微微有些卷曲。再配上漂亮的白色丝袜、缎子内衣和别致的网式前褶。

    然后,这个笑容可掬的美少年出现在罗马教皇的会客大厅里,人们的直觉就是“气度不凡”。而在这个气度不凡的美少年的身后,却是一个身穿崭新栗色波纹绸外衣,外衣四周饰有天蓝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