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二、战略原则

二、战略原则(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则结裘,身先操劳,以劝勉士卒,坚定其杀敌报国的意志。据说,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有士卒之母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史记·吴起列传》)足见吴起为将,善于励气,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断气。当交战已经有了明确的日期,为了使土卒抱定勇敢杀敌、拼死战斗的决心,必须"断气"。孙膑说:"战日有期,务在断气";"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所以]断气也。"上述"将军令"所采取的这一"断气"措施,显然是要使士卒鼓足勇气,在短时间内与敌人决一胜负,断绝其迁延时日、苟且偷生的余地。公元前207 年,楚将项羽进击围钜鹿(今河北平乡具西南)的秦章邯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结果,大"破秦军"(《史记·项羽本纪》)。这是项羽运用"断气"而胜敌的生动例子。

    (5)延气。在即将交战的当日,为达到士卒的最佳战斗状态,必须"延气"。孙膑说:"今日将战,务在延气";"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从上述残缺的简文看,"延气"的主要内容是将军对参战者告诫战斗时必须注意的事项,以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的当天早上,告诫士卒说;"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代,乃上齐焉。勖者夫子!??弗迓(迎击)克(杀)奔,以役西土。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尚书·牧誓》)这篇讲话,勉励参战者在战斗中要步伐、刺杀动作整齐,不要迎击、杀死奔未投降的人。它对即将进行的牧野之战,实起了"延气"的作用。

    关于军队在战争中如何进行鼓舞士气的工作,孙膑所作的《延气》篇,分析细致,论述精彩,在古代的战略思想上颇多建树。

    (五) 机动灵活多变

    孙膑认为,战争中的事物千变万化,它们都是可以战胜的;但是,战胜的手段也应当根据事物的特性而灵活变换。孙膑指出"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奇正》)此处"万物之胜"的"胜",可作功能、特性、长处、优点讲;"不屈",即没有穷尽。万物的功能千差万别,所谓"一物降一物";用万物的特长去战胜其他万物,故其战胜的方法层出不穷。孙膑接着又说:"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同上)这里,孙膑从"万物之胜"谈到战争之"形"。所谓"形",是指战斗的阵形、兵力的配置、工事的建筑、兵种的排列,以及攻守的方式等。孙膑的这段话告诉我门,战争中的"形胜之变",亦是无穷无尽、罄竹难书的;在千变万化的战争场合中,以形"制形"的道理虽然是一样的,但用以制胜的形以及"所以胜"的方法,是不可一样的。

    具体说来,以什么形去对付什么形,在何种场合用何种形,孙膑有详细的阐述。他说:"敌弱以乱,先其选卒(精兵)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弱兵)以诱之。"(《八阵》)这是根据敌人的情况而采取的不同战法。"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同上)这是根据地形的情况而配备不同的兵种。《略甲》篇说:"略甲(夺取甲士)之法,敌之人方阵??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敌之人]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敌之人]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一般兵卒)从之,篡卒(精选兵卒)因之,必将??。"此篇简文残缺过甚,但从内容的排列顺序来看,它是讲述如何根据敌人的阵形、情绪、动向,从而确定我军的阵形、兵力配置、对付方法。全文阐述如何"略甲"的三种方法,讲得十分细致,可惜其详情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关于机动灵活多变的战略,《孙膑兵法)中还有《威王问)、《十问》、《官一》等篇,都是说明这个原则的。在《威王问》篇中,孙膑共回答了威王和田忌提出的关于如何用兵的十几个问题。对于"我众敌寡"、"敌众我寡"、"皆坚而固"、"击穷寇"、"击均"、"以一击十"等各种情况,孙膑都晓之以不同的战斗方法。《十问》篇用问答体的形式,阐述了攻击"圆阵"、"方阵"、"锐阵"、"延阵以衡"等各种阵势,"车骑"、"人兵(步兵)"等各兵种,"争□"、"强众"、"保固"以及"形箕"等各种敌情的策略措施。他分析敌情的详细周到,论述击敌方法的灵活多变,充分说明"形胜之变"是无穷无尽的。《官一》篇用简炼的语言,列举条陈,在什么场合下采取什么战斗方式,用什么措施去对付什么情况。如"邋(通躐、猎,追剿)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这是说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战阵;"奔救以皮傅(靠近),噪战①以错行",这是说应付不同的战况用不同的队形;① "噪"原释为"燥"。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云:"原简此字左旁不清,释 燥不辞,疑是噪字。"今从之。噪战即噪声大作的混战。

    "用轻(轻捷之兵)以正(征)散,攻兼用行城"②,这是说完成不同的战斗任务要用不同的兵种和器物。可惜此篇文字,多当时的军事术语,古奥难解。但它告诉人们,战斗的队形、阵法,所用的兵种、器物,以及采取的计谋、策略,都要根据情势而灵活多变的精神,是十分清楚的。

    为了机动灵活地作战,孙膑认为,必须借助舟、车、骑等交通工具。他论道:"禹作舟、车,以变象之。"(《势备》)这就是说,舟在水上,车在陆上,行动迅速,作战时可机动灵活,变化多端。孙膑在桂陵之战时,就"遣轻车西驰梁郊"(《擒庞涓》),而使敌人大为震惊。不过,孙膑最喜欢的还是使用骑兵。他说:"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日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日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猝)击其未整旅;八日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日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于弟。此十者,骑战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通典》卷一四九引)在孙膑看来,使用骑兵,轻捷利落,调动方便,最能发挥灵活多变的特长。

    机动灵活,战法多变,其关键的一着是要出奇计。孙膑继承了孙武关于"以正合,以奇胜"、要"善出奇"的思想,指出"形以应形,正也;兀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组织指挥)也。分之以奇数(计谋策略〕,??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大胜)者也。"(《奇正》)孙膑强调,与敌人相同的为"正",与敌人相异的为"奇";"同不足以相胜",而"异"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如敌有形而我无形,敌动而我静,敌劳而我佚。这样,我军就能以"无形而制(有)形",以静击动,以伏待劳。如果敌我双方都公开的发动进攻,是为"正";而我还有"未发"的计谋,是为"奇"。这种奇计"发而下报",使敌人措手不及,就能得胜;奇计"有余",则能得到更大的胜利。

    ② 行城,原为守城之器物,见《墨子》中的《备高临》、《备梯》等篇。此云"攻 兼用行城",则行城并可作为攻城之器物,与《墨子》中的"行城"当名同 而实异,或一器两用。

    (六) 创造有利态势

    孙武论战,经常强调造势,作战要借助于势。他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又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篇》)在孙武看来,善战者要依据对我有利的原则.制造易于胜敌之势,然后再利用此势而击败敌人。孙膑发挥了这一思想,他阐述说:"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奇正》);"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威王问》);"势便地利,则民自??。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容主人分》)孙膑的意思很明显,在战争中要造成一种我军"有余"而敌人"不足"的形势,借助这种"令土必斗"的"便势利地",从而轻快地获取胜利。

    如何去创造有利的态势呢?孙膑的门道很多;一是制造弓弩一类能远距离杀伤的武器。他说:"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弯之为势也?

    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势备》)二是因地制宜的变换兵种。他强调:"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八阵》)三是先占据有利地形,"料敌计险","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同上)。四是运用各种诡诈办法消耗敌人,如"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问》)。五是根据战争情况变换阵法,、如围剿敌人"以索阵",与敌对射"以云阵",乘敌疑惑之时发起迅猛攻击用"凡(风)振(震)陈(阵)",进行山斗诱敌进入圈套用"龙隋(披靡不振)陈伏"(《官一》),等等。

    由于孙膑讲究用势,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创造对敌作战的有利态势,故《吕氏春秋·不二》篇就总结说:"孙膑贵势。"可见这种讲究造势、用势以击败敌人的原则,是孙膑战略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