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晚年生涯(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此处"田臣思"所对的"齐王",也必是宣王。《孙膑兵法·强兵》所附的残简中,又有"威王、宣王以胜诸侯"、"此齐之所以大败燕"(即上述宣王攻燕事)等字样。由上述诸条记载来分析,齐宣王召田忌、孙膑回国,当真有其事。
从年代上来推算,孙瞑活动的最早可靠年代,是在公元前353 年参加桂陵之战。那时他学完兵法,到魏受庞涓之害,回齐又在田忌、威王处呆了一段时间,可能已二十七八岁。那末他的生年,应在公元前380 年左右。指挥前342 年的马陵之役,他大约已有38 岁。据杨宽《战国史》依《竹书纪年》校正过的《战国大事年表》,齐宣王即位在公元前319 年。然则,孙膑亡奔楚国,在楚呆了二十多年。他被宣王召回齐国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孙膑兵法·强兵》所附的残简中,并有这样的议论:"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禽唐□也。"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01 年。《吕氏春秋·处方》记:"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应之。??(章子)因练卒以夜奄(掩袭)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八年亦载"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上引残简中所缺之字,据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从所存笔划分析,确是"蔑"之繁体。如果孙嫔能见到齐大败楚人、擒唐蔑之役,并能对此发表议论,那时他己有八旬左右的高龄。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因此,残简的这句议论,是孙膑所发,还是其弟子补充的,我们只能存疑。
《强兵》篇所附的残简还说:"(此齐之所以大败宋)人于桑而擒汜皋也。"桑在今江苏沛县西南,战国中期为宋邑。
《史记·魏世家》载,魏襄王十二年,"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桑。"《集解》引徐广日:"在梁与彭城之间。"齐败宋"于桑而擒汜皋"之役,史籍无考。查《战国大事年表》,齐灭宋在公元前286 年。据《史记·宋世家》载:"(宋)君堰十一年,自立为王。"他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又荒淫残暴。于是,诸侯"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王??伐宋,杀王僵,遂灭宋"。《史记·田世家》则曰:齐王三十八年,"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从以上两《世家》所记齐伐宋的经过来看,其时间较短,进行得颇顺利,很快就把宋国灭亡了。竹简整理小组在上述残简下加的注释说:"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①这是很对的。它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86 年齐灭宋前不久,那时如果孙膑还活着,已有90 多岁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个议论,理应是其弟子或后人补充所加。汉代刘向说:"孙卿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临武君即孙膑也。"(《荀子·议兵》扬惊注引)查赵孝成王即位于公元前265 年,孙膑如果还在的话,应该有一百十几岁,那更是不可能的。故临武君决非孙膑,而是另有其人。②至于孙膑的结局,《汉书·刑法志》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已"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曾巩作《战国策序》更明确指出:"战国之游士??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思","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班固和曾巩都把孙膑的结局和吴起、商鞅、苏秦、白起、李斯联系在一起,且言之凿凿,振振有词,看来孙膑不得善终的传闻甚广,班、曾二人必是有所据而发的。
回顾孙膑的一生,他用兵有术,治军有方,运筹帷幄,老谋深算,在多次与邻国的大战中,为齐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他又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不愿屈服于恶势力,不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与之抗争,甚至不惜以兵戎相见来匡正国君。在受到庞涓的欺骗而被陷害致残时,他能私下与齐使密谈,逃出魏国而当了齐国的军师;在知友田忌遭人暗算时,他更劝田忌"无解兵"而袭齐都,以逐走玩弄阴谋的成侯邹忌而使齐君猛醒,最后下胜而亡奔。由于这种倔强的性格,必然使统治者视他为一个危险人物,是一匹桀骜难驯的野马。尽管他一生对齐国的强盛作过杰出的贡献,但统治者还是可以因他有造反忤上的前科而借故加害于他。孙膑最终被迫害致死,是继司马穰苴、孙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悲剧。
①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第79 页,文物出版社1975 年版。② 《战国策·楚四》载:"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问:"君有将乎?"春申君答: "欲将临武君。"据此,临武君是楚人而至赵,在赵孝成王前论兵的。观《苟 子·议兵》载临武君之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 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 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其论兵甚得 《孙膑兵法》的要领,很可能是孙膑在楚国所授业的弟子。
从年代上来推算,孙瞑活动的最早可靠年代,是在公元前353 年参加桂陵之战。那时他学完兵法,到魏受庞涓之害,回齐又在田忌、威王处呆了一段时间,可能已二十七八岁。那末他的生年,应在公元前380 年左右。指挥前342 年的马陵之役,他大约已有38 岁。据杨宽《战国史》依《竹书纪年》校正过的《战国大事年表》,齐宣王即位在公元前319 年。然则,孙膑亡奔楚国,在楚呆了二十多年。他被宣王召回齐国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孙膑兵法·强兵》所附的残简中,并有这样的议论:"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禽唐□也。"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01 年。《吕氏春秋·处方》记:"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应之。??(章子)因练卒以夜奄(掩袭)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八年亦载"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上引残简中所缺之字,据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从所存笔划分析,确是"蔑"之繁体。如果孙嫔能见到齐大败楚人、擒唐蔑之役,并能对此发表议论,那时他己有八旬左右的高龄。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因此,残简的这句议论,是孙膑所发,还是其弟子补充的,我们只能存疑。
《强兵》篇所附的残简还说:"(此齐之所以大败宋)人于桑而擒汜皋也。"桑在今江苏沛县西南,战国中期为宋邑。
《史记·魏世家》载,魏襄王十二年,"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桑。"《集解》引徐广日:"在梁与彭城之间。"齐败宋"于桑而擒汜皋"之役,史籍无考。查《战国大事年表》,齐灭宋在公元前286 年。据《史记·宋世家》载:"(宋)君堰十一年,自立为王。"他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又荒淫残暴。于是,诸侯"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王??伐宋,杀王僵,遂灭宋"。《史记·田世家》则曰:齐王三十八年,"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从以上两《世家》所记齐伐宋的经过来看,其时间较短,进行得颇顺利,很快就把宋国灭亡了。竹简整理小组在上述残简下加的注释说:"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①这是很对的。它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86 年齐灭宋前不久,那时如果孙膑还活着,已有90 多岁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这个议论,理应是其弟子或后人补充所加。汉代刘向说:"孙卿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临武君即孙膑也。"(《荀子·议兵》扬惊注引)查赵孝成王即位于公元前265 年,孙膑如果还在的话,应该有一百十几岁,那更是不可能的。故临武君决非孙膑,而是另有其人。②至于孙膑的结局,《汉书·刑法志》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已"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曾巩作《战国策序》更明确指出:"战国之游士??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思","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班固和曾巩都把孙膑的结局和吴起、商鞅、苏秦、白起、李斯联系在一起,且言之凿凿,振振有词,看来孙膑不得善终的传闻甚广,班、曾二人必是有所据而发的。
回顾孙膑的一生,他用兵有术,治军有方,运筹帷幄,老谋深算,在多次与邻国的大战中,为齐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他又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不愿屈服于恶势力,不肯听从命运的摆布,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与之抗争,甚至不惜以兵戎相见来匡正国君。在受到庞涓的欺骗而被陷害致残时,他能私下与齐使密谈,逃出魏国而当了齐国的军师;在知友田忌遭人暗算时,他更劝田忌"无解兵"而袭齐都,以逐走玩弄阴谋的成侯邹忌而使齐君猛醒,最后下胜而亡奔。由于这种倔强的性格,必然使统治者视他为一个危险人物,是一匹桀骜难驯的野马。尽管他一生对齐国的强盛作过杰出的贡献,但统治者还是可以因他有造反忤上的前科而借故加害于他。孙膑最终被迫害致死,是继司马穰苴、孙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悲剧。
①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第79 页,文物出版社1975 年版。② 《战国策·楚四》载:"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问:"君有将乎?"春申君答: "欲将临武君。"据此,临武君是楚人而至赵,在赵孝成王前论兵的。观《苟 子·议兵》载临武君之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 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 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其论兵甚得 《孙膑兵法》的要领,很可能是孙膑在楚国所授业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