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贵族只记得爱犬的名字(2/2)
《莫扎特》作者:莫扎特 2017-02-13 11:46
镶边的男子,他就是利奥波德。这一老一少站在一起,加上那精心考虑过的衣着和色彩,构成了一幅十分迷人的画面。
当教堂音乐响起的时候,教皇在一群人的簇拥下缓缓地走进大厅,接着,他向莫扎特颁发了金制骑士敕令,同时赐给莫扎特以金质勋章和“贵族骑士”的封号,然后又是一段长长的乐曲。
按照常理,这样的封号会使很多获得者终身炫耀的。但莫扎特也许是从小就受到很多国王的赞许和赏赐,对这样的封号却并不以为然,回到住处以后,他拿起教皇的恩赐笑着对父亲说:“让这份金制骑士敕令和‘贵族骑士’的封号放在旅行箱里和我一起去旅行吧!”
然而,对各种名誉不很关心不很热衷的莫扎特,这时却对学习很关心很热衷,他不时地要南内尔给他寄些教科书,甚至还要寄例题,这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可以看出:
“C·S·M·(卡拉·泽莱拉·米亚):
“请你快点写信给我,每个邮信日都写吧。谢谢你给我寄来的算术书,还要请求你把这样的例题再给我寄一些来。你给我的海顿第十二号小夜曲我很喜欢;你把低音部配得妙极了,一点儿错都挑不出来。
请你多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请告诉我金丝雀‘先生’怎么样了?它还在唱歌么?它还在啼叫么?你知道我怎么会想起金丝雀来的吗?这里以前厅里有一只金丝雀,它叫的声音和我们家的那只一模一样……
人们可以看出,长期的旅行演出生活,使莫扎特的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而且信件写得很幽默,有时甚至很捣蛋、很调皮,这些,我们将可以从他日后的书信中得到印证。
在那不勒斯城的演出旺季里,莫扎特的演出又成了旺季中的热门。
人们甚至为这个美少年的演出才能发生了争论。
在一次演奏会上,莫扎特弹起了他喜爱的巴赫和海顿的乐曲,但奇怪的是,剧场里却一直不见有掌声,人们只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喧嚣声、嘈杂声还此起彼伏。莫扎特正有些纳闷。这时,台下有个好心人从前面乐团的方阵中走上台来,附着莫扎特的耳朵轻轻说道:“台下人们都在说,你手上的那枚戒指是有魔法的,所以你每次奏出最动听的乐曲时那戒指都在闪光,如果你能取下戒指,让人们听听你的琴声,我们将感到不胜荣幸。”
噢,原来如此,那戒指又不会弹琴的,那不勒斯难道会被这种妖言所迷惑吗?于是,莫扎特让剧场人员拿走了他的戒指,然后像变魔术似地把双手正正反反在观众面前亮相,接着又捋起袖子,以示无法私藏魔法。走到琴凳前慢慢地坐下了。突然,琴声大作,似乎给观众以一种清醒,乐曲随之倾泻而出,很多观众在一阵响亮的掌声之后才清醒过来,知道这再不是魔法在起作用,于是热烈的掌声更加热烈,人们称赞这是真正艺术家的演奏。
由于莫扎特在意大利的大小城市的轰动的演出,一个更实在的荣誉又在等待着莫扎特的到来。
在波伦亚,莫扎特见到了伟大的音乐理论家、神父及作曲家帕德尔·马尔蒂尼。莫扎特的天才,把这个平时比较冷漠的人吸引了,他饶有趣味地对莫扎特进行了全面的音乐知识的考问,在对莫扎特赞不绝口的同时,他认为莫扎特还大有提高的必要和余地,于是就出于诚挚的关心,为莫扎特连续讲了好几天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体会,让莫扎特深受教益。利奥波德知道马尔蒂尼在音乐界及教会中所具有的实力,所以把他看作孩子成名中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事实证明,利奥波德的眼光是十分厉害的,因为马尔蒂尼确实让莫扎特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然而,利奥波德的眼光又错了,因为此后当莫扎特遇到困难时,马尔蒂尼只是在写信时表示同情,但从未在实际上为莫扎特的工作出过力。
按照波伦亚音乐研究院的规定,年满20岁才能有申请成为院士的资格,而有了这种资格,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莫扎特当时才14岁,但马尔蒂尼还是推荐他参加了音乐研究院院士的考试,并破格成了音乐研究院的正式院士,这里,让我们来读读利奥波德的一封家信吧:
10月9日下午4点他必须准时到达研究院的大厅。研究院院长和两名主考官(都曾担任过乐队指挥)当着全体院士的面交给他一部应答轮唱的赞美诗,让他到隔壁房间去把赞美诗谱上四个声部的曲调。监考员把他领进那个房间并锁上了门。
他写完之后,主考官、所有在场的乐队指挥和作曲家们都检查了卷子,然后用黑白二色圆球投票。黑色表示反对,白色表示赞同。他得的全是白球。接着研究院院长招呼他进来。
他一进门,大家纷纷鼓掌、欢呼,并向他表示祝贺。研究院院长代表研究院接纳他为院士,他一一致谢,全部过程到此结束……
其实,莫扎特成为音乐研究院的院士,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每次他听完音乐,都能作出些独到的评论和分析,有时甚至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的。也就是从那时起,莫扎特形成了一个终生的癖好:喜欢对一首乐曲或作者作出入木三分的优劣评价。这使他在音乐界里除了妒忌才能的人之外,又树起了一些敌人。直言不讳,使他的树敌大于他的音乐才能。然而,他给南内尔的信还是那样风趣,有些地方真可以说除了这个萨尔斯堡是绝无第二个人能与之媲美了。
应该说,莫扎特在意大利的成绩是喜人的,而且,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还学习了意大利很多优秀歌曲的作曲方法和音乐知识,这对他的创作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时,菲尔米安伯爵请莫扎特为米兰的宫廷庆典创作一部歌剧,莫扎特欣然应命。
1770年夏末秋初,莫扎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谱写宣叙调,然后把乐谱寄给了米兰的导演。导演对莫扎特的乐谱非常满意,随即,莫扎特父子于10月18日来到米兰,准备完成歌剧《海洋之王,莱特里达特》(K.87)。由于莫扎特这时已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熏陶和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他已有过创作小歌剧的经验,所以写作进行还很顺利。但由于这个歌剧反映的是古代的一个悲剧,所以谱写乐谱必须进入感情,这甚至影响了他的情绪。莫扎特在创作中有时沉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他就又会写些家信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亲爱的妈妈,我实在写不很多,因为写了那么多宣叙调,我的手指疼极了。
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而祈祷,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莫扎特的烦恼和祈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用音乐的音符达到叙述故事情节的目的,还要用音符表现出人们的对话,有时甚至要和剧中人说话吟诗的韵律相一致。
啊!终于完稿了,这是莫扎特真正掌握歌剧创作技巧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即将正式上演的第一部歌剧,人们可以把这部歌剧看作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上的处女作。这一炮到底能否打响呢?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都翘首以待。
舞台上的大追光灯亮起来了,它首先照在饰有花纹的绛红色幕布上,帷幕渐渐拉开,追光灯又慢慢地照向舞台的一侧,一个矮小的身影向舞台中央走来,追光灯尾随着追向舞台中央,当那个身影刚刚站定,舞台上万盏灯火齐放光明,啊,那是个小孩,是个尚未成年的少年,那不是莫扎特吗?今天的首场公演难道让这个孩子担任指挥吗?喔,是的,一点也不错,莫扎特不但上台担任指挥,而旦接受他指挥的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乐队。剧场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演出开始了,人们被剧情和音乐所陶醉,当演员每唱完一段时,台下就发出一片欢呼,有人狂喊:“大师万岁!”有人则把身上所喜爱的东西掷到台前。剧场里天天都是这种情景,这个歌剧连续演出了20场,场场满座。“大师万岁”的欢呼声也随着20场的演出,响彻在剧场的上空。
然而,这创作和演出上的成功得来也并非易事。在莫扎特接受创作歌剧任务的时候,人们就不相信一个小孩子居然能写出能够在舞台上正式上演的歌剧。意大利人认为,即使写出来了,也是给德国人看的歌剧。
然而当创作完成之后,音乐界中的一些忌妒者又反对歌剧上演,后来又反对让莫扎特当乐队指挥。最后这一切都没能成功,他们就串通一气,向担任主角的女高音歌唱家巴纳斯可妮发出警告:不准演唱莫扎特的作品,否则……为了达到挖走主角的目的,他们甚至把巴纳斯可妮调去别的剧组演出。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巴纳斯可妮参加莫扎特剧组的演出,因为她喜欢这部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还使那些一向比较贫困的乐谱抄写员乐得合不拢嘴来。因为演出一旦成功,来自各方的人士就会索要歌剧的乐谱,那么抄写员就得拚命地抄写乐谱,然后是出卖、分送给各方人士,最后,他们这一次的所得竟比乐队指挥还多。这真是一个奇迹啊。
4. 身边有裙子窸窣声了
莫扎特的处女作歌剧在意大利一炮打响,给了莫扎特父子以极大的兴奋。利奥波德要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家乡的亲友们,同时,他这个萨尔斯堡宫廷乐队的副指挥,也不能太久地待在外面。所以父子俩又急急地回到了萨尔斯堡。
家乡是美丽的、温暖宁静的,然而对于长期在外演出的莫扎特来说,留在他头脑中的家乡的概念似乎只有小狗、小猫和金丝雀了。这次,当莫扎特踏进家门时,金丝雀首先在笼子里鸣叫着欢跳起来,然后小猫也喵喵地向莫扎特打招呼,为什么不见他心爱的小狗呢?原来家里新买了一只小狗宾派尔,在家里,它比所有的“前任”都更加认真地看门,认真地讨取家人的欢心,所以它比任何“前任”都更得到大家的宠爱。宾派尔也是一只世界著名的小型玩赏型博美犬,喜欢与人亲近,莫扎特轻轻的抚摸,立刻“博得”了宾派尔的信任,不久,他们已经形影不离了。
进餐了,母亲不停地把最好的食物往儿子的盘子里放。儿子吃完了,准备离开时,母亲却说:“不行,你在没有吃到松开裤带之前,不准离开餐桌。”莫扎特无奈,只能照办了。
莫扎特虽然在外面有了很大的名气,也得到了很多赏赐,但在萨尔斯堡,莫扎特一家还是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典型的中下层阶级。他们成天为了面包香肠和盐而操心,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山城里,不同的阶层又有不同的追求:乡村老爷是打猎第一、教堂第二;地位次于乡村老爷者是教堂第一、打猎第二;再次者是吃喝第一,祷告第二;最底层则是祷告第一,喝酒第二,吃饭则放在了最后。在萨尔斯堡,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所有的风流韵事在前两种人中是遮遮掩掩但却积极进行,后两者则是不避众目淫荡不羁。
萨尔斯堡人以讲话、开玩笑和逗趣都十分粗俗下流而闻名,这多少也对莫扎特有些影响,但莫扎特比他们多了一样——开怀纵声大笑。不管生活多么严酷、多么悲哀,莫扎特总能保持畅怀大笑的性格,这种天赋为日后的莫扎特生活解脱了不少苦恼。
莫扎特写起信来,有时也是想到就写,有时竟会把一些有伤大雅的言词溶进那些评论高雅艺术的信件中。莫扎特在13岁时曾在署名“可爱的、幽雅的小莫扎特”的一封致音乐界前辈的信中评论曼图亚歌剧院里上演的一出滑稽戏时写道:“……他在台上蹦跳得还不错,可他写乐谱就比我差远了,也就是说,他只能像老母猪一样撒撒尿而已……”这种词句与莫扎特写的优美动听的小夜曲真是背道而驰了。
莫扎特本身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骂家乡的人粗俗不堪,一方面自己却又恣意地开些粗俗的玩笑;他一方面对一切艺术都有高雅的欣赏评价能力,但评论的语言有时却是那样粗鲁甚至下流;他常和嘴皮子最灵的邻居们逗哏耍嘴,可又总说讨厌他们到了恨不得马上躲开的程度;他常和家乡人一起吃喝玩乐,但却常常指责他们的俗气。
莫扎特回到家乡不久,西吉斯蒙德大主教去世了,新任大主教是赫罗尼姆斯·格拉夫·科罗莱多。
新主教上台以后,把宫廷中所有的肥缺都给意大利人所占有了,其中特别是音乐方面的好职位。所以宫廷乐团的人对此很有看法,而莫扎特父子是乐团中最冒尖的、又是最不安分的,所以报复也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宫廷乐团的正指挥职位已经空缺多年了,但利奥波德却一直未被任命补缺。莫扎特已经大有名气了,本该在宫廷乐团里谋到个体面一些的位置,可他仍然担任着年俸仅150盾的卑微小职。为了保持这个小职,他还得不停笔地写出一大批音乐作品。
莫扎特一家人很喜欢玩套圈游戏,他们每个星期都要请朋友上门或是到朋友家去玩游戏,有时也打打扑克。为了写作,莫扎特有时就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但一面他又在草地上随便找个地方写着弥撒曲、应答祈祷曲、组曲、协奏曲和交响曲。
莫扎特游戏时那金黄色头发下一张爽朗活泼、生气勃勃的脸以及他那潇洒的在草地上作曲的方式,使莫扎特的身边开始响起了裙子的窸窣声,于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就开始和一群姑娘们调笑嬉戏了。有时送个秋波,咧嘴一笑。有时暗捏几次酥手,送上一张纸条。有时玩过接吻游戏之后,又在暗地里把心上人拉到花前月下偷偷地接几个吻。而莫扎特却常常是这群人中的小头目。但是,莫扎特很小就知道,纵欲淫荡差不多都是以大病一场而告终的,所以他从不愿和人去谈女人这个题目。
每当有姑娘爱上他以后,他虽有下流的语言,有时也许会有些下流的动作,但不久就后退了。但这些风流艳事莫扎特却从不瞒着南内尔姐姐,他和爸爸此后仍经常外出,但每次写信莫扎特都不写给母亲而是写给姐姐,一次信中他就向姐姐写了只有他俩才真正明白的暗语:“告诉穆勒·冯·莫尔克小姐,我希望她能给我和上次四重奏后一样的报酬。她知道那是什么!”有时,他又在信中写道:“请向罗克思莱娜致意,吩咐她今晚别和魔鬼一起喝茶。请向米策尔小姐转达我最诚挚的问候,告诉她不应怀疑我对她的爱情,我的眼前每时每刻都浮现着她穿着长睡衣的迷人的身影。我在这里虽然看到了许多漂亮的姑娘,但没有一个像她那样美丽……”
莫扎特写起心爱的人的词句真如同他的音乐一样美丽动人。
在为新主教服务的时候,莫扎特越来越清楚地感到,对那些贵族来说,音乐家连厨师都不如,对音乐家,贵族只有在娱乐和消遣的时候才记起,只不过把音乐家视为小动物和玩偶而已。过后则再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些贵族早已把音乐家置诸脑后了。所以新主教只是把莫扎特当写作工具使用,从不给他以什么奖赏。这使莫扎特的处境十分难堪。
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形式达到自己目的的利奥波德这时似乎也显得束手无策了。他本想通过写信或是找个与新主教相熟的罗马贵族作说客,为莫扎特谋取一个较好的位置,但他又非常害怕大主教赫罗尼姆斯。他十分明白,一旦他的努力遭到大主教的反感,那么他和莫扎特两个人就会立即被宫廷乐队所解雇。留在家乡这条路很难走通,难道再要孩子们像童年那样,再到旅行中去抓取成功吗?利奥波德对此也无计可施。
当教堂音乐响起的时候,教皇在一群人的簇拥下缓缓地走进大厅,接着,他向莫扎特颁发了金制骑士敕令,同时赐给莫扎特以金质勋章和“贵族骑士”的封号,然后又是一段长长的乐曲。
按照常理,这样的封号会使很多获得者终身炫耀的。但莫扎特也许是从小就受到很多国王的赞许和赏赐,对这样的封号却并不以为然,回到住处以后,他拿起教皇的恩赐笑着对父亲说:“让这份金制骑士敕令和‘贵族骑士’的封号放在旅行箱里和我一起去旅行吧!”
然而,对各种名誉不很关心不很热衷的莫扎特,这时却对学习很关心很热衷,他不时地要南内尔给他寄些教科书,甚至还要寄例题,这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可以看出:
“C·S·M·(卡拉·泽莱拉·米亚):
“请你快点写信给我,每个邮信日都写吧。谢谢你给我寄来的算术书,还要请求你把这样的例题再给我寄一些来。你给我的海顿第十二号小夜曲我很喜欢;你把低音部配得妙极了,一点儿错都挑不出来。
请你多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请告诉我金丝雀‘先生’怎么样了?它还在唱歌么?它还在啼叫么?你知道我怎么会想起金丝雀来的吗?这里以前厅里有一只金丝雀,它叫的声音和我们家的那只一模一样……
人们可以看出,长期的旅行演出生活,使莫扎特的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而且信件写得很幽默,有时甚至很捣蛋、很调皮,这些,我们将可以从他日后的书信中得到印证。
在那不勒斯城的演出旺季里,莫扎特的演出又成了旺季中的热门。
人们甚至为这个美少年的演出才能发生了争论。
在一次演奏会上,莫扎特弹起了他喜爱的巴赫和海顿的乐曲,但奇怪的是,剧场里却一直不见有掌声,人们只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喧嚣声、嘈杂声还此起彼伏。莫扎特正有些纳闷。这时,台下有个好心人从前面乐团的方阵中走上台来,附着莫扎特的耳朵轻轻说道:“台下人们都在说,你手上的那枚戒指是有魔法的,所以你每次奏出最动听的乐曲时那戒指都在闪光,如果你能取下戒指,让人们听听你的琴声,我们将感到不胜荣幸。”
噢,原来如此,那戒指又不会弹琴的,那不勒斯难道会被这种妖言所迷惑吗?于是,莫扎特让剧场人员拿走了他的戒指,然后像变魔术似地把双手正正反反在观众面前亮相,接着又捋起袖子,以示无法私藏魔法。走到琴凳前慢慢地坐下了。突然,琴声大作,似乎给观众以一种清醒,乐曲随之倾泻而出,很多观众在一阵响亮的掌声之后才清醒过来,知道这再不是魔法在起作用,于是热烈的掌声更加热烈,人们称赞这是真正艺术家的演奏。
由于莫扎特在意大利的大小城市的轰动的演出,一个更实在的荣誉又在等待着莫扎特的到来。
在波伦亚,莫扎特见到了伟大的音乐理论家、神父及作曲家帕德尔·马尔蒂尼。莫扎特的天才,把这个平时比较冷漠的人吸引了,他饶有趣味地对莫扎特进行了全面的音乐知识的考问,在对莫扎特赞不绝口的同时,他认为莫扎特还大有提高的必要和余地,于是就出于诚挚的关心,为莫扎特连续讲了好几天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和体会,让莫扎特深受教益。利奥波德知道马尔蒂尼在音乐界及教会中所具有的实力,所以把他看作孩子成名中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事实证明,利奥波德的眼光是十分厉害的,因为马尔蒂尼确实让莫扎特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然而,利奥波德的眼光又错了,因为此后当莫扎特遇到困难时,马尔蒂尼只是在写信时表示同情,但从未在实际上为莫扎特的工作出过力。
按照波伦亚音乐研究院的规定,年满20岁才能有申请成为院士的资格,而有了这种资格,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莫扎特当时才14岁,但马尔蒂尼还是推荐他参加了音乐研究院院士的考试,并破格成了音乐研究院的正式院士,这里,让我们来读读利奥波德的一封家信吧:
10月9日下午4点他必须准时到达研究院的大厅。研究院院长和两名主考官(都曾担任过乐队指挥)当着全体院士的面交给他一部应答轮唱的赞美诗,让他到隔壁房间去把赞美诗谱上四个声部的曲调。监考员把他领进那个房间并锁上了门。
他写完之后,主考官、所有在场的乐队指挥和作曲家们都检查了卷子,然后用黑白二色圆球投票。黑色表示反对,白色表示赞同。他得的全是白球。接着研究院院长招呼他进来。
他一进门,大家纷纷鼓掌、欢呼,并向他表示祝贺。研究院院长代表研究院接纳他为院士,他一一致谢,全部过程到此结束……
其实,莫扎特成为音乐研究院的院士,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每次他听完音乐,都能作出些独到的评论和分析,有时甚至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的。也就是从那时起,莫扎特形成了一个终生的癖好:喜欢对一首乐曲或作者作出入木三分的优劣评价。这使他在音乐界里除了妒忌才能的人之外,又树起了一些敌人。直言不讳,使他的树敌大于他的音乐才能。然而,他给南内尔的信还是那样风趣,有些地方真可以说除了这个萨尔斯堡是绝无第二个人能与之媲美了。
应该说,莫扎特在意大利的成绩是喜人的,而且,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还学习了意大利很多优秀歌曲的作曲方法和音乐知识,这对他的创作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时,菲尔米安伯爵请莫扎特为米兰的宫廷庆典创作一部歌剧,莫扎特欣然应命。
1770年夏末秋初,莫扎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谱写宣叙调,然后把乐谱寄给了米兰的导演。导演对莫扎特的乐谱非常满意,随即,莫扎特父子于10月18日来到米兰,准备完成歌剧《海洋之王,莱特里达特》(K.87)。由于莫扎特这时已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熏陶和名师的指点,再加上他已有过创作小歌剧的经验,所以写作进行还很顺利。但由于这个歌剧反映的是古代的一个悲剧,所以谱写乐谱必须进入感情,这甚至影响了他的情绪。莫扎特在创作中有时沉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时,他就又会写些家信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我亲爱的妈妈,我实在写不很多,因为写了那么多宣叙调,我的手指疼极了。
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而祈祷,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莫扎特的烦恼和祈祷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要用音乐的音符达到叙述故事情节的目的,还要用音符表现出人们的对话,有时甚至要和剧中人说话吟诗的韵律相一致。
啊!终于完稿了,这是莫扎特真正掌握歌剧创作技巧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即将正式上演的第一部歌剧,人们可以把这部歌剧看作是莫扎特歌剧创作上的处女作。这一炮到底能否打响呢?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都翘首以待。
舞台上的大追光灯亮起来了,它首先照在饰有花纹的绛红色幕布上,帷幕渐渐拉开,追光灯又慢慢地照向舞台的一侧,一个矮小的身影向舞台中央走来,追光灯尾随着追向舞台中央,当那个身影刚刚站定,舞台上万盏灯火齐放光明,啊,那是个小孩,是个尚未成年的少年,那不是莫扎特吗?今天的首场公演难道让这个孩子担任指挥吗?喔,是的,一点也不错,莫扎特不但上台担任指挥,而旦接受他指挥的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乐队。剧场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演出开始了,人们被剧情和音乐所陶醉,当演员每唱完一段时,台下就发出一片欢呼,有人狂喊:“大师万岁!”有人则把身上所喜爱的东西掷到台前。剧场里天天都是这种情景,这个歌剧连续演出了20场,场场满座。“大师万岁”的欢呼声也随着20场的演出,响彻在剧场的上空。
然而,这创作和演出上的成功得来也并非易事。在莫扎特接受创作歌剧任务的时候,人们就不相信一个小孩子居然能写出能够在舞台上正式上演的歌剧。意大利人认为,即使写出来了,也是给德国人看的歌剧。
然而当创作完成之后,音乐界中的一些忌妒者又反对歌剧上演,后来又反对让莫扎特当乐队指挥。最后这一切都没能成功,他们就串通一气,向担任主角的女高音歌唱家巴纳斯可妮发出警告:不准演唱莫扎特的作品,否则……为了达到挖走主角的目的,他们甚至把巴纳斯可妮调去别的剧组演出。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巴纳斯可妮参加莫扎特剧组的演出,因为她喜欢这部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还使那些一向比较贫困的乐谱抄写员乐得合不拢嘴来。因为演出一旦成功,来自各方的人士就会索要歌剧的乐谱,那么抄写员就得拚命地抄写乐谱,然后是出卖、分送给各方人士,最后,他们这一次的所得竟比乐队指挥还多。这真是一个奇迹啊。
4. 身边有裙子窸窣声了
莫扎特的处女作歌剧在意大利一炮打响,给了莫扎特父子以极大的兴奋。利奥波德要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家乡的亲友们,同时,他这个萨尔斯堡宫廷乐队的副指挥,也不能太久地待在外面。所以父子俩又急急地回到了萨尔斯堡。
家乡是美丽的、温暖宁静的,然而对于长期在外演出的莫扎特来说,留在他头脑中的家乡的概念似乎只有小狗、小猫和金丝雀了。这次,当莫扎特踏进家门时,金丝雀首先在笼子里鸣叫着欢跳起来,然后小猫也喵喵地向莫扎特打招呼,为什么不见他心爱的小狗呢?原来家里新买了一只小狗宾派尔,在家里,它比所有的“前任”都更加认真地看门,认真地讨取家人的欢心,所以它比任何“前任”都更得到大家的宠爱。宾派尔也是一只世界著名的小型玩赏型博美犬,喜欢与人亲近,莫扎特轻轻的抚摸,立刻“博得”了宾派尔的信任,不久,他们已经形影不离了。
进餐了,母亲不停地把最好的食物往儿子的盘子里放。儿子吃完了,准备离开时,母亲却说:“不行,你在没有吃到松开裤带之前,不准离开餐桌。”莫扎特无奈,只能照办了。
莫扎特虽然在外面有了很大的名气,也得到了很多赏赐,但在萨尔斯堡,莫扎特一家还是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典型的中下层阶级。他们成天为了面包香肠和盐而操心,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山城里,不同的阶层又有不同的追求:乡村老爷是打猎第一、教堂第二;地位次于乡村老爷者是教堂第一、打猎第二;再次者是吃喝第一,祷告第二;最底层则是祷告第一,喝酒第二,吃饭则放在了最后。在萨尔斯堡,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所有的风流韵事在前两种人中是遮遮掩掩但却积极进行,后两者则是不避众目淫荡不羁。
萨尔斯堡人以讲话、开玩笑和逗趣都十分粗俗下流而闻名,这多少也对莫扎特有些影响,但莫扎特比他们多了一样——开怀纵声大笑。不管生活多么严酷、多么悲哀,莫扎特总能保持畅怀大笑的性格,这种天赋为日后的莫扎特生活解脱了不少苦恼。
莫扎特写起信来,有时也是想到就写,有时竟会把一些有伤大雅的言词溶进那些评论高雅艺术的信件中。莫扎特在13岁时曾在署名“可爱的、幽雅的小莫扎特”的一封致音乐界前辈的信中评论曼图亚歌剧院里上演的一出滑稽戏时写道:“……他在台上蹦跳得还不错,可他写乐谱就比我差远了,也就是说,他只能像老母猪一样撒撒尿而已……”这种词句与莫扎特写的优美动听的小夜曲真是背道而驰了。
莫扎特本身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骂家乡的人粗俗不堪,一方面自己却又恣意地开些粗俗的玩笑;他一方面对一切艺术都有高雅的欣赏评价能力,但评论的语言有时却是那样粗鲁甚至下流;他常和嘴皮子最灵的邻居们逗哏耍嘴,可又总说讨厌他们到了恨不得马上躲开的程度;他常和家乡人一起吃喝玩乐,但却常常指责他们的俗气。
莫扎特回到家乡不久,西吉斯蒙德大主教去世了,新任大主教是赫罗尼姆斯·格拉夫·科罗莱多。
新主教上台以后,把宫廷中所有的肥缺都给意大利人所占有了,其中特别是音乐方面的好职位。所以宫廷乐团的人对此很有看法,而莫扎特父子是乐团中最冒尖的、又是最不安分的,所以报复也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宫廷乐团的正指挥职位已经空缺多年了,但利奥波德却一直未被任命补缺。莫扎特已经大有名气了,本该在宫廷乐团里谋到个体面一些的位置,可他仍然担任着年俸仅150盾的卑微小职。为了保持这个小职,他还得不停笔地写出一大批音乐作品。
莫扎特一家人很喜欢玩套圈游戏,他们每个星期都要请朋友上门或是到朋友家去玩游戏,有时也打打扑克。为了写作,莫扎特有时就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但一面他又在草地上随便找个地方写着弥撒曲、应答祈祷曲、组曲、协奏曲和交响曲。
莫扎特游戏时那金黄色头发下一张爽朗活泼、生气勃勃的脸以及他那潇洒的在草地上作曲的方式,使莫扎特的身边开始响起了裙子的窸窣声,于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就开始和一群姑娘们调笑嬉戏了。有时送个秋波,咧嘴一笑。有时暗捏几次酥手,送上一张纸条。有时玩过接吻游戏之后,又在暗地里把心上人拉到花前月下偷偷地接几个吻。而莫扎特却常常是这群人中的小头目。但是,莫扎特很小就知道,纵欲淫荡差不多都是以大病一场而告终的,所以他从不愿和人去谈女人这个题目。
每当有姑娘爱上他以后,他虽有下流的语言,有时也许会有些下流的动作,但不久就后退了。但这些风流艳事莫扎特却从不瞒着南内尔姐姐,他和爸爸此后仍经常外出,但每次写信莫扎特都不写给母亲而是写给姐姐,一次信中他就向姐姐写了只有他俩才真正明白的暗语:“告诉穆勒·冯·莫尔克小姐,我希望她能给我和上次四重奏后一样的报酬。她知道那是什么!”有时,他又在信中写道:“请向罗克思莱娜致意,吩咐她今晚别和魔鬼一起喝茶。请向米策尔小姐转达我最诚挚的问候,告诉她不应怀疑我对她的爱情,我的眼前每时每刻都浮现着她穿着长睡衣的迷人的身影。我在这里虽然看到了许多漂亮的姑娘,但没有一个像她那样美丽……”
莫扎特写起心爱的人的词句真如同他的音乐一样美丽动人。
在为新主教服务的时候,莫扎特越来越清楚地感到,对那些贵族来说,音乐家连厨师都不如,对音乐家,贵族只有在娱乐和消遣的时候才记起,只不过把音乐家视为小动物和玩偶而已。过后则再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些贵族早已把音乐家置诸脑后了。所以新主教只是把莫扎特当写作工具使用,从不给他以什么奖赏。这使莫扎特的处境十分难堪。
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形式达到自己目的的利奥波德这时似乎也显得束手无策了。他本想通过写信或是找个与新主教相熟的罗马贵族作说客,为莫扎特谋取一个较好的位置,但他又非常害怕大主教赫罗尼姆斯。他十分明白,一旦他的努力遭到大主教的反感,那么他和莫扎特两个人就会立即被宫廷乐队所解雇。留在家乡这条路很难走通,难道再要孩子们像童年那样,再到旅行中去抓取成功吗?利奥波德对此也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