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一、对世界的唯物主义态度

一、对世界的唯物主义态度(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用兵"等各种事物,也都有它们的"道",亦即发展变化的一定规律。

    既然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

    那末人们进行的活动,也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去做,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到处碰壁。孙膑在分析了地形的规律后指出:"绝水(渡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去)也,五者皆不胜";又说:"春毋降,秋毋登。"(《地葆》)显然,"绝水、迎陵、逆流、屠杀地、迎众树"而作战,都是处于不利的地形,倘若开战则不能取胜,因而应该赶快离去;春夏雨水多,在低处易被水灌,且对作战不利,故此时"毋降";秋冬雨水少,在高处易断水源而被围困,故此时"毋登"。这是说在战争中,要顺从客观世界的地形、天气规律而不要去违背它。同样,对于敌我兵力的长短、多寡,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去对待。他强调说:"[欲强长国兵之所短,以]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兵失》)孙膑在这里告诉人们,不要勉强去做违反事物本身规律的事:以己之所短难敌之所长。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耗";以己之所寡应敌之所多,必然造成"速屈"的后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众弗如.勿与接和(正面交战)";"习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九夺》)在孙膑看来,顺应对敌作战的规律,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就能经常获得胜利。

    (三) 形名关系

    "形名"这一对皙学范畴,所指的是有形的实物与其名称的关系,也就是名实关系。主张有形的实物是第一性的,而名则是有形实物的称谓,名必须符合其形其实,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反之,主张名是第一性的,有形的实物不过是名的体现,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春秋以前,关于形名关系的讨论,还役充分展开。孙武在谈到如何指挥军队作战时说:"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势篇》)这里的"形名",不是指有形的实物与其名称的关系,而是指以眼见物形为主和以耳听号令力主的两种指挥工具。曹操注:"施旗曰形,金鼓日名。"可知孙武所讲的"形名",并非哲学意义上的用语。

    孔子曾经讲到要"正名"(《论语·子路》),他的意思就是要纠正名不符实的情况:有君之名应当行君之权,有臣之名应当守臣之行,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但他没有把他的"正名"主张,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加以论证。

    到了战国时代,在哲学意义上的关于"形名"或"名实"问题的争论开始热烈起来。战国初年的墨翟论述道:"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这些话表现了墨翟重实轻名的思想。他的后学者进一步总结名实关系说:"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多(当作名)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墨子·经说上》)这里把"名"当作实物的文饰和称谓;认为先有实物,然后才有名,表现了唯物主义倾向。战国中后期的公孙龙,一方面说:"名,实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承认名称不过是实物的称谓;而另一方面他又称:"物莫非指"(《公孙龙子·指物论》),认为实物都是"指"(属性)所组成。于是,在他那里,"坚"与"白"两种属性可以离开实物"石"而自藏;否认有色的"白马"应该包括在"马"这一类中的事实,宣称"白马非马",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的泥潭。在这一场"形名"或"名实"关系问题的大辩论中,孙膑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路线一边,坚持形先名后、名为形之称谓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出:"有形之徒,莫不可名";"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奇正》)所谓"分",是指在战场上兵力的分布、配置。他认为,"名"是在兵力分布定当。阵形确定以后才有的,是从属于"形"的。而且,孙膑从战争的实践经验出发,公开宣布:"战者,以形相胜者也";"有名之徒,莫不可胜。"(同上)世界上任何的形,都可以用其他另一种形来战胜;在有名的所有的形中,那种神秘的、不可战胜的形,是根本不存在的。孙瞑在形名的关系问题上,直截了当,言简意赅,堵住了通往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路。

    从上述三方面来看,孙膑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描述世界的,指出人们在世界中应该如何行动。他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战斗的基础,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和加以利用;世上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去做,违背它就要吃大亏;有形的实物先存在于世,然后才有名去称呼它,有名的有形之物没有哪个是不可战胜的。同孙武一样,在孙膑对世界事物的表述中,没有深奥的宇宙发生论、物质结构论,但它是朴素的、现实的。他解释世界,不附加任何天神鬼怪的外来威力,教育人们如何去适应这个客观物质世界,保存自己和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