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一、军队建设

一、军队建设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如何建设一支精良的、经得起战争考验的军队,对于这个问题,孙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一) 将帅的培养

    军队的将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孙武只说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膑则用《将义》、《将德》、《将败》、《将失》等四十专篇,从正反两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在《将义》篇中,孙膑认为将帅应该具备的品质有:义、仁、德、信、智。他把这五种品质比作军队的首、腹、手、足、尾,以表明其重要次序和不可缺一。他说: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下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下信。

    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专,军不专则无名。

    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下智(胜),不智(胜)则军无□(决)。故决(当作智)者,兵之尾也。上述将帅应具有的五种品质,其中"智"、"信"、"仁"是与孙武的主张一致的;而孙武的"严"改成了"义",孙武的"勇"改成了"德"。孙膑这一改,三者的意思更深入了一层。所谓"义",就是准确地去做每件事,富有责任感。《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盐铁论·刑德》也说:"义者,事之宜也。"只有"义",才能"严",产生"威",而使士卒出"死"力。

    孙膑的逻辑顺序是很清楚的。所谓"德",是具有高尚的品德。据《将德》篇的论述,它包括以下内容:(1)"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即不轻视数量少的敌人,也不怕敌人强大声势的威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对敌作战;(2)"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即我将不与敌将共生,我军不与敌军共存,指有同敌人血战到底、势不两立的英勇气概;(3)"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阿)外辰(震)",即有功当天奖赏,有过立即处罚,不困其人的亲疏贵贱而有所异样,不曲从外来威势的干预。上述这些品质,显然要比"勇"更全面。故孙膑推理,将帅有"德",作战就有"力",也就可得"三军之利"。

    关于军队的将帅应该具有的品质,孙膑在《篡卒》篇中又提出"忠"、"信"、"敢"三条。他说:一日信,二日忠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这里,孙膑提出的"忠"和"敢"两条,是孙武没有涉及到的。所谓"忠",是指忠心耿耿,专心一意。孙膑认为将帅必须"忠于王",当然带有强烈的封建意识,是由他那个时代和阶级决定的。但是,如果一个将帅朝秦暮楚,投机背叛,他也决然带个好兵,打不赢仗。因此,孙膑提出将帅要"忠",仍然有其积极意义。所谓"敢",是指不畏权势,扶正法邪。在孙膑看来,将帅不但作战时应该如此,而且"敢"字要贯串于其行为的始终。这样,将帅就能在士兵百姓中树立威信。

    ① 因下面两论均先谈"忠",再谈"信",故此处"忠"与"信"疑颠倒。这两句 当作:"一日忠,二曰信,??。"在《八阵》篇中,孙膑对于将帅应具的素质,除了"智"、"勇"之外,还提出"知道"、"数战"等项。他说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膑所谓"知道",就是懂得有关天、地、民、敌、阵各方面的作战规律;所谓"数战",就是有长期作战的丰富经验。这些条件,都比"智"(作战时足智多谋)的要求更高。总之,孙膑在战国时代的新形势下,对将帅提出了比孙武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明确将帅应有的品质,孙膑在《将败》篇中,又不厌其烦地从反面列举了二十种致"败"的缺点,它们是:"不能而自能"、"骄"、"贪于位"、"贪于财"、"轻"(轻率)、"迟"(不速)、"寡决"、"缓"(不严)、"怠"、"贼"(残暴)、"自私"、"自乱"等。孙膑指出:这些缺点越多,就越容易失败("多败者多失")。在《将失》篇中,孙膑更列举了三十二种会导致将帅作战失败的情况,如:"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留败兵)而还斗之";"是非争,谋事辩讼"(计谋争议不决);"令不行,众不一";"军事险固,众劳";"日暮路远,众有至气"(至极衰竭);"令数变,众偷";"不能以成阵,出于夹(狭)道";"战而有忧",等等。孙膑认为,这些致败的情况,都是由于将帅本身品质上的弱点而造成的,所以总其名曰"将失"。

    在明确了将帅应有的品质和"将败"、"将失"这些将帅应当鄙弃的缺点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孙膑说:"权衡,所以篡(借为'选')贤取良也。??正衡再累既忠(中),是谓不穷。称乡①县衡,虽(通'唯')其宜也。私公之财②一也。"(《行篡》)他在这里郑重指出,选贤取良出任将官,必须权衡其品质优劣,才能高低;放正衡器,一再增减其累(砝码),使其指针居中,这样不偏不倚地选拔,就会人才济济,层出不穷。他强调,量功行赏,应悬平衡器,做到十分合理;不论私、公之材,在选拔将官时都要一视同仁。孙膑还主张,对于将官要"明爵禄"(《杀士》),即明确爵位的等级和授禄的标准。这对于提高将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是大有好处的。

    ① 乡,借为飨,其意为飨食,引伸为赏功。称乡,即量功行赏。

    ② 财,借为材,即人材。私材,指大夫以下的私属;公材、指王侯公卿之 类的大贵族。

    (二) 军队的编制

    关于如何编制军队的问题,孙膑论道:"制卒以周(借为'州')闾,授正以乡曲。"(《官一》)所谓"卒",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周礼·小司徒》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郑玄注:"卒,百人。"这里的"卒",是泛指军队的基层编制。所谓"州闾",都是古代的居民单位。《周礼·大司徒》曰:"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郑玄注:"闾,二十五家";"州.二千五百家。"这里的"州闾",是泛指居民的基层组织。所谓"正",即长官:"乡曲",犹言乡里。孙膑上述议论的主旨是:编制军队要以地方行政组织为单位,任命军中官吏要以乡里之长为长官。

    自西周、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军队往往由住在国都近郊的"国人"组成。国人中每家出一人,编成国家的常备军。春秋初年齐国官仲编制军队就规定:"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其上逐级扩大,直到"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国语·齐语》)。这里编制军队和任命军官都仍地方行政组织之旧。据管仲称,这样的编制,"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同上)孙膑主张"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可能出于同样的考虑。当然,战国时的军队已不限于国人参加.而是实行在郡县内普遍征兵的制度;怔兵的数额也不止一家一人,而是所有胄壮男子都要应征入伍。孙嫔在当时仍然要以"州闾"、"乡里"作为编制军队和任命军官的单位,说明他对过去优良的军事编制的怀恋。

    军队不能滥竿充数,而要选取精良,这是孙膑关于军队建制的又一光辉思想。他说:"兵之胜在于篡(选)卒。"(《篡卒》)显然,没有经过挑选的乌合之众,在战争中是肯定要失败的。孙膑在《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