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八、兵法编撰

八、兵法编撰(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汉志》所述的《齐孙子》"八十九篇",不但包容了孙膑早期和晚期的自著作品,弟子记录孙膑言行事迹的作品,而且还有不少是后学者解释、发挥孙膑军事思想的作品;《兵法》所附的"图四卷",也多为后学者所增益。

    然而,这部庞大的兵法,到东汉以后便散件不传。东汉末年曹操注《孙子》十三篇,就丝毫没有提到孙膑及其兵法。大约曹操当年,此书已经不见。从《隋书·经籍志》以下,正史中也不再著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在《齐孙子》下注已"孙膑"。这只是为了点明此书的作者,而不是说明此书的存在。杜佑所编《通典》卷一四九引有孙膑的一段话,论述"用骑有十利",不知其出处何在。它下见于竹简《孙膑兵法》,可能是其佚文;也可能像《通典》卷一五九所引的吴子与孙武的问答那样,是后学者根据孙膑的军事思想而附益、伪托之作。

    孙膑的兵法书在东汉末年亡佚以后,到了宋代,便有人开始怀疑孙膑及其兵法的存在,作了种种的猜测。这场纷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的学者认为,孙武与孙膑实为一人,"武"是其名,"膑"是其号,故《孙子兵法》只有一部;有的主张,孙武、孙膑生活于春秋、战国两个不同的时代,明为二人,而《孙子兵法》是战国时孙膑的著述;有的学者则调停说,孙武、孙膑有二人,而兵法只有一部,那末《孙子兵法》是由孙武开始撰写,再由孙瞑修订补充而完成的。上述这些猜测,其具体论证,已见于第三章,兹不详述。由于这些论证,是在《孙膑兵法》失传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用心虽然良苦,但不符合历史事实。

    1972 年4 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武帝时墓葬中,发现了大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竹简,这一历史谜案才真相大白。它证明《史记·孙子传》与《汉书·艺文志》关于孙武与孙膑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各有兵法著作传世的记载,是确凿无疑的。《孙膑兵法》的竹简,经过整理有440余枚,字数在11000 字以上。它的发现,使自东汉末年以来就亡佚不传,失散了1700 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献得以重见天日。这实在是军事史和思想史上值得庆幸的大喜事。它为阐述孙膑的生平、思想及其评价,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这次发现的《孙膑兵法》竹简,约缮写于汉高祖刘邦在位的十余年间。

    据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的考证,竹简中九篇俱有"国"字,仅在《陈忌问垒》篇的残简中有一"邦"字。显然,兵法中的"邦"字都已讳为"国"字而偶有疏漏。高祖刘邦以下,惠帝的名"盈",文帝的名"恒",武帝的名"彻",在简文中都不避讳;景帝的名"启"字,全书未用,亦无避讳而作的"开"字。可见这批竹简的缮写年代是比较早的。它与《汉志》著录的《齐孙子》是否一个本子,尚难确定,因为《汉志》所记有"八十九篇",而竹简仅有三十篇,篇数悬殊很大。显然,孙膑的兵法书在战国时代的齐王年间编成后,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增补和附益:竹简抄写于西汉初年,增补、附益者尚少;《汉志》著录的是西汉末年的本子,当是集增补、附益369之大成,篇数自然陡增了。

    竹简《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上编十五篇或记孙子的行事,孙子与齐王、田忌的问答,或在论述文字前加"孙子曰"字样;下编十五篇都是论述文字,没有标明"孙子曰"。有的论者怀疑下编不是孙膑所著的兵法,而是另一部兵法书,但又不能确指是哪一部兵法。从下编文字所反映的思想来看,它同样注重阵法,强调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把将帅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并特别注意分析攻城的条件。这与上编以及《孙子兵法》都一脉相承,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汉书·陈汤传》所引的两句"兵法":"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也见于下编之中。这证明下编同是属于一部著名的、流传甚广而经常被人应用的兵法。下编的这种与孙武、孙膑相同的思想倾向,作为著名的"兵法"而被人引用的情况,除了说明上下编同是《孙膑兵法》的一部分,实在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如果没有充分的论据,证明上下两编是迥然不同的的两部兵法,我们只能把下编也看作是孙膑或其弟子的著作,在分析孙膑的各种思想时,把上下两编当作一个整体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