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术方法(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处"夹道而伏",困"尽破其军",杀庞涓而"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本传)。
这两次战争,孙膑都在运动中歼敌,取得了"覆军杀将"的战果。
(五) 注意地形条件
历来兵家都十分重视地形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孙子兵法》中有《地形》、《九地》、《行军》、《九变》等篇,对什么地形应该如何处置,作了细致的研究。孙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认为战争的指挥者应该"困地之利"、"下知地之理";要根据地形条件的变化而调配作战的兵种,"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在战时必须先占据有利地形,"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八阵》)。他特别强调:"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已三里沮洳(泥泞的沼泽地)将患军,??涉将留大甲(大批战车甲士),??壁延(城壁延道)
不得者,渠塞(沟渠隘塞)也。"(《威王问》)他把地形的阻隔,看作妨碍军队取胜的首要因素;又把地形的险峻,作为困住敌人手脚的主要条件。可见他对地形在战争中作用的密切关注。
为详细阐述战争中各种地形的优劣及其处置方法,孙膑并撰有《地葆》一个专篇。其主要意思大约有下列几点:
(1)要经常处于阳面和笔直的大道上,不要停留于阴面和弯曲的小路上。他说:"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弯曲的小路)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下惑。直者毛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阳光〕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这与孙武所说的"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很有些相似。除了注意阴阳曲直,还要观察风向。"八风将来",这对战争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影响的。
(2)遇上不利的"杀地",应赶快离去。他指出:"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离去)也,五者皆不胜。""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盐碱地)①;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四周高中间低之地)、天离(即天罗,草木茂盛之地)、天隙(两边峭壁中间深凹的狭长地带)、天招(即天陷,低洼泥泞之地)。五墓杀地,勿居也,勿□也。"这也是承袭《孙子·行军篇》的论述而有所补充、发挥。
(3)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地形,依次是:"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草地,依次是:"藩(草木茂盛)、棘(荆棘丛生)、据(草木似篱笆)、茅(野草较高)、莎(野草较低)"。
(4)春夏不要下到低处,秋冬不要登到高处。他说:"春毋降,秋毋登。"显然,春夏因为雨水多,下到低处易被雨水所灌,且对作战不利;秋冬雨水少,登到高处易被断绝水源而受困。
上述对各种地形及其处置方法的分析,丰富了军事地形学的内容,颇有借鉴的价值。
① "五地"下仅列四种地形名称,应脱一字,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说: "疑溪下脱谷字。"当是。
(六) 运用阵法攻守
作战时军队所列的阵法,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究。《司马法》中就有"因敌令阵"(《定爵》)、"定行列,正纵横"(《严位》)等规定;《孙子兵法》在《势篇》、《九地篇》中,讲述了"纷纷坛纭"、"浑浑沌沌"以及"常山之蛇"等各种阵法。但这些都比较零星简单。孙膑则根据当时战争发展的情况,对阵法的种类、用途及其应当注意的要领,作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
依孙膑的论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密)阵,有锥行(前尖如锥)之阵,有雁行(展开如雁飞)之阵,有钩行(两翼如钩)之阵,有玄襄(玄虚多旗)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十阵》)他对这十阵细致说明其布法和打法,并指出它们的用途"方阵者,所以(截断)也;圆阵者,所以(借为团,聚守)也;疏阵者,所以吠(虚张声势)也;数阵者,为不可掇(分割);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突破、切断)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连续射箭)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随机应变)也;玄襄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使众固之敌疑难)也;火阵者,所以拔(攻克)也;水阵者。所以怅固(破强固之敌)也。"(同上〕实际上,《孙膑兵法》全书所涉及的阵法,远不止这十阵。
孙膑特别强调,在何种情况下布什么阵,应该灵活掌握。他说:"邋(追剿〕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迎陵而阵用(尖刺状),险??用圆。"(《官一》)运用每一种阵法,应该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孙膑又指出:"飙凡(风)震阵,所以乘疑也":"剽阵差车,所以从遗(追逐逃逸)也";"浮沮(阵名)而翼,所以隧斗也。"(同上)"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威王问》)可见在战争的各种场合,应该运用什么阵法来对付,它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
在运用阵法与敌人作战时,一般都应该在前面布以尖锐的锋刃,在后面有接应支援的部队。孙膑论述道:"黄帝作剑,以阵象之,??剑无锋,虽盂贲[之勇]不敢[将而进];阵无锋,非孟贡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艇(把柄),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下动,敌人必走。"(《势备》)当威王问:"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膑即答"其阵无锋也。"(《威王问》)足见阵锋的有无,往往关系着交战的胜负。阵法除了必须注意"有锋有后"外,还应留有充分的机动兵力。他又指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阵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八阵》)这就是说,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去冲垮敌人的阵势,三分之二的大部队则伺机待命,聚歼敌人。孙膑这些用阵法攻敌的经验。是相当全面周密的。
(七) 发挥长兵和弓弩的威力
在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长兵器和弓弯在战争中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孙武说过:"远则用弩,近则用兵";他又要求:"势如弩,节如发机。"(《势篇》)可见他已知道,把远距离杀伤的弓弩和近距离作战的兵器互相配合,并利用机弩支造成战争中的优势。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更加扩大。兵器的制作愈益精良。因此,更要讲究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孙膑曾把长兵器比作"权"(主动权),他说:"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颅毁肩。(意谓用长兵器击杀,不用改变身体和四肢的高下位置,就能自如地刺毁敌人的头颅和肩膀。)故日:长兵,权也。"(《势备》)他又把弓弩比作"势"(锐势),说:"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同上)长兵器和弓弩既然有着"权"和"势"的优点,在战争中就应该多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回答如何对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时。孙膑主张:"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他还强调指出:"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威王问》)显然,长兵器应该在前阵冲刺和抵挡敌人,机动的弩兵则可用来应付紧急情况;而劲弩快速发箭,更是威力无穷,能持久地杀伤敌人。
在战争实践中,孙膑正是经常发挥长兵器和弓弩的威力。如马陵之战时,他在马陵道上设伏狙击,其布阵的安排是:把蒺藜、车、盾牌放在前面作为防御工事;然后"长兵次之,所以求其隋(隳)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石)机也。"(《陈忌问垒》)他还订出"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同上)可见,他把弩兵和持长兵器戟的士卒。调到最能发挥其威力的位置。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内,"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史记》本传)。这次马陵大捷,弓弩和长兵器的显其神通,也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八) 攻城要诀
春秋时代,由于战争规模较小.主要使用车战,攻城器械不善,因此,攻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往往旷日持久。兵力和物资耗费巨大,而敌城还是攻不下来。《吕氏春秋·慎势》篇说:"(楚)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楚军围攻宋城,成年累月地长期攻打,而成效不大。故孙武认为攻城是下策,得不偿失。他说:"攻城则力屈"(《作战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他进而主张攻敌的主要方向,是夺取乡村的财富及其土地,所谓"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争篇》)。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城市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而战争的方式也转变力以步兵、骑兵的作战为主,兵力雄厚,攻城的器械并有了很大的改进。《六韬·虎韬·军略》记载:"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墨子》中的《备城门》、《备高临)诸篇,记述攻城的器械还有"轩车"、"羊黔"等。战国时攻城的效率也大为提高,因此,总结攻城的经验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孙膑兵法》中的《雄牝城》一篇,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
依据城市地形的特点,孙膑把城市分为雄城和扎城两种。认为雄城不可攻而牝城可击。凡是具有以下地形特点的为雄城"城在卑泽(低洼的沼泽地)之中,无亢山(高山)名谷。而有付丘、(小土山〕于其四方者";"军食流水";"城前名谷,背亢山";"城中高外下者";"城中有付丘者"。
上述地形,或城在高处,或四周有高丘,或前低后高,皆难于攻击;或处卑泽,有流水,能长期坚守,因此而为不可攻的雄城。凡是具有以下地形特点的为扎城:"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尽烧(当作晓,坚硬贫瘠之地)者,死壤也";"军食泛水(积水)者,死水也";"城在发泽(发读为废,干涸的沼泽地)中,无名谷忖丘者";"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上述地形,或城在低处,或前高后低,皆便于攻击;或土地贫瘠,食用死水,不能坚守,因此而为可击的扎城。孙膑仅从地形特点上来判断城市的可攻与否,而忽视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未免过于简单,但他试图总结攻城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还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次战争,孙膑都在运动中歼敌,取得了"覆军杀将"的战果。
(五) 注意地形条件
历来兵家都十分重视地形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孙子兵法》中有《地形》、《九地》、《行军》、《九变》等篇,对什么地形应该如何处置,作了细致的研究。孙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认为战争的指挥者应该"困地之利"、"下知地之理";要根据地形条件的变化而调配作战的兵种,"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在战时必须先占据有利地形,"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八阵》)。他特别强调:"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已三里沮洳(泥泞的沼泽地)将患军,??涉将留大甲(大批战车甲士),??壁延(城壁延道)
不得者,渠塞(沟渠隘塞)也。"(《威王问》)他把地形的阻隔,看作妨碍军队取胜的首要因素;又把地形的险峻,作为困住敌人手脚的主要条件。可见他对地形在战争中作用的密切关注。
为详细阐述战争中各种地形的优劣及其处置方法,孙膑并撰有《地葆》一个专篇。其主要意思大约有下列几点:
(1)要经常处于阳面和笔直的大道上,不要停留于阴面和弯曲的小路上。他说:"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弯曲的小路)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下惑。直者毛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阳光〕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这与孙武所说的"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很有些相似。除了注意阴阳曲直,还要观察风向。"八风将来",这对战争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影响的。
(2)遇上不利的"杀地",应赶快离去。他指出:"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离去)也,五者皆不胜。""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盐碱地)①;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四周高中间低之地)、天离(即天罗,草木茂盛之地)、天隙(两边峭壁中间深凹的狭长地带)、天招(即天陷,低洼泥泞之地)。五墓杀地,勿居也,勿□也。"这也是承袭《孙子·行军篇》的论述而有所补充、发挥。
(3)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地形,依次是:"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草地,依次是:"藩(草木茂盛)、棘(荆棘丛生)、据(草木似篱笆)、茅(野草较高)、莎(野草较低)"。
(4)春夏不要下到低处,秋冬不要登到高处。他说:"春毋降,秋毋登。"显然,春夏因为雨水多,下到低处易被雨水所灌,且对作战不利;秋冬雨水少,登到高处易被断绝水源而受困。
上述对各种地形及其处置方法的分析,丰富了军事地形学的内容,颇有借鉴的价值。
① "五地"下仅列四种地形名称,应脱一字,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说: "疑溪下脱谷字。"当是。
(六) 运用阵法攻守
作战时军队所列的阵法,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究。《司马法》中就有"因敌令阵"(《定爵》)、"定行列,正纵横"(《严位》)等规定;《孙子兵法》在《势篇》、《九地篇》中,讲述了"纷纷坛纭"、"浑浑沌沌"以及"常山之蛇"等各种阵法。但这些都比较零星简单。孙膑则根据当时战争发展的情况,对阵法的种类、用途及其应当注意的要领,作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
依孙膑的论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密)阵,有锥行(前尖如锥)之阵,有雁行(展开如雁飞)之阵,有钩行(两翼如钩)之阵,有玄襄(玄虚多旗)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十阵》)他对这十阵细致说明其布法和打法,并指出它们的用途"方阵者,所以(截断)也;圆阵者,所以(借为团,聚守)也;疏阵者,所以吠(虚张声势)也;数阵者,为不可掇(分割);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突破、切断)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连续射箭)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随机应变)也;玄襄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使众固之敌疑难)也;火阵者,所以拔(攻克)也;水阵者。所以怅固(破强固之敌)也。"(同上〕实际上,《孙膑兵法》全书所涉及的阵法,远不止这十阵。
孙膑特别强调,在何种情况下布什么阵,应该灵活掌握。他说:"邋(追剿〕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迎陵而阵用(尖刺状),险??用圆。"(《官一》)运用每一种阵法,应该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孙膑又指出:"飙凡(风)震阵,所以乘疑也":"剽阵差车,所以从遗(追逐逃逸)也";"浮沮(阵名)而翼,所以隧斗也。"(同上)"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威王问》)可见在战争的各种场合,应该运用什么阵法来对付,它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
在运用阵法与敌人作战时,一般都应该在前面布以尖锐的锋刃,在后面有接应支援的部队。孙膑论述道:"黄帝作剑,以阵象之,??剑无锋,虽盂贲[之勇]不敢[将而进];阵无锋,非孟贡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艇(把柄),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下动,敌人必走。"(《势备》)当威王问:"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膑即答"其阵无锋也。"(《威王问》)足见阵锋的有无,往往关系着交战的胜负。阵法除了必须注意"有锋有后"外,还应留有充分的机动兵力。他又指出:"用阵三分,每阵有锋,每阵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八阵》)这就是说,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去冲垮敌人的阵势,三分之二的大部队则伺机待命,聚歼敌人。孙膑这些用阵法攻敌的经验。是相当全面周密的。
(七) 发挥长兵和弓弩的威力
在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长兵器和弓弯在战争中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孙武说过:"远则用弩,近则用兵";他又要求:"势如弩,节如发机。"(《势篇》)可见他已知道,把远距离杀伤的弓弩和近距离作战的兵器互相配合,并利用机弩支造成战争中的优势。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更加扩大。兵器的制作愈益精良。因此,更要讲究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孙膑曾把长兵器比作"权"(主动权),他说:"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颅毁肩。(意谓用长兵器击杀,不用改变身体和四肢的高下位置,就能自如地刺毁敌人的头颅和肩膀。)故日:长兵,权也。"(《势备》)他又把弓弩比作"势"(锐势),说:"羿作弓弩,以势象之。""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同上)长兵器和弓弩既然有着"权"和"势"的优点,在战争中就应该多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回答如何对付"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时。孙膑主张:"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他还强调指出:"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威王问》)显然,长兵器应该在前阵冲刺和抵挡敌人,机动的弩兵则可用来应付紧急情况;而劲弩快速发箭,更是威力无穷,能持久地杀伤敌人。
在战争实践中,孙膑正是经常发挥长兵器和弓弩的威力。如马陵之战时,他在马陵道上设伏狙击,其布阵的安排是:把蒺藜、车、盾牌放在前面作为防御工事;然后"长兵次之,所以求其隋(隳)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石)机也。"(《陈忌问垒》)他还订出"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同上)可见,他把弩兵和持长兵器戟的士卒。调到最能发挥其威力的位置。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内,"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史记》本传)。这次马陵大捷,弓弩和长兵器的显其神通,也是制胜的重要因素。
(八) 攻城要诀
春秋时代,由于战争规模较小.主要使用车战,攻城器械不善,因此,攻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往往旷日持久。兵力和物资耗费巨大,而敌城还是攻不下来。《吕氏春秋·慎势》篇说:"(楚)庄王围宋九月,康王围宋五月,声王围宋十月。楚三围宋矣,而不能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楚军围攻宋城,成年累月地长期攻打,而成效不大。故孙武认为攻城是下策,得不偿失。他说:"攻城则力屈"(《作战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他进而主张攻敌的主要方向,是夺取乡村的财富及其土地,所谓"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争篇》)。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城市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而战争的方式也转变力以步兵、骑兵的作战为主,兵力雄厚,攻城的器械并有了很大的改进。《六韬·虎韬·军略》记载:"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墨子》中的《备城门》、《备高临)诸篇,记述攻城的器械还有"轩车"、"羊黔"等。战国时攻城的效率也大为提高,因此,总结攻城的经验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孙膑兵法》中的《雄牝城》一篇,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
依据城市地形的特点,孙膑把城市分为雄城和扎城两种。认为雄城不可攻而牝城可击。凡是具有以下地形特点的为雄城"城在卑泽(低洼的沼泽地)之中,无亢山(高山)名谷。而有付丘、(小土山〕于其四方者";"军食流水";"城前名谷,背亢山";"城中高外下者";"城中有付丘者"。
上述地形,或城在高处,或四周有高丘,或前低后高,皆难于攻击;或处卑泽,有流水,能长期坚守,因此而为不可攻的雄城。凡是具有以下地形特点的为扎城:"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尽烧(当作晓,坚硬贫瘠之地)者,死壤也";"军食泛水(积水)者,死水也";"城在发泽(发读为废,干涸的沼泽地)中,无名谷忖丘者";"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上述地形,或城在低处,或前高后低,皆便于攻击;或土地贫瘠,食用死水,不能坚守,因此而为可击的扎城。孙膑仅从地形特点上来判断城市的可攻与否,而忽视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未免过于简单,但他试图总结攻城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还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