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亦即士卒参加作战的规律。可惜由于竹简严重残缺,这"卒之道"究竟有些什么步骤,已不得而知了。

    对于上述这些用兵作战的规律,不懂得、不掌握它,行动是盲目的,就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孙膑指出:"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八阵》)显然,不懂得战争规律的将军,带兵作战依靠侥幸取胜,那是很危险的。在与威王、田忌进行长时间的交谈后,孙膑认为,他们"未达于道也"(《威王问》),即不明白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规律。他接着论述道:"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威王、田忌这些齐国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不懂得"素信者昌"、"穷兵者亡"的规律,因而孙膑预言:"齐三世其忧矣!"(同上)

    相反,如果懂得用兵作战和国家兴亡的规律,后果就大不一样。他强调说:"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兵情》);"得其道,则(敌)虽欲生不可得也"(《月战》);"明主、知道之将,??兵出而有功,人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客主人分》)掌握了作战的规律,就能在战争中"有功"、"有名",使敌人无法"生"还,而我军的"伤"亡可减少到最低程度。孙膑还宣称:"求其道,国故长久。"(《陈忌问垒》)显然,找到治国的规律而遵循着它去做,就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从了解客观情况,到进一步要求掌握事物规律,经常强调"知道"、"察道"、"彻其道"、"达于道"、"得其道"、"求其道"的重要性;说明孙膑的认识论在不断深化。他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肤浅感知,而认为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求得其内在规律的掌握,才能使实践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 对战争胜负的预测

    同孙武一样,孙膑也认为,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先测知的。他一再申述:"见胜而战"(《八阵》),"必胜乃战"(《杀士》);"善战者,??见胜如见日月;其错(措)胜也,加以水胜火。"(《奇正》)在孙膑看来,一个清醒的指挥者,在战争开始之前,即能预见这次战争的胜负,就像见到日月一般;他所安排的与敌作战的阵势,就像"以水胜火"那样攻而必克。

    因此,善战者总是看到一定能获胜后才出战,决不贸然行动。他批评那些糊涂的决策者说:"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失》)他认为,不能预见用兵的福祸,因而也不知道作战前的准备,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

    如何预测战争双方的胜负呢?孙膑在《地葆》篇中说:"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均)举(去)也,五者皆不胜";又说:"五地之败;已溪。[谷]、川、泽、斥(盐碱地);五地之杀,曰:天井、大宛、天高、天隙、天招(低洼泥泞之地)。"这是论述地形的优劣对战争胜败的作用。他又从兵力的状况判断战争的胜负,说:"[积]胜疏,盈胜虚,??众胜寡"(《积》),即兵力密集的将战胜稀疏的,充盈的将战胜空虚的、众多的将战胜寡少的。

    除了地形、兵力这些客观条件之外.在预测战争双方的胜负时,更重要的,应着眼于其军队的素质、指挥的得宜等主观条件。孙膑指出:"恒胜有五:得主**,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又说:"兵之胜在于篡(选)卒";"胜在尽[忠],明赏,选卒,乘敌之[弊],是谓泰(太)武之葆(宝)。"(《篡卒》)这里列举了许多取胜的主观因素,不外乎君主、将帅、士兵关系的和谐,懂得战争的规律,调查了解情况,士兵的精选,严明的赏罚,以及抓住战争的时机等等;又列举了许多不胜的主观因素,大致与取胜的情况相反。孙膑还专门撰写《将败》和《将失》两篇,详细列举会导致战争失败的将帅品质上的20 种缺点,以及由于将帅指挥上的错误而形成败局的32 种情况。可见,对于战争胜负的预测,在孙膑的心目中是非常清楚的。

    能够开列如此众多的预测战争胜负的条件,这种知识的获得显然来自于战争实践和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孙膑曾经说过:"战而知其所??。"(《陈忌问垒》)此话虽然由于竹简的残缺而无法了解其全部内容,但他强调实践("战")才能懂得对敌的策略、胜负的规律,则是很明显的。孙膑预测战争的胜负,不依靠占卜等迷信活动、而是根据对实实在在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根据"战而知"所掌握的规律。这又一次表明,孙膑所持的认识论,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和反映论一边,而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不虑而知"的先验论相对立。