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世界的唯物主义态度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孙膑继承了孙武以及其他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的。这种对世界的看法。充分体现于如下一些原理的表述中。
(一) 重视客观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于物质世界中,其活动都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对于战争来说,物质条件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孙膑认为,在进行一场战争时,应该"事备而后动"(《见威王》),亦即充分做好各种物质准备。他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同上)所谓"委",就是禾谷柴草之类的物资储备。他又说:"积弗如,勿与持久。"(《五度九夺》)所谓"积",也是指粮草等积储的物资。在孙膑看来,积储的物资多,就能守备坚固;积储的物资少,就不能持久作战。除了粮草等物资的积储外,战争还必须制造各种各样的武器。孙膑论述道:"黄帝作剑,以阵象之;异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势备》)有了剑、弓弩、舟车、长兵等武器和交通工具,再用阵、势、变、权等方法去作战,就能"破强敌,取猛将"(同上)。显然,客观物质条件是战胜强敌的凭藉和基础;离开了粮草、武器等物质,攻守作战是无法进行的。
对于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孙膑谈论得最多的是地形。
他在回答"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的问题时说:"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泥泞的沼泽地)将患军,??涉(此处缺文,大意为渡涉江河)将留大甲。"(《威王问》)可见客观世界地形的不利会妨碍行军,而地形的险阻又能困住敌人。从地形条件着眼,孙膑又把城市分为"雄城"和"牝城"两类:认为"城中高外下"或"军食流水"的是雄城,"不可攻也";而城"前高后下"或"军食泛水"(积水)的是牝城,"可击也"。
(《雄牝城》)显然,周围地形的有利或不利,对于攻城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孙膑还撰有论述地形的一个专篇《地葆》,篇中谈到五种地形的忧劣("五地之胜")。五种招致失败的地形("五地之败")以及五种招致覆军杀将的地形("五地之杀")。在这里,他把地形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的物质条件。
地形条件既然对战争的胜败关系重大,因此在作战时应利用地形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孙膑指出:"势便地利,则民自[进;势不便地不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客主人分》)他告诉战争的指挥者,必须占据有利的地形,创造便于击敌的态势。当"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时。孙膑认为:"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宽广平坦之地)";当"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时,又应当"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平地)。(《十问》)他提出的作战方针是:避开对我不利的地形,而要把敌人引导到对我有利的地形。在马陵之战时,孙膑把魏军引导到"隘塞死地之中",因而"取庞[涓]而擒太子申"(《陈忌问垒》),这是他利用客观地形条件而战胜强敌的显著例子。
战争中准获得了能制胜敌人的客观物质条件,谁就易于取胜。这种客观物质条件的获得,孙膑认为不能等待,而要去夺取。他指出:"故兵??趋敌数(技术):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日取津。四日取途,五日取险,六曰取易(平地),??。凡九夺,所以趋敌也。"(《五度九针》)由上述可见,对于战争中如何制胜敌人的问题,孙膑采用的手段是:物资的储备,武器和交通工具的制造,地形的选择和利用,"粮"、"水"、''津"、"途"等物质和要地的夺取。制胜敌人,必须依靠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孙膑对于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二) 顺应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然形成的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孙膑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分析有齿、角、爪、距的禽兽的活动规律时说:"夫陷(借为含)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势备》)这里孙膑总结禽兽的活动特点是:"喜而合,怒而斗",并称其为"天之道",亦即自然的规律。且不论上述规律总结得正确与否,重要的是,他申述了一个极为可贵的理论: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种"天之道",而这种"道"是"不可止"的,亦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地葆》篇中,他又总结地形的规律说:"几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平正宽广)者为纲,术(崎岖曲折)者为纪。??直者毛产(生长草木谷物),术者半凡。"此处论述的"地之道",其表里纲纪和物产生长情况,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当然也不够全面和准确。但"地"总有它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除了"地"和禽兽而外,孙膑在其他许多场台,还论述过"天"、"民"、"敌"、"战"、"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重视客观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于物质世界中,其活动都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对于战争来说,物质条件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孙膑认为,在进行一场战争时,应该"事备而后动"(《见威王》),亦即充分做好各种物质准备。他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同上)所谓"委",就是禾谷柴草之类的物资储备。他又说:"积弗如,勿与持久。"(《五度九夺》)所谓"积",也是指粮草等积储的物资。在孙膑看来,积储的物资多,就能守备坚固;积储的物资少,就不能持久作战。除了粮草等物资的积储外,战争还必须制造各种各样的武器。孙膑论述道:"黄帝作剑,以阵象之;异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势备》)有了剑、弓弩、舟车、长兵等武器和交通工具,再用阵、势、变、权等方法去作战,就能"破强敌,取猛将"(同上)。显然,客观物质条件是战胜强敌的凭藉和基础;离开了粮草、武器等物质,攻守作战是无法进行的。
对于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孙膑谈论得最多的是地形。
他在回答"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的问题时说:"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泥泞的沼泽地)将患军,??涉(此处缺文,大意为渡涉江河)将留大甲。"(《威王问》)可见客观世界地形的不利会妨碍行军,而地形的险阻又能困住敌人。从地形条件着眼,孙膑又把城市分为"雄城"和"牝城"两类:认为"城中高外下"或"军食流水"的是雄城,"不可攻也";而城"前高后下"或"军食泛水"(积水)的是牝城,"可击也"。
(《雄牝城》)显然,周围地形的有利或不利,对于攻城的成败是十分重要的。孙膑还撰有论述地形的一个专篇《地葆》,篇中谈到五种地形的忧劣("五地之胜")。五种招致失败的地形("五地之败")以及五种招致覆军杀将的地形("五地之杀")。在这里,他把地形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的物质条件。
地形条件既然对战争的胜败关系重大,因此在作战时应利用地形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孙膑指出:"势便地利,则民自[进;势不便地不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客主人分》)他告诉战争的指挥者,必须占据有利的地形,创造便于击敌的态势。当"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时。孙膑认为:"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宽广平坦之地)";当"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时,又应当"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平地)。(《十问》)他提出的作战方针是:避开对我不利的地形,而要把敌人引导到对我有利的地形。在马陵之战时,孙膑把魏军引导到"隘塞死地之中",因而"取庞[涓]而擒太子申"(《陈忌问垒》),这是他利用客观地形条件而战胜强敌的显著例子。
战争中准获得了能制胜敌人的客观物质条件,谁就易于取胜。这种客观物质条件的获得,孙膑认为不能等待,而要去夺取。他指出:"故兵??趋敌数(技术):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日取津。四日取途,五日取险,六曰取易(平地),??。凡九夺,所以趋敌也。"(《五度九针》)由上述可见,对于战争中如何制胜敌人的问题,孙膑采用的手段是:物资的储备,武器和交通工具的制造,地形的选择和利用,"粮"、"水"、''津"、"途"等物质和要地的夺取。制胜敌人,必须依靠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孙膑对于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二) 顺应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然形成的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孙膑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分析有齿、角、爪、距的禽兽的活动规律时说:"夫陷(借为含)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势备》)这里孙膑总结禽兽的活动特点是:"喜而合,怒而斗",并称其为"天之道",亦即自然的规律。且不论上述规律总结得正确与否,重要的是,他申述了一个极为可贵的理论: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种"天之道",而这种"道"是"不可止"的,亦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地葆》篇中,他又总结地形的规律说:"几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平正宽广)者为纲,术(崎岖曲折)者为纪。??直者毛产(生长草木谷物),术者半凡。"此处论述的"地之道",其表里纲纪和物产生长情况,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当然也不够全面和准确。但"地"总有它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除了"地"和禽兽而外,孙膑在其他许多场台,还论述过"天"、"民"、"敌"、"战"、"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